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多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起源最複雜的一個。
傳統節日的起源及演變本身就是節日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忽視的文化寶藏。
為何說端午節是起源最複雜的節日,是因為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實在是太多了。
尤其是人物起源一說,就有屈原、伍子胥、曹娥、陳臨等說法。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端午節應該紀念誰?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端午節各種起源說。
紀念歷史人物說
紀念歷史人物,是端午節起源中影響最大的,可是紀念的歷史人物是誰,又說法不一,帶有濃厚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紀念的人物不同,影響較大的有五個。
1、紀念介子推
介子推
這位介子推除了寒食節與他有關外,端午節也與他有關。
成書於漢朝代《琴操》,記述介於推有功於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繼位後,為感謝並紀念介子推,遂以每年五月初五祭之。
這主要是在三晉大地才有的端午起源。
2、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
伍子胥被吳王處死後,化作潮神,吳越的百姓每年五月初五結隊駕舟迎接伍神。
這是流傳較廣的說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端午節紀念的人物除了屈原就是伍子胥了。
3、紀念曹娥
曹娥墓
曹娥是東漢時浙江人,他的父親曹盱是一名巫師,在某一年的端午,曹盱在舜江上駕船逆潮而上祭祀和迎接潮神時被淹死。《曹娥碑》 記述
“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
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遂投江而死,三日後曹娥屍抱父屍出,鄉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遂改舜江為曹娥江,並以曹娥為水神。
於是便有端午這天是為紀念曹娥的說法,端午節又有“女兒節”一說。
立為東漢時期的《曹娥碑》,不僅可以佐證端午與伍子胥有關,更賦予端午的曹娥新說。
《曹娥碑》碑文
這個和紀念伍子胥一樣,主要在吳越之地盛行。
4、紀念陳臨
陳臨是東漢蒼梧太守,治理蒼梧期間
“推誠而理導民以孝悌”
,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和陳氏後人以五月初五為陳臨祭日,,其日令幼童潔服起舞,舉行拜祭儀式。
5、紀念屈原
和以上幾位相比,端午節與屈原有關的習俗出現的最晚,秦漢之時沒有任何資料顯示端午與屈原有關,是以現代學者懷疑端午節和屈原無關。
但是有關端午紀念屈原雖然出現的晚,但是影響卻是最大的,很多人提到端午,腦中第一個想到的人便是屈原了。
屈原
到了南北朝時期,端午與屈原有關的說法才出現。
南朝梁人宗懍在 《荊楚歲時記》 中記載道:
五月五日競渡俗謂屈原投泊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
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也記載道:
五月初五懷石沉泊羅江,楚人哀極,遂以米棕等食物投水之。
這裡明確提到划龍舟和包粽子都與屈原有關。
除此外,在吳越之地還有划龍舟起源於越王勾踐操練水軍。
很顯然,關於端午習俗具有地域性,從與此相關的人物便可以看出來。
除了人物起源說的五種外,重要的還有三種。
沐浴日說
古代中國人在五月五日採摘蘭草,以蘭草煮湯水沐浴 、除毒。
這個習俗起源極早,《禮記》記載:
“五月五日,乃沐浴日……蓄蘭為沐浴”
。戰國時屈原便有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的詩句。
所以五月初五又稱“浴蘭節”,在一天以蘭花等香草煮湯沐浴,這也是端午的一個重要習俗。
惡日辟邪說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
這一天月這一天發生的幾乎所有事都是不吉利的,所以在這一日要除瘟驅邪求吉祥,如喝雄黃酒、掛曹蒲等都是為了辟邪。
在五月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說法,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是不能養大成人的,因為會對父母不利。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
田嬰有子四十餘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于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這裡是說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他的父親田嬰讓他母親不要將他養大成人,只是母親偷偷將他養大。
掛艾草菖蒲
最遲到戰國五月初五是惡日的習俗就開始流傳,到漢代仍盛行不衰,在王充的《論衡》 、 應劭《風俗通》都有記載。
這一天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等習俗仍是當今端午的重要習俗。
祭龍說
這是聞一多先生考證提出的新說。
聞一多
在《端午考》一文中,聞一多先生根據《戰國策·越策》 中
“吳越百姓斷髮紋身,以示龍子”
的記載,蒐集考證了大量資料,認為端午節是吳越民族祭祀龍的節日。
聞一多先生學識淵博,他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搜尋了101條史料來論證自己的看法,就史料的全面性來說,聞一多先生的看法最具有說服力。
除了上面的這些起源外,還有唐玄宗生日說,夏至日說等起源。
端午節的習俗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和起源說法,如雲南傣族紀念傣族英雄巖宏窩,湖北沔陽地區紀念“吉祥雀子”四俠士等。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包粽子、飲雄黃酒、掛菖蒲艾葉等不同的習俗構成了端午文化,應該說端午文化是多種習俗的匯流。當我們在過端午的時候,知道其起源習俗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
無論是屈原、伍子胥、還是曹娥、陳臨,我們過端午節應該紀念哪一位歷史人物並不矛盾,因為不同的地域紀念不同的人物,各安其好。
中國遼闊地域造成的多元文化,正是傳統文化的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