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武術走過了艱難而又曲折的道路,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代代人的傳承與發展,使它成為歷史的文化遺產,那麼劍術的起源與發展是什麼樣的?現代劍術又是什麼樣的?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劍術的起源與發展
劍為我國古兵器,曾被譽為“百兵之君”。劍術古代稱之為“劍道”。《漢書·藝文志》兵伎巧中曾列有“劍道”三十八篇,是對當時劍術的理論總結,可惜現已失傳。
中國劍術的歷史相當久遠,據《史記·黃帝本紀》記載:“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管子·數地篇》記載:“昔葛天廬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此劍之始也。”在此後的夏、商、西周各代中,皆有鑄劍的歷史記載。
西周之前,戰爭以車為主,戟、矛、戈、殳等長兵器佔重要地位,劍只作為統治者的權貴象徵和護身武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騎兵、步兵興起,劍在兵器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這時劍的品種、數量、質量都大大提高,出現了一批制劍的能工巧匠和眾多的“寶劍”、“利劍”、“良劍”。
隨著劍術技術的提高和發展,劍術理論也日趨成熟。《莊子·論劍》中說:“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對劍術的虛實相兼、後發先至、因敵變化的技法秦漢時期,劍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劍相關的事件常常成為歷史的見證,如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從武器上來看,這是一場短劍對長劍的搏鬥。
唐宋時期,劍術重又振興。朝野上下,文武將相,儒道戲雜,莫不以習武學劍為能事。著名詩人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王維自稱“讀書復騎射,帶劍遊淮陰”。杜甫平生以劍為伴,“酒闌拔劍肝膽露”,“拔劍或與蛟龍爭”。他們不僅是一代文豪詩聖,而且也是“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的劍術高手。著名畫家吳道子、書法家張旭,在觀看了舞劍之後,都深受啟發和激勵,書畫“若有神助”,技藝大為長進。這證明了劍術不僅在技擊方面有獨到之處,而且在精神上,藝術上,也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民間劍術活動,在唐宋時期有長足發展。據記載,當時庶民百姓,每逢勞作空隙,“擊劍相試,觀者絡繹不絕”。宋代詩人蘇軾,對民間的武術發展給予了熱情歌頌。他曾寫道:“提劍本是耕田夫,橫行天下竟何事。”這一時期,劍術在“百戲”隊伍裡,在街頭藝人中,也有廣泛的開展。公孫大娘、李十二孃都是當時街頭著名女藝人和舞劍能手。
元代以後,武術經歷了坎坷不平的發展道路,劍術的發展也是這樣。元朝統治者嚴禁民間習武和收藏兵器,規定“教人兵藝,仗之”,致使劍術流傳受到壓抑。
明代是武術重獲發展的時期,出現了很多武術流派。當時雖然火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戰爭,但武術的軍事價值並未消失。如著名戰將俞大猷、戚繼光、何良臣、茅元儀等在撰寫的各種軍事著作中,對包括劍術在內的各種武術器械及各種拳法,皆有專門論述。與此同時武術的體育作用愈加顯著,劍術作為武術健身手段,更加廣泛流傳於民間僧俗之中,明末武術家吳殳,五十歲時還向漁陽老人學習劍法,寫成《劍訣》傳於世。
清朝雖然也三令五申地禁止民間武術,但武術卻更加隱蔽地透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廣泛流傳。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眾多武術門派,隨之也產生了各門各派的劍法,劍術呈現出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新局面。
明清兩代的武術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許多武術的門派、流派,但是劍術的地位卻遠不如古代顯著。其表現之一就是劍術在軍事上的地位下降。在當時重要的軍事著作中,劍術皆不佔重要位置,如《續武經總要》、《陣記》、《紀效新書》和《武備志》等著作,多認為“拳、棍為諸藝之本源”。
中華武術分為拳術和器械,中國劍術的歷史相當久遠,現在社會上也出現了眾多武術門派,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現代劍術是如何的?
現代劍術
國民黨統治時期,雖然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一些“國術館”,甚至有些人提出了“提倡國粹”、“國術救國”的旗號,然而實際上武術並未受到重視。一些武術家生活得不到保證,群眾武術活動處於自發自流狀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華武術基本停滯不前。
新中國成立以來,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得以被專家、學者和拳師們挖掘、整理和繼承,在此基礎上武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群眾性練武的熱潮。劍術作為主要武術專案,更是備受人們的喜愛,其內容不斷豐富發展,技術日益充實提高。
現代的劍術以套路為主要形式,其特點輕盈敏捷,優美瀟灑,氣勢流暢,靈活多變,剛柔相濟,吞吐自如。武術諺語素有“刀如猛虎,劍如飛鳳”和“劍走美勢”的說法,劍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現代劍術內容十分豐富,常見的有太極劍、青萍劍、三才劍、三合劍、龍行劍、八卦劍、八仙劍、純陽劍、綈袍劍、達摩劍、螳螂劍、七星劍、武當劍、飛虹劍、崑崙劍、通背劍、奇形劍、連環劍、龍鳳劍、十三劍、醉劍等等,數不勝數。為適應武術教學、訓練和競賽的需要,有關部門還編定了各種劍術套路和競賽規則,規定了劍術比賽的動作規格和要求,注意糾正“技擊至上”和“舞臺化”、“體操化”等傾向,從而使劍術沿著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繼承發展、百花齊放的道路發展。
現代劍術的演練大體可分為單練、對練和集體演練三種形式,其中以個人單練為基礎。劍術按演練內容可分為單劍、雙劍兩大類。單劍多為右手正握劍,也有反手劍(劍身背向虎口握劍)、雙手劍(劍身及劍柄均較長,雙手握柄)的練法;雙劍則為左右手正握,兩劍呼應成對,協調配合練習。無論單劍、雙劍都有長穗、短穗之別,分稱為長穗劍、短穗劍,各有不同的技法和特點。
就演練技術風格劃分,劍術可分為勢劍、行劍、意劍三大類。行劍突出一個“行”字,多在走動而較少定勢,要求身法、步法、劍法順遂協調,氣勢連貫,動作輕捷,運動中不斷變換招術,剛柔相兼,身劍合一。勢劍又稱站劍,突出一個“定”字,以一招一式見長,特點在於動靜分明、樁步穩固、勁力飽滿、造型優美和多平衡動作。
意劍突出一個“意”字,要求在劍法運用中突出心意的表現,要求象形取意、意領身隨、快慢相兼、綿綿不斷、凝神斂氣和柔中寓剛,如醉劍、太極劍、八卦劍等等。當然,行劍、勢劍、意劍的分法,只是就其運動風格、特色相對而言,其間並無截然界限,實際上任何劍術都需要動靜相間、形意兼備、劍與神合、身與劍合、意與氣合。
總結: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劍術的起源與發展,大家對中國古代劍術是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了呢?新中國成立以來,劍術作為主要武術專案,更是備受人們的喜愛,使劍術沿著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道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