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走過高山大川,苦累也是浪漫。風起雲湧的歲月啊,我記住了你只有信仰的容顏。”《紅色年華》主題曲《愛在家國之間》由唐躍生作詞,王喆作曲,歌唱家雷佳傾情演唱,溫暖詩意的歌詞中,飽滿大氣的演唱風格,帶領我們走進獨屬“三線建設”那個年代的崢嶸往事。1960年代,一批懷著建設祖國理想的青年們,來到攀枝花,用青春點亮了弄弄坪的天空,在攀西大裂谷深處拋灑汗水,從零開始,一磚一瓦白手起家,在金沙江畔建立起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從主題曲《愛在家國之間》影片畫面中,可以看到劇中涵蓋了很多攀枝花建設過程中的名場面,第一爐鋼鐵出爐激動人心的瞬間,用普通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將“呆礦”變寶藏、突破“地質禁區”建成成昆鐵路等高光時刻,令人心潮澎湃。
9月25日,中國第一部記錄冶金建設國家隊紅色基因電視劇——《火紅年華》,在央視黃金時段開播。該劇以國家“三線建設”為背景,以十九冶、攀鋼、攀煤等著名的三線工業企業為故事原型,以攀枝花市為主拍攝地,全景式地展現了老一輩三線建設者在國家的號召下,不遠千里來到大西南的山谷之間,在總面積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挑戰世界先例建設起一座300萬噸級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故事。在現實工業題材作品稀缺的當下,《火紅年華》為大家帶來了一部硬核與浪漫兼具的工業史詩。
這部打磨了六年的劇作,雖然只播出了幾集,收視率已持續走高,連續登入貓眼酷雲電視劇收視第1位、歡網TV-Zone第1位、CSM央影片道第1位,收到了來自各方的好評,收穫了很多觀眾真情實感的好評,特別是不少老一輩三線人含淚表示“這部劇拍出了那個年代的艱苦!”
編劇作家 革非
9月28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了《火紅年華》編劇作家革非。
封面新聞:《火紅年華》裡面的角色性格都很鮮活。能寫出這麼一個主題性和藝術性兼佳的主旋律作品,是很不容易的。請革非老師談一談您的創作體會。
革非:我是小說家出身來做編劇的。在我看來,小說家轉型做編劇,跟單純只寫影視劇的編劇,在寫作方式上,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小說家會先把人物寫活。然後,根據人的性格發展,到了哪兒會發生什麼事兒,說什麼話,臺詞和故事情節自然而然就出來了。但是單純只寫影視劇的編劇,往往上來就是先要努力編故事,情節,然後在故事情節中把一個個人物“填”進去。我很喜歡跟當下的年輕人交心。不能因為年紀大了,對年輕人就只說高大上,只說宏大敘事的事情。其實,任何一個時代,人性、日常生活的情感模式,都有很多相通之處。凸顯宏大背景下的平凡人物的喜怒哀樂,人生軌跡,這就是我寫這部劇想要做的。
封面新聞:對一部作品的評價,很多來自讀者和觀眾。從你本人來說,寫這個劇,最想要表達出去的東西是什麼?
革非:任何藝術作品都是作者和讀者、創作者和觀眾共同完成的。我確實不好說,我希望能從觀眾那裡得到什麼反饋。我只能說,我經過深度瞭解,我看到了一群人的存在,以及他們在特殊的年代有過怎樣的故事、經歷。至於觀眾從中得到了什麼, 那是他們的事情了。如果讓我跟觀眾說一句話,我會說:你們看到的,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這個劇只是用影像藝術進行“再現”了一番。
封面新聞:寫攀枝花三線建設這樣的重大歷史,你是如何處理藝術虛構與真實原型之間的關係?
革非:這裡面的所有的事件都真實發生過的。人物都有真實原型。劇中的四位頂級工匠,被成為“四大金剛”,這些也是有真實的原型。我在2011年採訪他們的時候,還健在的有3位。他們給我講述了很多真實的故事細節。比如那些高階工匠和工程師,原本有著安穩優裕的生活條件。參加了三線建設,就算工資很高,也沒有地方花錢,沒有東西可買。沒有新鮮水果、青菜。劇中角色季成鋼顯得較為令人討厭,但其實這個人物的原型,並不是壞,而是在人生某個階段,想走人生的捷徑。我在採訪這位原型人物的時候,他給我講了心裡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季成鋼那個性格的一面。 男主角夏方舟的原型,是我多個真實的原型人物身上綜合在一起形成的。比如他有看圖紙的超強能力,看圖紙的記憶像拍照似的,我真的見過這樣的工程師。
我還想透露一下,劇中主角們的名字,也飽含著寓意,在人名裡埋伏著一些密、線索。比如男主角叫夏方舟。“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指代中國。“方舟”取“諾亞方舟”之意。三線建設對於中國的意義,就像特殊時期的諾亞方舟那樣發揮重要作用。另外一位形象較為反派的人物叫季成鋼。“季軍,第三名。意思是,雖然他一開始在人格上表現較差,但最後他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終究會成鋼。”
封面新聞:這個劇中的金江市109冶金建設公司指代的就是建設攀鋼的中國十九冶。成立於1966年的中國十九冶,正是為“三線建設”而誕生,是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的核心力量。現在電視劇播出後,反響非常好。口碑和收視率持續走高。十九冶的人給你觀看這個劇反饋了嗎?
革非:十九冶的前董事長田野,4歲就隨父母到了攀枝花,是“攀一代”。他對攀枝花三線建設有深厚的情感。田野跟我說,當時播了第一集後,很多有攀枝花三線建設經歷的人都紛紛給他打電話,很激動,他的電話一直響到夜裡三點,電話打爆了。
封面新聞:你是什麼時候寫完這部劇本的?你都做了哪些採訪和資料準備?
革非:從2011年開始動筆到2014年完成第五稿。在這期間,我閱讀了差不多有2000萬字的相關資料,差不多面對面採訪了600多人,採訪筆記累計120萬字的採訪筆記。當時名字叫《大三線》。十九冶對我的採訪給予極大的支援和配合。十九冶當時的董事長田野,非常懂藝術創作規律,完全不干涉我的創作,他說,革非老師你採寫上需要什麼,我們就儘量給你提供,藝術創作完全由你做主。
封面新聞:你對攀枝花有怎樣的印象?
革非:1970年7月,成昆線通車後,在攀枝花舉行慶典活動,我和戰友一起去參加。這是我第一次到攀枝花。當時是7月份,攀枝花的水當時特別涼,後來二灘建成後,水就沒那麼涼了。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滿山的火箭草是枯黃的。地上的浮塵漫到腳面,有五公分那麼厚。當時的攀枝花氣候非常乾燥,而且大量的工業專案建設。 當時,攀鋼還在建設中,我們都很期待。當時攀枝花的三線建設很火熱。有一個商業街。不到100米。其實就只有一個百貨商店、 一個劇場。2011年,繼上一次1970年去攀枝花之後我再次來到攀枝花。到了地方我發現攀枝花變化太大了,是一個漂亮的大城市了。
封面新聞:劇中角色之間的愛情故事也很吸引人。這些愛情故事也是有原型的嗎?
革非:我採訪那些當年參加三線建設這些大學生 、青年工人,他們給我講了很多,他們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愛情生活。 當時去攀枝花參加三線建設的大學生、青年工人當中,男男女女,青春年華,在一起奮鬥,發生愛情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尤其是當時艱苦的環境,年輕的心靈特別需要愛情的精神滋潤,所以也特別容易發生愛情。
封面新聞:您是怎麼想到要寫一部關於攀枝花三線建設的作品?當時的緣起是怎樣的?
革非:1969年,我15歲在山東參軍入伍,當了3年鐵道兵。鐵道兵當時擔任了三線建設的兩大鐵路動脈成昆線和襄渝線的建設及其他任務。從鐵道兵退伍後,我還在三線建設的工廠工作過幾年。也就是說,我自己是親身參與了三線建設的。我對三線建設,一直有很深的情懷。我一直想寫一個關於鐵道兵在三線建設中的故事。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2011年,中國十九冶集團(簡稱十九冶,1966年誕生於攀枝花,是伴隨著攀枝花鋼鐵集團誕生的一家中央企業,負責完成攀枝花鋼鐵基地三線建設的歷史使命)的一個朋友,邀請我寫一寫攀枝花鋼鐵基地三線建設的故事。我一開始還沒有確定要不要寫,我先到攀枝花看看。到了地方我進行了一番集中採訪。在20多天裡,一對一採訪了參加攀枝花三線建設的十九冶100多個人。我發現他們的故事,跟我們鐵道部的三線建設性質很像:異常艱苦。這讓我下定決心答應邀請來寫這個選題。攀枝花是我們國家自主進行的鋼鐵基地建設,成昆鐵路主要就是為它建設的,它是所有現代化工業的基礎條件。攀枝花不但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工業體系,如今更是非常有創造力、很漂亮、很有特點的城市,我們覺得它在整個大三線的建設史上都極富特殊意義。
封面新聞:《火紅年華》除了劇本稿,還有小說稿嗎?這個小說還沒出版?小說稿跟劇本稿的區別大嗎?
革非:我是寫了一個小說稿。小說稿的版權此前已經被出版社買斷。但是我當時說,等電視劇出了以後再出版這個小說。小說稿跟劇本稿的主題和主要人物設定,都是一樣的,但也有很大差別。小說稿有85萬字,劇本稿不到50萬字。因為寫劇本要考慮到適合演員表演,利於拍攝。小說的體裁就沒有這些外在限制。所以我在小說裡多寫了鐵道兵的生活。這部小說很快由山東一家出版社出版。
(革非,原名曹革非,山東人。作家,劇作家。1970年代末開始發表作品,早期創作主要為中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1989年開始電視劇創作,首部電視劇作品為《駱駝巷傳奇》。1995年創作的長篇電視劇《長河入海》獲得優秀電視劇獎,1996年創作長篇小說《清水幻象》,1997年創作長篇小說《赤後祖》,兩部作品同時入圍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3年創作《女子監獄》獲得飛天獎,2006年憑藉電視劇《任長霞》獲得第23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編劇獎、第26屆飛天獎優秀編劇。2011年創作《女人的天空》入圍飛天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