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湯姆來說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編輯:馬歌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在中國,家譜有約3000年曆史,素來與國史、方誌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
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
修建家譜之風的興起與發展
家譜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因此可以說,家譜是中國歷史上影響人數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之一。
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致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正因為古代譜牒不復存在,加上遷徙的頻繁,各姓氏修譜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間”。
魏晉時期,編撰譜牒的主要目的是維護門第,由於門第與選官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政府也參與其事,官府組織編修譜牒。宋代修家譜關注的重點在於“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內部的團結互助。由於與選官沒有關係,官府自然不再過問, 因此宋代以後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譜。隨著家譜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譜逐漸從官府、從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進入明清以後,官方繼續積極鼓勵家譜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號召纂修家譜,地方官員也熱衷於勸說百姓編修家譜,這使得家譜數量大增,甚至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譜成為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
流傳至今的祖傳家譜很多都出自明清時期,但是,明清兩代家譜造假現象卻是絡繹不絕,一些姓氏家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先祖。舊時甚至出現過所謂的職業“譜師”,專門幫人在修譜時添入名臣名人作為“先輩祖宗”。
家譜的內容與格式
一部完整的家譜內容十分龐雜,一共包含有譜名、譜序、譜例、譜論、恩榮錄、遺像、姓氏起源、家訓、祠堂、五服圖、世系表、家傳、譜系本記、族產、契據文約、墳塋、名跡錄、任宦記、年譜、藝文著述、字輩譜、領譜字號、續後篇、捐資人名等共計二十四項格式。
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當屬姓氏起源、世系表、家訓和家傳。沒有家譜記載"姓氏起源",我們便不能知道自己來源於何處,更無法將其傳承下去。世系表則囊括了所有家族成員,並清晰記錄成員間的親屬關係,使人一目瞭然。家訓在助推傳統宗族教育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它主要推崇"忠孝仁義、清廉勤儉",如流傳至今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家訓族規對家族成員的規範與約束力很強。家傳具體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專門記述族中偉人英豪的事蹟,屬於傳記體。家傳旨在以前人事蹟樹立後人學習榜樣,從而進一步光耀門楣。
一部家譜也許不可能將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譜序、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字輩譜等肯定會有,家譜也正是任借上述內容將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情況、歷代英賢等儲存下來,並流傳後世。
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陽修式、蘇洵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陽修式家譜格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排列,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可有一些生平記述,主要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績等。
歐陽修式家譜範例-山東海曲劉氏家譜
歐陽修和蘇洵創立的五世圖式小宗譜法:即歐陽修“譜圖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下到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蘇洵在其“凡嫡子而後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為後世修譜提供了範例。
蘇洵式家譜範例
寶塔式家譜範例
其優點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譜採用這一圖譜。
牒記式家譜範例
編修家譜的規矩
修家譜看似是各自家族內部的事,自古以來卻有著很多規矩和講究需要注意:
一、避諱
從家譜誕生之日起,避諱可以說就已經如影隨形。避諱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秦朝時正式確立,唐朝時最為盛行,清朝康雍乾時期最為嚴格。
避諱主要是避諱君王的名字,這個在語文課本上經常看到。不僅僅平民百姓要避諱,甚至君王都不能倖免。比如宋太宗趙匡義,為了避諱兄長張匡胤的名諱,改為了“趙光義”。
除了避諱君王的名字,如果犯了廟號、御名、親王名甚至大聖人孔子的名諱,也是要一律改用同音字以避之。即使是皇帝家譜玉牒,寫到皇帝名字時也要避諱,或用一塊黃綾蓋住名字,或只寫廟號、諡號。
正因為如此,明清時期皇帝們都為自己起了一些生僻字的名字,比如:胤禛、顒琰、旻寧等,這些生僻的名字,也是為了人們方便避諱。如果像唐朝“李世民”這名字,避諱起來很複雜。
到了民間,很多人效仿避諱體系,遇到與祖父、高祖父等家族尊者時,也要避諱。所以現在在農村很多地方,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都忌諱與長輩名字重合,甚至音同都不行。
二、不能妄自攀援
古代修家譜還有規定,修家譜時最多隻能追溯五世祖祖先,或以帶領全家或全族遷至當地的祖先為始祖。不能攀援幾十代甚至上百代,過度攀援都是違法行為。
每一個家族,多少都會有幾個名人,要是無限的攀援,人人都成了望族,那還了得。清朝乾隆年間就曾嚴厲打擊過這種行為。乾隆二十九年左右,江西境內曾大量出現過非正常連宗續譜現象。
那時,許多地方紛紛合族建祠,幾個本來沒有關係或關係不大的同姓家族,在省城或府城合資建立姓氏祠堂,各家族在纂修家譜時大都遠攀古代君主作為自己的祖先,人人以華族帝胄自居,行文中經常出現一些僭越之詞。令朝廷非常不安,甚至威脅到了統治。
朝廷開始嚴厲查辦,那時編撰好的家譜都必須上報官府由官府稽核之後,才算生效,否則以違法論。其實,這也是引發清朝文字獄的原因之一。
三、不能刊載祖先畫像
常人修家譜,不準出現"世、表、傳、贊"之類名目。因為世、表、傳、贊等是史書體例,只能用於皇親國戚、達官顯貴。
同時,族譜中不能刊載祖先畫像。此外,對於明代以來家譜中經常採用的、只供形容古代帝王諸侯的用詞,如說"始遷"為"開基"、"置業"稱"創業"、"造屋"稱"啟宇","復興"稱"中興"等,一律定性為僭妄之詞,必須恢復原稱,不能亂用。
四、遇到年號,要換行
行文中遇到清代的年號,要換行抬一格寫,有時考慮到不斷換行,太浪費紙張,也可採用在本行空一格再寫,以示尊崇。
行文中如有晚明的年號,一律刪掉,換算成清朝年號(寫成"順治前某年"),或直接寫明唐王某年或桂王某年。另外,修家譜只能簡單記載,不能用文學語言,像史書那樣描述。
除了以上的約束和規定,古時候修家譜,還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定非常講究。就是有以下六種行為的人,不會被列進家譜,分別是:
編修家譜的目的與意義
一部完整的家譜實際上相當於一部家族史或者宗族百科全書。透過家譜,我們可以從歷史起源、生息繁衍、族規家法、喪葬典制等多方文化視角,對該家族沿革發展有全面且清晰的認知。家譜之所以能與正史、方誌並列為我國"三大文史寶庫",正是因為它將這些內容以圖、志等多種形式有效記錄儲存下來。
家譜中包含的族規、家訓等,對家族成員的言行舉止作出規範與要求,有助於培養家族成員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推動美好家庭氛圍的建設。例如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顏氏家訓、柳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對於現世來說,都是很好的教材範本,對於規範品性和培育操行有著積極意義。
家譜所維繫的範圍不僅只是一個家族,更是整個民族。在中國,一個龐大家族的遷徙、發展過程被形象地概括成為"開枝散葉"。而落葉總要歸根,有歸根之處才有心的安穩。在漂泊遊子的眼中,研究家譜就是尋根探歸的唯一途徑。
透過對家譜的研究及考據,海外眾多炎黃子孫"尋根求源"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滿足。家譜作為記載家族血緣關係的扭結,將海外華人與祖國親人緊密相連。海外華人們紛紛返回故土來尋根探祖,驚歎於家鄉改變的同時也會慷慨解囊,積極助力家鄉的經濟建設與現代化程序。
能親眼目睹、親手助推家鄉繁榮發展,他們的欣喜之情與自豪之感也是溢於言表、難以自持的。
無論身在何處,從事什麼職業,都能積極發揮屬於自己的"光"與"熱",以實現自我價值為快樂,以造福他人生活為自豪,從而將家族美好傳承發揚光大,推動國家不斷髮展進步,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不辜負先輩修撰家譜時的良苦用心。
如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文化雜誌(ID:dfwh-hk)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