楠木軒

心痛!900年萬安橋焚燬坍塌

由 童豔紅 釋出於 休閒

8月6日晚,伴隨著“噼裡啪啦”的木材燃燒聲,坍塌的木架紛紛落入河中,有著九百多年曆史的萬安橋火光沖天,打破了屏南縣長橋村夜晚的平靜。作為國內現存最長的貫木拱廊屋橋,其焚燬坍塌,逝去的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段飽經風雨洗禮的漫長歲月,著實讓人痛心不已。

2004年6月8日,福建屏南,全國最長的木拱廊橋——萬安橋。

萬安橋:屹立九百餘年 見證歲月變遷

福建寧德屏南縣位於鷲峰山脈中段,特殊的地理環境,練就了當地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創造力,凝聚著工匠智慧的木拱廊橋,氣貫長虹般跨越滔滔河水,連線著山外通途。萬安橋作為我國現存最長的古代木拱廊橋,便坐落於此。其橫跨兩個中國傳統村落與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棠口村與長橋村,將村落之間樸實莊重的文化核心與精神內涵緊密相連。

萬安橋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橋,據史料記載始建於宋朝,距今已有917年曆史,其於1990年批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批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作為“閩東北廊橋”之一被列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2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在我國古代橋樑建築科學技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不僅如此,木拱廊橋也是我國傳統木架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2009年,其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萬安橋雖無金碧堂皇的造型與裝飾,卻有著其獨特的優雅與堅挺,正如中國廊橋研究會常務理事鍾曉波2003年第一次來到萬安橋時所說:“年代久遠的萬安橋,在風雨的洗刷下呈現出古老的顏色,被一片老房子包圍著,我站在雨中靜靜地看著它,被它樸素而低調的模樣所吸引。”

古建“生命”只有一次 世間再無萬安橋

一座長虹臥波近千年的古橋,在20分鐘內就被大火毀於一旦,文物建築就是這樣脆弱——即便經歷風吹日曬雨淋,經歷千百年的歲月洗禮,一次消防上的漏洞就足以毀掉所有。

此次萬安橋起火,再一次為古建築保護敲響了警鐘。儘管目前尚不清楚起火原因,但不管怎樣,均與保護不力、防範不嚴等有關係。

火災是古建築的永恆之敵,中國古建築,無論是故宮還是應縣木塔,都以木結構框架為主。這樣取材方便、適應性強、施工快速,但也有一個致命弱點——易燃。

許多古建築的木料表面開裂、木質疏鬆,含水量已接近0,耐火等級極低。經估算,古建築的火災荷載大約是現代建築的30多倍。像萬安橋這樣的古建築,雖已是“國保”,但因離城區較遠、周邊環境複雜、消防栓難以佈置等緣故,更易受到火災威脅,且容易形成“火燒連營”之勢,滅火難度極大。

實際上,這並非萬安橋第一次遭遇大火焚燒。公開資料顯示,萬安橋曾於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後歷代都有修葺。

目前,當地有關部門已明確將重建萬安橋,但即便如此,世間也再無真正的萬安橋了,這場大火焚燬的,不僅僅是一座橋樑,更是九百多年曆史賦予它的文化積澱,以及多少代人行色匆匆的繁複記憶,而這些,都是無法複製與重建的。

2020年10月3日,福建屏南縣萬安橋。

如何讓“廊橋”不再成“遺夢”

古廊橋之美,在於不用一釘一鉚榫卯連線之技,在於高山溝壑間長虹臥波之景,更在於當地人信俗寄託於廊橋之民風。木拱廊橋多分佈於浙閩交界,僅在福建屏南縣,除了萬安橋,還有跨度僅10米的十錦橋、被譽為“江南第一險橋”的百祥橋、被橋樑專家譽為我國木拱橋“典範之作”的龍井橋,以及被設計成雄雞展翅形狀的千乘橋……

這些橋都是古人留下來的建築珍寶,當通行功能逐漸被新工藝新技術取代之後,這些歷經歲月滄桑的古橋,將會變得像大熊貓一樣珍貴。人人都在說文化與工藝的傳承,但傳承的前提,則是留下傳統古建築。

然而,近年來,多地古建築的保護狀況卻令人堪憂:2013年11月,有著“亞洲第一廊橋”之稱的重慶黔江濯水古鎮風雨廊橋發生大火,橋面上的木質建築被燒燬;2015年1月,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南詔鎮拱辰樓發生火災,過火面積約300平方米,600多年曆史古蹟全部燒燬;2017年12月,有“亞洲第一高斗拱木塔”之稱的四川綿竹九龍鎮靈官樓,突發大火被焚燬;2021年2月,“中國最後一個原始村落”——雲南臨滄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翁丁村老寨發生火災,村寨幾乎全部被燒燬。

巍山古城地標拱辰樓

警鐘一次次敲響,文物建築保護迫在眉睫,容不得半點“火星”。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萬安橋尚不能避免“火噬之痛”,那些尚未進入公眾視野的鄉村遺產,在保護工作中又應該何去何從?

從使用主體層面而言,村民應當在延續民俗文化、實踐傳統活動的同時,對以木拱廊橋為代表的鄉土遺產加強自下而上的保護;從監管主體層面而言,以政府、保護協會為代表的部門應當完善監管機制,建立系統的應急處理方案和配套設施,在保護宣傳、保護區劃定、資金來源、旅遊開發等方面做好統籌安排。

此外,鍾曉波還呼籲,在加強文物保護“人防”的同時,也要加強文保的“技防”,要充分利用物聯網、大資料等現代化智慧裝置,做好廊橋的消防、安全智慧化監測和災害隱患排查以及智慧化的實時監測、自動報警、自動滅火裝置。

雖說建築浴火是一個全世界的普遍難題,甚至連聞名世界的巴黎聖母院也難以倖免,但這並不是疏於保護的藉口,文物古建的“生命”只有一次,無法在灰燼中重生,不讓“廊橋”再成“遺夢”,歷史文化的根脈才能經久傳承。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王樂雙 綜合中國新聞網、光明網、南方都市報、海報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