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周勝潔 常鑫
見習記者 周紫薇
壯碩的玉蘭樹掩映下
89歲老建築孫科別墅本週六將掀開面紗
這座網紅別墅究竟有哪些名堂經?
這棟位於“魔都網紅地”上生·新所內的重要歷史建築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鄔達克在上海的經典之作。
歷經大半年修繕,別墅一層將以“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歷史文獻展”與市民見面。
秋日暖陽,來孫科別墅觀展重識城市更新,細品水磨石、“魚鱗”外立面,閱讀一座老建築的故事吧。
建築歷史&展陳設計
修繕時滿足“最小干預”和“可識別性”
手工菱紋抹灰、螺旋柱、鑄鐵陽臺、拱券門窗、義大利風格煙囪……建成於1931年的孫科別墅是一幢糅合了西班牙、義大利文藝復興等多種風格的混合建築。
孫科別墅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鄔達克設計,是其花園住宅類的重要作品之一。別墅第一任主人是孫科,後曾被用作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辦公地。
作為首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之一,孫科別墅的歷史及文化價值不言而喻。
修繕方上海萬科專案負責人表示,孫科別墅的修繕嚴格遵照文物保護條例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做到恢復歷史風貌的同時滿足“最小干預”和“可識別性”的原則,力求真實、完整地保護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做到整舊如故,以存其真。
書房&田園
書房一隅有個“隱秘的角落”
繞過玉蘭樹,開啟大門,進入這棟89歲的老建築,書房是觀展第一站。抬頭可見的木樑,修繕時沒有增加頂燈。走過壁爐來到書房一隅的八角形轉角廂房,透過四扇大開的窗戶,窗外花木繁盛,綠草茵茵,還有鴿子閒庭漫步。
就在這一區域還有一處“隱秘的角落”。開啟一扇木門,門後竟然還有一扇厚重的鐵門,原來這是一處1平方米左右的保險櫃,是孫科存放重要檔案的地方,如今配合展覽已被設定成了裝置空間。
孫科別墅所在的上生·新所是以1924年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建成為起源,歷經百年變遷。書房內一張規劃平面圖就展現了當年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建築分佈。哥倫比亞圈歷史售樓書、歷史宣傳冊等珍貴檔案也是首次對公眾展出,讓人瞬間穿越到百年前的上海。
客廳&社群
Get“魚鱗狀”外立面背後的工藝
踏著木地板從書房漫步到客廳,來到“社群”單元。模型臺展示了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分佈,不同顏色對應不同型別的建築,如金色對應老建築,白色對應城市更新、園區,紅色圓點則代表了社群微更新。
這裡還能看到別墅外立面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菱紋抹灰工藝。如果說黃砂水泥基層是基礎,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外立面的壓平粉刷是進階,那孫科別墅的“魚鱗狀”拉毛粉刷就是高階版。
相關負責人說,很多建築外牆都是拉毛牆,除了要調配黃砂和水泥的比例,拉毛感基本靠手工精修,而魚鱗狀在此基礎上更復雜,看似沒有規律,但需呈現一定的肌理感。“由於考驗工匠技藝,我們在找修復工匠時尋的都是超過60歲的工匠。”
在這還有一處互動裝置值得細看。一整面由50塊方形展板拼成了如今上生·新所海軍俱樂部附屬泳池的樣子,如果翻開每塊展板,底層會露出改造前的泳池模樣,展板背面還印有設計師、修繕師、住戶、遊客等不同人群對上生·新所的評價。
會議室&單位
戴上耳機聽老職工和城市的故事
從客廳移步會議室,對應的是“單位”展區,也就可以知道“上生·新所”名字的由來——這裡原來是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辦公地。
“單位”呈現了新中國成立後六十餘年間的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時期,從郊野田園建築到現代城市中的單位大院,建築、空間及場所發生的巨大轉變。
展區裡有特別繪製的城市空間年表,上生所是伴隨著國家歷史發展和城市的轉型而成長的。
衛星地圖敘述了彌散在周邊城區中的單位故事,再結合一組場地建築演變體塊模型,對上生所作為“單位”這一組織機構的歷史做出了全方位展示。
“個人記憶中的城市史”則以一排顯示屏體現,戴上耳機可以聽聽四位在上生所工作三十餘載的老職工和兩位長期生活在新華路街道的老居民與城市的故事。
彩蛋
噴泉蟾蜍的真假&“浪花”文創店
從底樓客廳邁出,眼前是一片大草坪。南面正中央的一處微型噴泉被四隻蟾蜍分立四角圍繞著,蟾蜍向中間蓄水池噴吐水柱。
這些蟾蜍都是跟別墅同年的老物件,這次也進行了系統性保養。不過考慮到老物件的使用與保護,四隻中只有一隻是“真身”,其餘三隻是復刻版。如果你來現場,真假可自己辨認。
小貼士
展覽: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歷史文獻展
地點:孫科別墅一層(長寧區番禺路60號)
提醒:展覽採取預約制,微信小程式關注“上生新所”,即可註冊預約。
本週
你想參加一場莊嚴的升旗儀式嗎?
↓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