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陝西省林業局傳來好訊息:
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到93.24?
這意味著,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很快要從陝西的版圖上“消失”了!可謂前無古人!
1、毛烏素的前世今生
毛烏素沙漠在蒙古語裡的意思為“壞水”,又名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面積達4.22萬平方公里。
回溯歷史會發現,毛烏素地區並非天然形成的沙漠,這片廣袤的土地曾經承載過繁榮的文明。
早在先秦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蒙恬強退匈奴佔領鄂爾多斯高原後,此地便有大量移民遷入,開墾土地,發展農業和畜牧業。
東晉時期,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在毛烏素地區建立大夏國,定都統萬城,延續了500多年的北方少數民族文明。
隋唐時期,農業的發展讓毛烏素地區進一步擴大了開墾面積,受人口增長、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該地開始出現小面積的沙地。在隨後的1000多年裡,沙地面積不斷擴大,到明清時期,已是茫茫荒漠。
▲ 毛烏素地區歷代古城分佈圖
清朝中後期推行的“借地養民”政策,鼓勵百姓大量開墾開耕,讓毛烏素地區的墾荒帶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該地的沙漠化。
到了近現代,受毛烏素地區沙塵暴的威脅,陝西榆林市曾被迫搬遷了3次。即使如此,依然難逃沙塵暴的騷擾,不少居民只好逃離家鄉,另謀生路,形成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
解放初期,榆林市的林木覆蓋率只有0.9?多達400多個村莊被沙塵侵襲壓埋,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超5億噸,情況極不樂觀。
當地人口口相傳的順口溜裡這樣形容貧瘠的榆林地區:
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建造防護林等生態工程的推進,1959年陝西正式開啟了漫長的防沙治沙之路。
這條路一走就是半個世紀。
從漫漫黃沙到水草豐美,毛烏素巨大的環境改造離不開科學的支撐。
在與風沙抗爭的過程中,中國摸索出了不少實用的防沙方法,例如“麥草方格”固沙法。用麥草、稻草等材料在沙漠中紮成方格,藉此截留水分,降低風沙速度。
▲ “麥草方格”固沙法
這一方法目前已在全世界推廣和運用,治沙效果顯著,被國外媒體贊為“中國魔方”。
又例如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造林法。根據毛烏素沙漠不同地區的降水情況,選擇適合的樹種(如沙柳、沙棗、檸條等)進行大面積的栽種。
毛烏素地區地下水鹽分高,如果植物耐鹽性不夠強,很快就會死去。在幾十年的治沙歷程中,尋找到適合的植物也並非易事,需要反覆嘗試。
此外,當地政府還積極發展產業經濟,將沙漠特色旅遊,紅色革命根據地旅遊、大棚養殖、大棚蔬菜等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就業,緩解人地矛盾,促進城市發展。
科學的防沙措施加上合理的政策,讓毛烏素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漸漸“綠”了起來,從2014年開始,榆林地區便再未遭到過沙塵暴的襲擊。榆林以每年1.62?荒漠化逆轉率,不斷縮小著沙漠面積,徹底改寫了“沙進人退”的歷史,創造了全新的城市景觀。
原有的漫天黃沙,變成了而今的滿眼蔥翠。
原有的荒涼孤寂,變成了而今的高樓林立。
這看似彈指一揮間的喜人成就背後,不僅是科學與管理的進步,更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堅定信念的展現。
毛烏素沙漠每一抹綠色的背後,都凝聚了無數治沙人的青春與夢想。
2、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我們就是一個同心圓
補浪河是榆林市榆陽區的一個小鄉村,在上世紀60年代,那裡近八成的土地都被黃沙吞沒,人煙稀少,植被寥落,滿目荒涼。
為了改變當地的惡劣環境,響應國家“向荒沙草灘進軍”的號召,54名年輕的女民兵來到了補浪河鄉的黑風口,展開了與風沙的搏鬥。
▲ 補浪河長城姑娘治沙連
起初,這裡風沙肆虐,剛種下的樹苗在一陣狂風之後便“消失”無蹤;冬天天氣嚴寒,腳和耳朵上都滿是凍瘡;缺少水源,她們索性剪掉留了多年的長髮,推成平頭繼續奮戰。
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沒有熄滅這群女子治沙的熱情,反而讓彼此更加堅定了治沙的決心。
“等我老了,就把孩子送去治沙”,老一輩女兵席永翠如是說。
後來這位老人真的兌現諾言,將自己的三個外甥女、兩個侄女送往了治沙一線。
▲ 席永翠(右)
像席永翠這樣讓子孫後代繼續治沙的補浪河女兵還有很多,在她們心裡一直篤定地相信:“我們就是一個同心圓,為治沙而生。”
40多年來,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先後換了16任連長,300多名女兵前赴後繼地在這裡留下了自己最好的青春歲月。
在一代又一代補浪河女兵的不懈努力下,14425畝荒漠變綠洲,800多座沙丘消失不再,營建了33條防風固沙林帶……
這群女兵憑著滿滿的熱血與堅定的信念創造了治沙史上“人進沙退”的奇蹟。
3、殷玉珍:必須和沙子“拼命”
在毛烏素沙漠治理的滿滿征程上,除了像補浪河女兵這樣的優秀團體之外,還湧現除了不少閃光的個體,殷玉珍便是普通民眾中的代表。
▲ 殷玉珍
有人說,殷玉珍身上有3個神秘的數字:19、32、70000。
19歲那年,殷玉珍從陝西靖邊縣的一個小村莊嫁到了毛烏素沙漠裡偏僻的井背塘村,只為父親的一句諾言——答應給百萬祥(殷玉珍現在的丈夫)找個媳婦兒。
▲ 殷玉珍與丈夫百萬祥
看到滿眼黃沙和狹窄得伸不開腳的沙窯,年少的殷玉珍心灰意冷,幾度尋死。
後來,是兩棵在家門口偶然種活了的樹苗讓殷玉珍再次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我不能讓沙子欺負死,種樹是為了活下去。”
抱著這份信念,殷玉珍開始了在荒漠裡的種防沙林的嘗試。
32年的時間裡,殷玉珍種下了70000多畝森林,徹底改觀了自己的生活環境。
而今的她,不僅讓沙漠變成了綠洲,還積極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在殷玉珍的生態園裡,不僅有玫瑰、枸杞、西瓜苗,還有李樹、櫻桃樹、核桃樹。一年四季,殷玉珍都有滿滿的收成,諸多的期待。
這個樸實平凡的農村女子,因著一份對綠色的渴望,創造了令人驚豔的沙漠奇景, 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沙漠女王”。
4、石光銀:我這輩子就幹一件事
從少年到老年,石光銀的夢想從未改變——治沙。
年幼因風沙威脅被迫9次搬家的經歷讓石光銀從小便篤定主意要治沙。
因著這份治沙的夢想,他人生裡大多數的坎坷都與沙子有關:變賣家產、痛失愛子、多次搬家……無論遭遇了怎樣的困難,始終沒有讓這個硬漢在沙子面前低頭。
石光銀20歲的時候便開始帶領村民在荒漠裡種樹,積極改變村民認為“沙漠裡種不了樹”的觀念。
▲ 石光銀20歲時帶領村民在荒漠裡種樹
1984年,石光銀成立了全國首家股份制農民治沙公司,與政府簽訂了3000畝荒沙治理合同。隨後他帶領7戶村民一起進駐狼窩沙,用13年的時間將5000畝荒漠變成了綠洲。
治理狼窩沙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剛開始連續兩次的嘗試都不成功,樹苗存活率不足20?石光銀損失慘重。
在其他村民都不抱希望的時候,石光銀並沒有服輸。他選擇在迎風的沙坡位置劃格子,建沙障,終於讓樹苗成活率達到了80?
眼看著狼窩沙的綠色日漸充盈之時,石光銀唯一的兒子卻在運送樹苗的途中意外喪生於車禍。
即便如此,石光銀依舊沒有放棄治沙的信念。他相信只有沙子被制住了,大家才有機會過上真正的好日子。
在石光銀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奮鬥之下,曾經黃沙滿地的荒原已經變成了鱗次櫛比的村落,村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治住了沙石光銀還不滿足,他還想帶村民致富。憑藉“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發展模式,石光銀積極興辦牧場、建設水廠、發展特色旅遊,努力帶領村民過上更為優質的生活。
而今的他已年近七十,卻依然未停止治沙的腳步,他想守護好榆林,守護好這來之不易的綠色:
“治沙已經成為我一生唯一要乾的事業。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要植一天的樹,我的後代也要把這件事情繼續下去。”
在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今日的毛烏素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全然沒有了昔日的荒涼。
這是科學造林的傑作,更是無數中國治沙人創造的奇蹟。
毛烏素的每一分綠色背後,凝聚著數不清的熱血與青春。
網友@Namuun說:
親眼見證毛烏素是怎樣被治理的。現在需要1個多小時的路程小時候需要將近一天,一些路段車上的大人要下車鏟沙,不帶工具車輪陷在沙裡出不來是日常。……整個氣候有質的變化,這中間努力的人太多了。
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裡,中國夢也在無數人的心裡生根發芽。
為治沙人點贊,為今日的綠色中國點贊!
世界華人週刊專欄作者:餘葉子
◇責任編輯:華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