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八大勝景今何在(八)——東冶青煙
東冶距井陘天長城約七十華里,在平山縣城西南十二里。民國及以前,歷史上一直歸井陘縣管轄。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劃歸建屏縣,後轉平山縣。
東冶地處綿河由南而來轉東北向的折彎處,這裡肥田沃土,原是井陘縣最大的水稻產區。東冶村中有一條東西大街,也是宜安通往回舍的官道。街東口有一清澈的小溪,過小溪有一土坡,坡下建有石砌東閣,坡上有一幢石木結構的牌坊。閣上建玉皇殿,牌坊上懸掛木匾一塊,二者之間約距二十米。北側緊靠街邊有古井一眼,鄉人稱“青煙井”。由於井內水溫較高,每天朝陽初上或夕陽西下時,該井會冒起縷縷青煙飄上天空經久不散,並籠罩在整個村坊的上空,甚是奇觀。為此,歷史上列入了井陘八景之一。東閣樓於1963年大雨中坍塌,牌坊在1977年拆除。相繼古井榦涸,七十年代有村民建房將井掩蓋,至今街道上土坡猶存。大街的西頭原有西閣,閣外建有一座宏偉的泰山廟。坐北朝南,歷史上廟宇為三進院,有鐘鼓樓、寶剎、大殿等建築,雕樑畫柱,做工精緻。十幾米高的龜駝碑聳立院內,翠柏參天,再加上整座廟宇建在四周石砌高約3米的墩臺上,平地凸起,並沿周邊築有厚重的土夯高牆,遠望去更顯威嚴壯觀和大氣。廟門前有一石砌拱橋名曰“東陽橋”,其用途是廟宇通往村裡的通道並與官道實現立體交叉,農曆四月十八是傳統廟會。
1948年7月6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前身“華北保衛幹部培訓班”在此建立。班主任由楊奇清擔任,校址就在此廟宇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董必武、薄一波、聶榮臻、楊秀峰等華北人民政府的領導人,在此辦公蒞臨東冶。村東距五華里的裡莊曾是《人民日報》報刊的誕生地。1977年廟宇拆毀,在此建起了一座村辦小學。
今雖古井與青煙不在,但東冶仍有風光。東方巨龜苑海底世界:建於地下8米深處,全長近250米,呈玻璃隧道式走廊,生活著來自四大洋的300多種兩萬餘尾海洋及熱帶珍惜魚類。冶河漂流:水域長度5000多米,寬度約500米,可漂流區域長約3000米,落差30米。兩岸草禾茂盛綠樹成蔭,野鳥成群魚蝦遊弋,緩水處碧波盪漾,急水流如烈馬奔騰,風景宜人,野趣無窮;冶河瀑布:寬369米,落差29米,其秀、奇、險集於一身;冶河溼地:水面600多畝,島嶼面積20畝。
此處目前看來也是石家莊近郊,最為便捷和理想的春來踏青夏來避暑之好去處。
東冶井陘米糧川 廟宇高居青煙間
古道悠悠西風烈 百舸爭流入平山
太行山深處的井陘,在歷史上自有她獨特的優美之處。近代,隨著人口劇增,原有生態也隨之退化。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但願不遠的將來,這一山區腹地定會變得天藍藍水清清植被茂密,恢復其歷史自然原貌。成為以古道、古城、古關隘、古民居為看點,以綿河水系的泉水群為靚點,打造成聚休閒、旅遊、宜居為一體的省府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