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自稱神王,1500萬人耗時89年,建成世界最大廟宇
公元700年前後,在遙遠的中南半島崛起一個由高棉民族建立的真臘王國,這個國家在一位名叫闍耶跋摩一世的國王領導下國力日益強盛,他在位長達40年,南征北戰,成為柬埔寨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後世尊為獅子王。到了公元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即位後,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 ,領土幾乎囊括整個中南半島,帝國步入全盛時期,史稱吳哥王朝。隨著帝國擴張帶來的雄厚國力,志得意滿的闍耶跋摩二世自稱神王,選址吳哥,開始大興土木把其作為帝國首都進行建設,整個吳哥王城大規模的建造歷時300餘年,建成後成為當時亞洲最宏偉的都城之一。吳哥在歷史上曾先後遭受兩次浩劫。第一次是公元1177年,佔婆人攻入柬埔寨遭到搶掠;第二次是公元1431年,暹羅軍隊入侵,攻陷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此後,被遺棄的吳哥逐漸淹沒在熱帶叢林之中,直到19世紀60年代被一位法國探險家發現。從那以後,重返人間的吳哥窟這才逐漸被廣為人知,並被柬埔寨全國上下視為國寶,人們將其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印度的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亞的千佛壇一起,譽為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蹟。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市北郊約6公里外的叢林中,長1.5公里,寬1.3公里,因佔地面積比吳哥通王城小,故又稱之為小吳哥。它是柬埔寨國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更是吳哥王朝鼎盛時期傑出的建築藝術代表——整個工程動用人工1500萬人,耗時89年才完成,以氣勢恢宏的神殿和精美細膩的浮雕聞名於世。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因為闍耶跋摩二世自稱毗溼奴轉世,故爾名叫Vrah Vishnulok,意為“毗溼奴的神殿”。但是據有關專家考證,諸多資料顯示吳哥窟極有可能是闍耶跋摩二世的王陵。元朝周達觀出使真臘回國後曾寫了一本《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般墓”,還寫到國王死後,有塔埋葬。而且高棉人也習慣把吳哥窟稱為“葬廟”,可見吳哥窟是王陵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
如果從空中看,吳哥窟被一條南北長1300米,東西長1500米,寬約200米的護城河所環繞,護城河又被一大片熱帶雨林所包圍。要想到達被圍在水中央的吳哥窟,只能透過一座兩側放置蛇神納伽和獅神辛瑪雕像,長約250米,名曰“天界橋”的石橋。
得益於護城河的存在,在吳哥窟被廢棄的幾百年裡,它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抵擋住叢林的恣意侵擾,使得吳哥窟得以較好的儲存。現在,為了保護破敗不堪的天界橋,人們在它的旁邊修建了一座浮橋供遊客通行。
按照當時吳哥王朝信奉婆羅門,東方是太陽昇起的吉祥方向,祭祀的寺廟應該朝向東方,而吳哥古蹟中其它600座寺廟都是面向東方,唯獨吳哥窟朝向西方,因為西方是死亡的象徵,這似乎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吳哥窟是座王陵的說法。
西塔門牆由230米長的柱廊和一道正門、兩道側門組成,三座塔門由成十字交叉的門廳和畫廊貫通,從門廳可以進出寺院,畫廊則可通往西塔門兩側的長廊盡頭,正門只供國王和隨從進出,兩座側門則供一般人員及大象進出,所以又叫象門。
自從吳哥窟被廢棄,幾百年間,孫悟空的原型——神猴哈奴曼,儼然已成為這座聖殿裡最具靈性的主人,它們悠閒地在古牆和林木之間騰挪縱躍,它們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來去無蹤,神乎其神。
西塔門畫廊裡的牆壁上有著精美的浮雕,一對一對相向曲膝抬腿、擺胯扭臀的神像造型生動,活靈活現,線條柔美。因為廊頂密閉覆蓋,風雨不侵,使得這些浮雕壁畫得以很好的儲存下來。
斷臂缺肢的神像雕塑,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莊嚴的方臉,圓潤的軀體以及略顯誇張的大腳,昭示著他的崇高地位。儘管殘缺,依然掩飾不住他在數百年前接受人們膜拜時的倨傲。
從建築風格以及浮雕內容的細微變化,可以看出吳哥窟經歷了由信奉印度教的溼婆、毗溼奴諸神到大乘佛教,再到因暹羅入侵以後,變為上座部小乘佛教的轉變過程。如今的吳哥窟已成為小乘佛教僧侶們朝拜的聖地。
穿過西塔門,便是通往核心殿堂的中央參道,中央參道長約347米、寬9.4米,由方正的石板鋪就,參道兩側的石欄杆有七個平臺,均以七頭蛇神納伽鎮守。
最外圈的西塔門迴廊與內圈神殿迴廊間的庭院裡,中央參道左右兩側對稱分佈著兩座藏經樓,也叫圖書館。與浮躁的遊客不同,僧人們總帶給人們安詳和寧靜,他們淡定的穿行在歲月長河中,似乎在找尋和感悟!
在接近中央神殿的外圍東西兩端,各有一個蓮花池,被稱作千佛閣的四個聖池。那是專門給信徒們進吳哥窟朝拜之前沐浴淨身的地方。其中左側的水池是拍攝吳哥窟那著名的五座寶塔水中倒影和日出的最佳地點。
吳哥窟主殿為五座寶塔,也是柬埔寨的國旗標誌。它採用曼陀羅格局,第一、二層臺基為長方形,第三層臺基為正方形,層層收攏。每層臺基四周都有石砌迴廊,15米高的須彌臺上,四座蓮花蓓蕾佛塔拱衛著神殿正中65米高的中央寶塔,屹立在蒼穹之下。
中央寶塔象徵宇宙中心,是供國王朝拜用的,要瞻仰寶塔,必須上“天堂梯”。天堂梯高僅13米,斜度卻達75度。因1973年一對法國夫婦在登天堂梯時,妻子不慎失足摔死,為避免悲劇重演,丈夫悲痛之餘捐資修了這座扶手梯,所以這座階梯也被稱作“愛情天梯”。現在,四面的臺階都被封閉了,只有愛情天梯是唯一通道。
高塔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這是吳哥窟“環環相套”的建築格局,也是吳哥窟的建築特色。中央殿堂的第三層有四個聖池,代表著天界的聖池,雖然現在水池已經乾涸,但過去卻是國王和高僧沐浴淨身之處。
攀上塔頂,俯瞰四周,果然有種登臨天堂的感覺,腳下是芸芸眾生遊人如織,遠處是莽莽叢林融入天際,高大的闊葉喬木張牙舞爪,似乎隨時準備越過護城河吞噬這座神奇的古蹟。
中央神殿的內壁上,刻有大量精美的仙女雕像。在印度教傳說中,修羅和阿修羅攪拌乳海時,朵朵浪花變成這些阿普莎拉(Apsara)女神,她們光彩奪目,身姿曼妙,面帶淺笑,婀娜動人。這些浮雕是按逆時針方向排列的,與印度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的方向一致,因而這也是專家認定吳哥窟是王陵的佐證之一。
當年建造吳哥窟的工程非常浩大,據說還從中國請來許多能工巧匠雕刻浮雕,雖然具體是哪些人員已無從考證。但《真臘風土記》也有當時居住在吳哥的海外華人狀況的記載,其時他們被稱為"唐人",反映了中國與真臘之間自古便有友好往來。可是,當看到神殿石柱上某些當代中國“工匠”的作品,卻著實讓人感到羞愧和憤慨啊!
夕陽西下,吳哥窟外依然遊客如潮。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並號召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以保護這份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遺產。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仍在繼續,曾湮埋於叢林藤蔓的文明神殿吳哥窟,註定用它滿身的苦難滄桑寫下闕闕不朽或輝煌或榮耀,或辛酸或悲壯的史詩卷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