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大運河“糯米大壩”的“華家口夯土險工”。 張帆 攝
中新網衡水10月13日電 (崔志平 張帆)一條中國大運河,半部沿岸發展史。13日,中新網記者在京杭大運河河北景縣段安陵鎮華家口村,站在被譽為中國大運河“糯米大壩”的“華家口夯土險工”旁,看著整齊的夯土面,眼前浮現出古代農民工掄著木槌,齊聲喊著號子夯土的情形。
圖為被譽為中國大運河“糯米大壩”的“華家口夯土險工”。 張帆 攝
眾所周知,在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運河中,中國大運河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使用時間最久,而且目前仍在發揮著作用。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
圖為華家口村村口。 張帆 攝
據介紹,“華家口夯土險工”修建於清朝末年。該工程全長255米,呈梯形,南北走向,堤內坡採用黃土、白灰加糯米漿夯築成壩牆,壩牆每步寬1.8米,厚18釐米,分步夯築,底部採用壩基抗滑木樁施工工藝,外坡與頂部為素土夯實而成。因此,這座大壩也被稱為“糯米大壩”,“糯米大壩”僅存在於中國大運河河北段,為研究清代夯築防水技術和運河堤岸防護髮展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圖為華家口村村口。 張帆 攝
如今,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伴隨著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遺產點成為景縣村落風貌呈現與地域文化展示的視窗。
圖為村裡集市裡的土特產。 張帆 攝
近年來,景縣以大運河沿線遺存為基礎,經深入挖掘夯土工藝的歷史起源、發展脈絡、工藝特點、文化傳承,建設運河文化展館。同時,還透過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促進運河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利用,實現歷史文化保護與鄉村旅遊開發的雙贏,使人們充分了解運河沿線具有突出地域人文特徵和時代特色的水運文化、治水文化、抗災文化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