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大利,有一座比薩斜塔,因塔身傾斜3.5米不倒而聞名於世。不過卻鮮少有人知道,在廣東省開平市蜆岡鎮上也有這樣一座獨特的百年建築——它就是被譽為東方“比薩斜塔”的斜碉樓。
在蜆岡鎮寬闊的平原上,斜碉樓顯得額外惹人注目,被風雨侵襲黑色牆體嚴重歪斜,在鬱鬱蔥蔥的綠色竹林之中十分顯眼。
斜碉樓也叫邊籌築樓。據史料記載,斜碉樓的建設背景是在清朝末年。當時,斜碉樓所處的春一村地處在開平縣和台山縣的交界處,是一個偏遠的“兩不管”區域。複雜的山形地勢加上混亂的治安,讓春一村一度成為盜賊關注的“重點區域”,搶劫和偷盜事件頻發。
為防止盜賊搶劫,春一村的村民們自籌資金,於清光緒年間在村子的南面、北面和中間修建了三座品字形的碉樓用來提防土匪。其中,南樓和中樓的修建比較順利,在短時間內順利封頂使用。
唯有北樓,即眼前的這座斜碉樓在修建的過程中問題頻發,不是地基鬆軟就是資金不足,導致斜碉樓的工程斷斷續續,最後只能邊籌集資金邊修建,足足用了兩年的時間才把北樓建好。
為紀念北樓這段曲折的修建經歷,村民們乾脆將北面的碉樓叫做“邊籌築樓”。
事實上,在修建的過程中,資金並不是斜碉樓遇到的最大難題。春一村地勢開闊,河流縱橫,在修建的過程中,先是東南的小水溝地基出現鬆軟塌陷,剛修的地基發生傾斜。修建地基的村民只能將碉樓的基礎挖深到3米,多次用大塊石頭加固地基。
沒想到在修建到第3層的時候,整座碉樓還是向東南方向傾斜了10釐米左右。於是村民繼續對北樓的東南水溝打樁填石,繼續修建,沒想到到了第5層時,碉樓還是繼續傾斜,此時整座碉樓已經傾斜了20多釐米,看上去維持不了多久就會倒塌。
有意思的是,斜碉樓出現傾斜的原因並不是負責人偷工減料,而是與斜碉樓所在的地勢相關。
開平三面環山,是一個東南地勢低,西北面高的山字形地勢。而周邊源源不斷匯入的河流則對開平的地表進行了經年累月的沖刷,再加上週邊洪水氾濫形成的沉積作用,開平逐漸形成了一個西北薄,東南厚的淤泥地層。
在同等重力作用下,底部淤泥層厚的地方,沉降幅度大,淤泥層薄的地方,沉降幅度小。而邊籌築樓正好就建在這種淤泥層的上面,所以在修建的過程中,邊籌築樓就慢慢地向東南方向傾斜,形成了一座斜碉樓。
時至今日,依然能看到春一村縱橫交錯的河流,正是這些交錯的水域賦予了碉樓的“斜”。
據悉,雖然高度沒有比薩斜塔高,但是邊籌築樓的中心線向東南偏移了兩米多,傾斜度為15度,遠遠高於比薩斜塔的3.99度,很可能是世界上傾斜程度最高的高層建築物。如果當年伽利略是在邊籌築樓上做的自由落體實驗,那麼估計火起來的就是邊籌築樓了。)
不過,斜碉樓並不會繼續傾斜。有專家表示,碉樓已經矗立了百年之久,地底下的淤泥在多年的擠壓下,早已經達到了壓力平衡的狀態。只要不發生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這座碉樓將定格在現在的傾斜程度,不會垮塌。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開平位於東南沿海地區,歷史上曾遭遇過多次強颱風的侵襲。上世紀60年代,一場12級的強颱風途徑江門開平一帶,很多村民認為在這樣的強風下北樓肯定扛不住,沒想到北樓歷經強風卻安然無恙,成功躲過了坍塌的命運。就連前幾年的強颱風天鴿和山竹,也沒能讓北樓束手就擒。
如今,碉樓經歷數百年的風雨沖刷,外表早已爬滿了青苔,裹上千瘡百孔的歲月痕跡,早已不復當年的風采,但是它卻王者歸來,斜而不倒,用另一種歪斜的姿態訴說著自己的堅韌。
另外, 碉樓雖然是廣東省開平市的旅遊符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但是邊籌築樓這座斜碉樓卻並不是一個知名的旅遊景點,它不屬於任何一個景區,也很少與人知道,專程前去觀看的人也寥寥無幾。而它就這樣靜靜矗立在春一村的村口,像一百年前那樣守護著這裡的村民。
歷經變遷,周圍的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樣了,而邊籌築樓樓還是那座碉樓,只是比原來更斜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