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跟著古詩詞走南京第二期

文 | 李麗潔

攝影 | 劉秋琥、劉青

2020年10月17日,週六,群學書院第二場金陵詩詞行走開啟。

太平門外,鐘山腳下,白馬石刻公園是此次首站。說來慚愧,白馬公園建成十幾年,我並未遊覽過,總把這裡當作鐘山遊集合廣場,此次終相識。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關於石刻,石象路、雨花臺、棲霞山等有知名遺蹟景點。南京城中郊外各處散落間有,城市建設中,新聞報道也不時聽說有考古發現。原來,一些石刻就地保留,一些則被收集、儲存在了白馬公園,此處集中展示南京石刻文化。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入門右轉,秋日的水杉林邊,兩匹石刻小馬安靜篤定的站立,古樸可愛,未曾見過。行走中,袁導介紹白馬稱謂的由來,與《搜神記》及三國、南朝民間傳說有關。蔣子文,廣陵人,漢末為秣陵尉,骨相清奇。某日,追逐強盜至鐘山,交戰而死。東吳初年,有官員見蔣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馬、手執白羽扇、侍從左右跟隨,栩栩如生……孫權於是封他為鐘山之神,立廟堂,並將鐘山改名蔣山。據說其在肥水之戰中也曾顯靈,民間傳說眾多,南齊東昏侯甚至封其為帝。我們今天熟悉的白馬村、蔣王廟地名由此,已存千年。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繞過一片蓮塘,穿過桂花樹叢,林間散落著眾多石座,花紋典雅,線條流暢,風格各不相同。再往前,一處令人驚歎的園林式大型石刻出現,綠色蔓藤飛舞間,陽光靜謐透射,多個矩形、彎形石拱門,依次排列,形成園林式走廊。慢慢走過這千古之門,手觸這灰白黑痕石牆,感味當年皇家遊園心境,難得此景。拱門由巨石構成,自然而有雕琢。故皇宮早已已灰飛煙滅,世間總有堅固留存與歷史印證。這是明代早期皇宮園林珍貴遺蹟,值得一探。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沿途深入,更多石刻,井然陳列。一排石龜趺(贔屓)、石龜,鞠然可愛;一處宋代神道石人、石馬,肅然迴響;石門系列,禮制呈現……從宮廷到民間,從宗教到民俗,有四朝忠將紀念遺蹟,有文人故居構件,這些不同品種與造型的石刻,上起六朝,下至明清,跨越了近兩千年的藝術歷程。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六朝久遠,石像風格尤其獨特。藝術風格反映時代審美與文化特徵,遊後檢視相關研究,瞭解了一下六朝石刻風格在歷史演進中的變遷。南朝(公元420年-479年)為宋、齊、梁、陳四個時期,加上東吳、東晉,並稱六朝。宋政治穩定,南朝出現了第一次經濟文化高漲期,南朝石刻始於此時,大多古樸。齊盛趨高大優美。梁武帝統治的四十多年,是南朝經濟、政治、文化的第二次高漲期,石刻愈加興盛,宏偉豪邁,紋飾簡化,兩石獸之間有對應關係和情感呼應。梁“侯景之亂”後,陳國力日衰,奢靡更甚,石刻氣魄不如前,重紋飾綺麗繁複……袁導次月有“六朝之棲霞國寶”石刻之旅領遊,值得現場領略。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白馬遊畢,一路紫金山木棧道“綠肺”行走,梧桐蔥鬱,水流宛然,幸事。路過廖仲愷墓,此處開闊,大學時期與東大建築系朋友多次遊覽過。民國建築大師呂彥直設計,近代中西合璧風格,配有六朝風格的左右閣。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此行第二站,明孝陵。相對南北時朝的政治軍事對峙,明代北征一統天下。康熙南巡拜謁明孝陵,紀事亦稱明太祖朱元璋為“一代創業之君”。朱元璋是開國之君,他曾重用賢才,愛護子民,社會安寧,國土強盛;其晚年為保皇孫血脈江山,誅殺功臣宿將,造成靖難之隱患。江山社稷的跌宕起伏,不外乎外擾內患,人性使然。若干年後的2003年7月,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充套件專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周邊的明功臣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吳良墓、吳楨墓及李文忠墓等五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劃入世界遺產保護範圍。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遊鐘山》

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留山自閒。

歷史已經遠去。600多年的石象路,成為南京人最期盼的秋季美景之一,此次行走恰好遇到這絢爛之時,更幸運的是此段行走領隊為明孝陵王廣勇館長。王館長溫文爾雅,學識深厚,一路娓娓道來,明代歷史變得鮮活,石像們有了歷史生機。一牆一碑,一磚一瓦,一樹一草,都有由來。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明皇后奉行“孝行天下”,孝陵名即始於此。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孝陵。此工程呼叫軍工十萬,歷時近三十年。于山清水秀之山,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制建,渾然天成,規模宏大,格局嚴謹。自下馬坊至寶城,綿延數里,主體建築當年有紅牆圍繞,護陵駐軍五千多人,亭閣相接,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影響明清數百年。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明孝陵分神道與主體建築部分。我們熟悉的石象路即神道的一部分。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兩跪兩立,夾道迎侍,各有寓意。獅為百獸之王,是皇權的象徵;獬豸是神獸,獨角,秉性忠直,明辨是非;駱駝寓疆域遼闊,威鎮四方;象是獸中巨物,堅如磐石,寓意江山穩固;麒麟是傳說中的“四靈”即麟、龜、龍、鳳之首,寓意“仁義之君”;馬,帝王南征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巨大的石象重達若干噸,據說當時為了運輸這些石獸至明孝陵,冬季時,在路面灑水結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滾軸,一路人力推滾至工地。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向正北,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柱上雕有云龍紋。相對而立的翁仲,武將、文臣各兩對(一對年長,一對年輕),共八尊。均為明代雕刻珍品。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王館長介紹,此部分石人像與石象路石獸風格相異,應是兩支不同的隊伍所築。明代時徵集天下能工巧匠,於京城修城牆,建孝陵,匠人們彙集於南京城東郊滄波門外麒麟鎮青龍山南邊的竇村。今天明孝陵的文物修葺,依然主要來自竇村石匠,手藝世代相傳於此間。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主體建築多為修復重建。碑殿中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意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清前期滿漢矛盾衝突明顯,帝王從儒家文化出發,籠絡安定漢民族,而明孝陵成為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所在。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主碑左右有清乾隆皇帝詩碑各一塊,東西有臥碑兩塊,東邊一塊刻載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清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臺和江寧府知府會銜於門前豎立特別告示碑,刻有六國文字,告誡相關世界各國遊客不要在此亂畫。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最後來到方城,08年方城加蓋明樓,我真是太久沒有來過,上次來尚無,已是何年。琉璃明瓦鋪道,明石板呈粉色交錯紋理,與現代石板間隔往前,融為一體。不是王館長提示,亦難知。

遠眺金陵,帝王之氣曾在,今古柏依然,群山蒼鬱,可晚歸矣。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下一站,臺城。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98 字。

轉載請註明: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