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建設運營的平臺能將多家票務系統的票務管理和銷售資料陸續按照規範要求與該平臺實現對接,初步實現跨系統演出票務資訊實時採集與統計。此平臺呼應的是,此前文化和旅遊部頒佈的國內首個演出票務領域行業標準《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範》(WH/T93-2021)(以下簡稱 《規範》),已於2021年8月19日起正式實施。該標準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牽頭起草,用於統一全國演出票務的基本要求和具體要求,規範購票、檢票、退票等流程。站在演出市場發展的角度,該標準的施行將有效打擊“黃牛”生存空間,完善演出票務管理,治理行業亂象,實現演出領域數字化建設。新京報專訪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姚睿對該標準進行詳細解讀,透過解讀,觀眾也能大致瞭解“演出票房公開”背後的執行機制。
燈塔專業版已上線演出票房資料系統。圖截自APP
揭秘系統
與電影票系統有差別,資料按天更新
演出票房資料系統上線後,許多觀眾疑問,之後演出票系統是否也會與電影票系統一樣?短期內,答案是否定的。
透過新京報記者的採訪發現,二者在功能和實現模式方面有類似的地方,但從細節看差異性還是很大,演出票比電影票更加複雜。根據新頒佈的《規範》,全國演出票務系統需要分兩個階段進行認證,目前進行的是第一期,即演出票務出票系統的認證,而銷售系統認證將在第二期進行。只有完成出票系統與銷售系統雙渠道認證,才能實現全國演出票務資料真實、透明和完整。潘燕表示,當第一期建設完成之時,可實現每日更新演出市場各項分類資料的統計,也可以實現每一個專案每天市場熱度的資料統計。而要實現與電影票購票體驗類似的劇場在售專案票圖實時同步,則還需要等待平臺二期建設完成。
“演出的票務系統很難做成像電影行業那樣,我覺得主要原因還不是因為系統和標準的問題,主要是業態不同。再熱門的電影,只要熱就可以無限加場次,可演出是稀缺資源,演一場只能那麼多觀眾。因此無論從演出的業態還是從票務的角度,演出遠比電影要複雜。”姚睿也坦言,戲劇跟電影完全屬於兩種不同的業態,不能同日而語。“戲劇每演一場都是一次創作過程,永遠存在著變數。對觀眾而言,不同的劇場服務與觀眾看戲的體驗也不一樣,與電影相比,戲劇受影響的因素更多。”
將演出票務出票、銷售等情況最大限度公開透明地納入監管,對潛在違法出票、銷售等行為進行有效管控是推出《規範》的最終原則。據悉,該《規範》已於8月19日起實施,下一階段協會將在行業內開展全國票務系統標準認證工作,劇院、劇場單位所使用的票務系統都需要進行認證。據瞭解,劇場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票務管理系統(如達特康、大麥麥座等)進行票務管理的,只要系統提供方已完成了標準認證,劇場則無須再另行申請認證;劇場自建票務管理系統的,應首先對照標準進行自查,如不符合規範,需調整系統達到規範要求,也可根據自身情況更換已經符合標準的系統進行票務管理;劇場或其他自有演出票務管理系統的單位可主動向協會申請進行標準認證,協會也將於近期開始按地域分批次啟動相關認證工作。
從普通消費者購票體驗上,潘燕認為目前不會產生太多變化,畢竟無論在哪裡買票,劇場的服務功能都是同樣的標準。從消費端來講,其實大家所期待的某些“規範”,並不是此次《規範》本身能解決的,而是各方管理制度與服務上的體現。
以近期演出的話劇《德齡與慈禧》 舉例,演出銷售資料透明公開後,觀眾可隨時查詢劇目相關票務情況。圖截自燈塔APP
改革原因
原票務系統給“黃牛”極大生存空間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長,文化消費市場隨著各類演出活動不斷湧現,而演出票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始終備受市場關注。最初明星演唱會一張百元的門票經“黃牛”倒手炒作,賣到上千至幾萬元不等的價格,文化執法部門就已將演出票務納入嚴格監管範疇。近年來,劇場演出每年均有“爆款”IP湧現,此類劇場演出票在市場上也呈現出“一票難求”的局面。當“搶票”成為觀看演出的先決條件,在這些開票即售罄的現象背後,是真的在考驗消費者的“手速”,還是另有原因?
對於目前票務市場存在的部分亂象,新京報記者曾做過相關調查。受到物價局與文化部門的監管,通常演出方和票務公司在定價時均會經過協商,根據製作成本與市場規則定價。為了牟取更大的效益,個別相對熱門的劇目演出方與票務公司則先將演出票以低於市場價的折扣價格賣給“黃牛”,由此在開票時製造瞬間售罄的假象。此後,“黃牛”透過炒作,再將本場演出票抬高,若觀眾想買票,只能私下裡透過其他渠道加價與“黃牛”進行交易,以至於很多“贈票”落到黃牛手裡都被炒成了天價。更有甚者,一些實力較為雄厚的“黃牛”公司,會根據劇目的受關注程度,與票務公司協商包下整場演出的全部票房,進而滿足“黃牛”自身的銷售需求。另外,在施行購票“實名制”過程中,也有專業人士透露,“黃牛”已開始利用“假身份證”這樣極端的形式擾亂市場,以至於多次“熱門演出”檢票查驗身份證時發現此類問題,演出主辦單位與劇場聯合向公安部門報案。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早在三年前,協會便開始關注到行業內所出現的各種亂象,尤其演出行業長期存在多重票務系統並存的局面,既有業務覆蓋全國的大型平臺,也有為數眾多的地域性票務公司,其中包括劇院自有票務系統以及掌握一定演出資源卻並不具備相應資質、獨立開發一套系統即上線銷售演出票的小型公司。潘燕坦言,整個演出市場此前並沒有統一的票務系統,導致演出票務市場資訊極不透明,因演出組織方不合理鎖票、“黃牛”倒票等而滋生種種票務亂象,“若是能借鑑電影行業,按照標準制作票務系統,接入政府所認可的管理平臺,既能做到資料公開也能對消費者的服務做到同一水準。”
推行過程
年內完成主要票務系統標準認證
制定《規範》之初,針對整個行業不同的主體,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首先進行了調研工作,徵集了票務系統的運營方、演出主辦單位、劇場等各方需求,並組建了一支由業內票務機構的技術專家組成的“票務委員會”,全程參與到“標準”的制定當中。潘燕覺得,隨著技術專家參與到“標準”制定,實際也實現了一個重要目標“業內達成共識”。她回憶,在整個制定過程當中,協會與技術專家進行了無數次的會議討論,這是整個行業達成共識的過程。“如果業內在編制標準的過程當中,大家沒有能達成共識,勢必會影響標準釋出之後的可行性與推廣力度。”
潘燕稱,此次《規範》順利地推行,首先歸功於各大型票務企業的自覺性,同時他們也意識到了“標準”的統一對整個行業發展的重要性。“《規範》正式實施後,將有一段時間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貫標。貫標過程中,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繼續推動標準的宣傳和講解,幫助各票務系統進行標準認證,在貫標和認證的過程中所有票務系統都是可以進行正常售票的。當大部分標準認證工作結束,若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出臺進一步的行政管理要求,屆時未經標準認證的票務系統將有可能無法繼續用於演出票務管理和銷售。
據介紹,在《規範》正式實施之後,第一步要求從事演出票務機構,各劇場自有系統,保利票務、大麥、貓眼等一系列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票務系統,都要對照“標準”去自查自己的系統,協會要完成一個“標準”認證工作。潘燕解釋說,“普通消費者不太清楚,在業內票務系統數量眾多,除了大家熟悉的保利票務、大麥、貓眼等票務外,不同的劇場自有系統在全國尚有數百家。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爭取在今年之內完成主要的票務系統標準認證,不符合標準的,要放棄原有的系統去使用符合標準的系統。自願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升級的,也需要在協會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新規效果
將有效遏制主辦方與黃牛“勾結”
作為潘燕所提到的“票務委員會”技術專家組成員之一,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姚睿認為,北京保利劇院作為“票務委員會”的參與方,首先秉持的態度是積極支援協會牽頭進行“標準”的制定與《規範》的最終實施。姚睿認為,票務系統是劇院提供劇場服務、給予客戶更多使用者體驗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劇場而言,透過加強資料的管理,利用對資料的分析,也能更好地指導劇場運營,進而提升整個院線及單個劇院的運營管理能力。“整個行業只有先標準化統一,才能實現資訊化,進行統計分析。票務營銷作為演藝行業的重要一環,此次協會推行這一《規範》,也是衡量與檢驗演出機構自身行為與產業規模及戲劇創作質量的重要標尺。”
作為劇場的管理者,回顧近些年戲劇市場的發展,讓姚睿最深刻的感受是多年來在演出票務領域始終沒有一個售票的“准入標準”,以至於市場上散佈著不計其數的小“票務埠”,形成了“人人”皆可賣票的局面。同時觀眾也會發現,有些演出看似很火、上座率很高,但實質收入有限。到底哪些觀眾在看,哪些是贈票,讓真正的票房資料變得很模糊,從而也造成了“虛假繁榮”的假象。“我們需要數字做支撐。我相信無論各地的政府文化部門還是國家藝術基金、民營資本,包括我們劇院每年從國外採購回來那麼多優質的戲劇作品,大家還是希望得到這些專案在市場上的真實反應與觀眾態度,因此亟須一定的透明度,而演藝市場規範化便是為實現‘資料透明化’邁出的第一步。”
資訊透明化後,除了能給演出方市場資料參考外,還能遏制“黃牛”。潘燕認為,此前政府雖出臺了不少遏制“黃牛”的管理政策,但因沒有平臺化的管理,政府獲得相關資訊相對是滯後的,沒有辦法實時獲取票務公司的後臺資料。如今大家均統一到《規範》當中來,裡面很重要的一條是各大票務系統按照“標準”接入第三方票務資訊採集系統。“未來我們各地的管理與執法部門,對於這些票務資料可以實時監控。一旦違反了政府出臺的管理政策,比如上架的票數不夠,大量訂單異常出票等現象,政府將在第一時間能看到報警資訊,進行下一步管理措施。”潘燕認為,只有“標準”統一、實現徹底的資訊化,才能藉助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提升執法效率,充分利用監督抽查、媒體監督、群眾舉報等途徑,依法治理“黃牛”亂象。
與潘燕持相同看法的姚睿認為,更加可怕的是“假黃牛”——演出主辦方與票務公司勾結“黃牛”哄抬票價,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擾亂市場造成虛假繁榮的假象。姚睿表示,此次行業標準《規範》首次進行了有關票務的編碼規範,這意味著未來每張演出票的編碼都有全國統一標準。文化管理與司法部門便能實時調取每張票券場館、演出時間等資料,明確票券走向,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依法追責,進而規範市場。
新京報資深記者 劉臻
資深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