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建東
煙波浩渺的微山湖南部有個凸起不高的小山頭,遠遠望去彷彿漂浮在湖面上的巨輪,商代稱微山,明代形成大湖就叫微山島。
電影《鐵道游擊隊》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讓國人知道了微山湖微山島。
小島總面積9平方公里,制高點海拔91.6米,現有14個村莊。
這兒是旅遊區,每年夏秋季,居住在城裡高樓上的人喜歡來這兒欣賞遼闊無垠、天水相連的無限風光。
導遊講湖講荷講鐵道游擊隊,隻字不提漢代古墓和出土文物。
這是因為,考古人員清理完古墓,就儘快填平墓坑,平整地面,防止誘發不法人員盜墓。
所以導遊和遊客並不瞭解微山島上漢墓的狀況,忽略了微山島上漢文化的重要內容和歷史分量。
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分為36郡,郡下設縣,在泗水郡的泗河邊設留縣,建留城。
留城的官民死後葬哪兒?
縣城周圍多是澇窪地,人們就看上了東北十里路的微山,紛紛來此爭風水,搶墓地。
這兒是留縣制高點,小山不高,擇墓選穴風水頗優。
當時沒有微山湖,抬棺入葬很方便。
明代移民在島上建村取土破壞了許多古墓。
清代、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村民挖出的大量墓石用於修橋、砌渠、壘豬圈,出土的陶器當作雞食盆。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接管文物工作,到島上一看,山上山下墓葬擁擠,星羅棋佈,山麓還有許多墓石淹沒湖下。
我經歷了20多年的古墓發掘,島上的漢墓分四類:
一是窮苦人家的土坑墓,即以草蓆裹屍埋進土坑,陪葬一個陶罐和幾枚銅錢;
二是略富人家的石槨墓,即用石槨板砌成長方形匣狀,再將薄木棺裝入石槨,蓋上蓋石,而後在石槨外放置陶器作為陪葬品;
三是富裕人家購買有刻畫的石槨,即畫像石墓,陪葬品有陶器、銅器、玉器、銀器;
四是東漢中期時興的多室墓,即用石材砌筑前門、前室、二門、夫婦主室,石面上刻畫像。使用這種墓型的人必是身份較高、財力較厚、遵循禮制的富人,陪葬品精緻、量大、價高。
發掘古墓不是探奇尋寶,隨意而為,依據《文物法》須徵得省、市文物局批准備案,依法行事。
我們發掘了三百餘座古墓,收穫大批文物滿臉喜悅的同時,也有深深遺憾,絕大多數石槨墓的蓋石上都有三角形盜洞。
這是東漢末年軍隊盜墓所致。
《三國志》記載,董卓、曹操長年征戰,缺糧少衣,便鼓勵軍士盜掘墓葬。
凡劉氏王陵一經發現都不放過,將金器、銅器、錢幣挖出來充作軍費。
所以許多王陵、官民小墓都被軍隊光天化日之下挖開,致使民間“十墓九空”。
盜墓的軍士也很費力,他們從狹小的盜洞進入幽暗的墓穴,難免幹活有馬虎的時候,感謝他們的馬虎給今天的考古工作留下一點文物收穫。
軍士將墓中的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弄出來,在民間換糧換衣換錢。
而陪葬的陶器分文不值,所以墓中的陪葬陶器安然無恙。
微山島上的漢墓就是如此。
【車馬奔赴陰司圖】
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人類墓葬就陪葬炊具,這種喪葬習俗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延續到今天。
漢代不但陪葬炊具,還有酒具,富裕戶在陶壺裡裝酒,在陶倉、陶釜、陶盆中裝糧米,在陶鼎、陶盒中裝魚裝肉置於墓中,讓死者在九泉之下餓不著、渴不著。
我們發掘了少數未遭盜掘的完整石槨墓,距地表兩米以下。
揭開蓋石,骨架完好,骷髏下有鐵簪,口含玉蟬,胸部放置鐵劍,腰部有一堆銅錢,足部蓋塊黑布,石槨外一堆陶炊具,有陶罐、壺、灶、碗、倉、井、磨和豬圈。
萬莊村北的山坡上有一大墓,在7×6米、深6米的土壙裡並列5座石槨,其中一槨略高,為男性,左右為妻妾。
此墓雖遭盜擾,仍殘留銀、鐵、鉛、玉、竹、骨質文物二百餘件。
其中玉蟬、石硯、釉陶壺和16塊畫像石為珍貴文物,陶質炊具製作精美,從“大泉五十”“貨泉”錢幣上分析,此墓為新莽年間所建。
詳情已刊北京《考古》月刊,向海內外介紹。
這5座石槨墓有4座石槨的內壁上刻畫像,以陰線刻的手法表現影象,刻制精緻,內容豐富。
意為死者乘坐軺車,由幾輛輜車和扈從陪伴,浩浩蕩蕩奔赴陰司。
過了奈何橋由陰司的先人迎歸,而後去西天瑤池拜謁西王母討取不死藥,玉兔正在西王母身旁執杵搗藥。
討藥回來,先人們已在樓上擺好接風酒,女先人燒灶煮肉。
酒足飯飽之後,觀賞樂舞百戲,而後在玉宇瓊樓住下。
陰司有眾多先人陪伴,並有官爵官服,身處歌舞昇平、無憂無慮的環境,過上人間享受不到的豐衣足食生活。
【漢代送葬圖】
九泉並不陰冷,陰司並不寂寞,死亡並不可怕,活著的人不必擔憂悲傷。
這是漢畫的主題,石刻作坊裡的畫工圍繞這個主題想象、臆想了許多陰司細節,充分發揮藝術技藝、思想飛躍,畫得十分細膩。
把人間富貴人家、官僚人家的住所、飲食、奢侈場面都搬到美術作品裡,並想象仙界更豪華、更富貴、更奢侈,其目的是畫面愈富貴愈能博得喪家的喜歡,石刻產品愈暢銷。
當時的畫像石只是喪葬用品,而兩千年之後卻成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藝術精品。
魯、蘇、豫、陝是畫像石多產區,它是一門學科,各大專院校設定漢畫研究部門。
微山島雖是彈丸之地,但出土的畫像石名揚海內外。
1975年溝南村出土一塊新莽年間的畫像石,名揚海內外。
內容是出殯、喪葬,畫面刻轀輬車載屍,孝子孝婦戴孝送葬,8族人執紼拉車,賢孫舉幡引路,最前邊一人按杖跪迎。
山上的墳地已挖好墓壙,砌好石槨,族人及孝眷在墳地等候。
古代出殯儀式雖然也有史料記載,但秦漢出殯儀式以影象形式表現出來,更直觀、更形象、更一目瞭然。
國內外許多學術刊物、民俗刊物都選用此圖。越南有篇論文專門研究這幅畫像,美國貝君儀女士曾前來考察此圖,回國即著文研究中國古代喪禮。
出殯畫像石是微山島出土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研究秦漢民俗、孝老禮制、遵循喪禮的最寶貴的考古資料。
微山島上的漢墓以西漢、新莽時期為多,東漢中期的逐漸減少,沒發現晉、南北朝、隋唐、宋金的墓葬。
說明東漢晚期黃河氾濫,黃水沿泗河南來侵蝕留縣,人們逐漸遷移,留城遂成廢墟。
明代黃水更兇,將留城及泗河淹沒。
形成微山湖之後,山麓的古墓無可奈何地淹於水中,只有微山昂著不屈的頭顱,挺立在湖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