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開年田野觀察 | 花田新事:年宵花開看變遷

   

2022開年田野觀察 | 花田新事:年宵花開看變遷

  虎年春節熱熱鬧鬧地來了。

  數九寒冬中,東北大地銀裝素裹,而在遼寧省凌源市東五官村,一棟棟溫室大棚裡春意盎然,清香四溢。

  54歲的花農趙小權顧不上走親訪友,他的精力全在自家大棚那一簇簇盛開的百合花上。一萬多株百合花含苞待放,青色花苞浮現出淡淡的紫紅色,正是鮮亮的年味兒。

  為新年上市的花,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年宵花。

  中國是花卉生產大國,也是重要的花卉消費國。南北東西縱橫數千公里,花色品種多姿多彩,600多萬像趙小權這樣的人以花為業。年宵花走俏萬家之際,他們與花相伴的花事新曲正在上演。


花田新變化:新奇花卉層出不窮

2022開年田野觀察 | 花田新事:年宵花開看變遷

  在數十個百合花品種裡,趙小權格外喜歡新種的“紅運來”和“黑美人”。

  這兩個品種不是傳統的白色或粉色,白色花瓣裡透著紫紅色。他覺得,以前的百合是公主,這兩種更像冷豔皇后,“實打實的大女主範”,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

  “根本不愁賣!”趙小權將花套入塑膠包裝袋,麻利地打捆。春節前夕是賣花旺季,大半個月來他每天都提前把花從地裡採出來、修剪花枝、捆紮好,第二天凌晨推上三輪車去批發市場賣花。

  凌源作為一個縣級市,有上萬畝花田,號稱“中國百合第一縣”,一年四季都有鮮花上市。在這裡,花農們依靠科技、創新品種,用勤勞的雙手把日子過得像花兒一樣。

  趙小權是當地第一批投身“鮮花經濟”的花農之一。起初,他種花全靠摸索,種出來的鮮花品質參差不齊,收成則是“靠天收”,最讓他頭疼的是病蟲害問題總是解決不了。所以,最初只敢種一些傳統品種。

  2007年起,遼寧省農科院花卉科技特派團紮根凌源,引進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還推廣配套了栽培技術。趙小權沒少跟專家討教,漸漸摸出了門道。

  去年凌源市面上還沒有紫紅色百合花,趙小權就從影片上看中了“紅運來”和“黑美人”,試著種了4萬多株。為控制大棚裡的溫度和溼度,他還買了暖風裝置。

  “敢嘗試新品種才能把花越種越好。”趙小權對這句話感受頗深。他打算再擴建幾個大棚,嘗試多種些新品種。

  北國花事好,南國春愈濃。

  在我國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雲南,花田裡不但品種、花色日益多樣,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種也逐漸多了起來。不過,花色、品種多了,有時也是個“問題”。

  嵩明縣種了15年花的高建文,前一陣子陷入“選擇困難症”——他以前主要靠進口花卉種苗,近來想嘗試“換換口味”了。

  幾番考慮後,高建文把希望寄託在高山杜鵑“黛玉”上。“黛玉”是雲南省農科院精心選育的新品種,花朵較大,色澤鮮豔,花期比國外品種長10天左右。

  這時候他家大棚裡多數品種出貨已經進入尾聲,“黛玉”苗子長到十來釐米高了,正處於苗期管理關鍵期。趁天氣好,高建文一早又來給“黛玉”拔草、澆水,“明年就可以上市了,肯定好賣”。

  高建文的轉型背後,也是科技興花的故事。

  由於發展程序相對較短、對智慧財產權重視不夠,我國多數花卉種子、種苗一度依賴進口。不僅行業大部分利潤壟斷在國外企業手裡,有的種苗進口也不穩定,優異種苗甚至很難引進。

  高建文換種苗的勇氣,來自李紳崇。這位雲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長,帶領著他的科研團隊,歷經13年培育、無數次失敗後,讓“黛玉”“粉精靈”等6個新品種“破土而出”,打破了國外品種長期壟斷的局面。


花市新變化:疫情遮不住花香

2022開年田野觀察 | 花田新事:年宵花開看變遷

  春節是鮮花銷售旺季。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們也喜歡用生機勃勃的鮮花裝點年節。城市中的花店裡,就擺滿了花農們精心種出來的鮮花。從春節到元宵節,花農們很難歇息,他們說這是“幸福的忙碌”。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市上城區花卉市場,年宵花銷售持續火爆,不少人詢價買花。市民劉洋往年常買蝴蝶蘭,今年格外青睞銀柳:“銀柳諧音‘銀留’,新的一年把收穫留下來,是個美好的願望。還可以在家裡放一整年,喜氣洋洋。”

  一些花店彷彿拿準了消費者的心意,知道消費者買年宵花圖的不只是花,更是好寓意,於是一些年輕人經營的創意花店,開始嘗試把柿子等花材搭配在年宵花禮盒裡,寓意“事事如意”。

  近期北京市出現聚集性疫情,來市場買花的人少了一些。位於南四環的花鄉花卉市場上,40多歲的商戶任小芳臘八前後每天能走100多盆花,現在受了些影響。她還是覺得這兩年市場恢復很快,“疫情會很快被控制住,那時候愛花的人就都來了”。

  她的信心不是沒有緣由的。庚子年春節期間,整個鮮花行業都很難忘,很多商戶備足貨剛準備大賣就趕上疫情暴發。物流不通、沒有客源,很多花砸手裡,花農也損失慘重。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場很快又活了起來。

  去年,任小芳本不敢多備貨,沒想到很多老百姓居家過年更願意買上幾盆花,“那段時間幾乎所有的花都賣光了。”

  中國花卉協會秘書長張引潮最關注市場變化。他明顯感覺到,除了2020年受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外,近年來全國各地年宵花消費普遍處於增長期,大中城市尤為明顯。

  為什麼疫情陰霾沒有遮住年宵花市場?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趙梁軍看來,這是有深層次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花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而年宵花俏銷則是春節傳統文化的投影——以花抒發過年的喜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一盆盆、一束束鮮花,擺放於窗前庭院,也綻放在人們心裡。


花農新願望:老花農也要趕新潮

  猜一猜,一年到頭,北京居民掏的“花錢”有多少?

  “按照這兩年消費勢頭,很可能每年已經突破100億元。”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產業發展處高階工程師李美霞說。

  我國自古有愛花惜花的傳統,但花卉真正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產業,在傳統節日裡爆發式走進千家萬戶,還是近十多年的事。

  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統計,2004年北京市居民花卉消費額在12億多元,2012年開始增速加快,2019年達到近98億元。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升級就成為題中之義。北京花鄉花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巧玲能明顯感受到,花卉行業重視創新和更高質量的氛圍不斷增強,消費也很有前景,“這是一個健康發展的趨勢”。

  對花農來說,除了把花種得更新、更好,也要賣出個好價錢。去年7月,由凌源西諾花卉種業有限公司搭建的“天採平臺”上線,幫助花農對接數萬家花店,進行線上訂購。慢慢地,趙小權在家裡就能透過平臺把花賣出去。

  不過,趙小權並沒有滿足於此。下一步,他更關心怎麼把花包裝好、提升網路營銷檔次。他希望,“政府能多一些這方面的培訓,讓老花農也趕趕年輕人的新潮。”

  每一天都能有鮮花相伴,是幸福的註腳。

  從田野到城市,綻放的年宵花,連線起加快融合的城鄉生活。


  總策劃:傅華

  策劃:趙承

  監製:張旭東

  統籌:董峻、林紅梅

  採寫:胡璐、王悅陽、楊靜、武江民、崔力

  編輯:趙超、屈婷

  視覺:李勃、王悅陽、楊靜、崔力

  海報:喬昕

  新華社國內部、中國搜尋

  聯合出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46 字。

轉載請註明: 2022開年田野觀察 | 花田新事:年宵花開看變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