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根據地質部門考察,太姥岩石為粗粒花崗岩,屬燕山晚期,地質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距今約九千萬年至一億年。由於地殼的變動,海洋上升,東西南北與近水平三組互相垂直的向節理髮育,形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經千百萬年的風雨剝蝕,流水沖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一片瓦禪寺背倚巨石,寺旁危峰刺天,形如筆架。峰下繞寺有逼仄石階彎曲向上,山崖絕壁之中忽裂開一道罅隙,狹如巷弄,陡若雲梯,全長600多米,可直達海拔800多米的“九鯉朝天”峰頂,因目前僅開通到峰腰的南天門口,所以被稱為通天洞,寓意可上九天攬月。遊覽時只能魚貫而入,借棧道石階慢慢行走。我們穿過通天洞時,天色已是黃昏,洞中幽冥晦暗,只能隱約看見頭頂懸垂的巨石之中滲漏的絲絲縷縷天光。或因景緻詭奇,小乖精神極好,乘機展示其身材優勢,取笑殿後的我步履蹣跚通行困難。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艱難爬出通天洞,洞外就是南天門了。南天門其實是其實是個峽谷,兩扇陡峭的巖壁像拉開的天幕,深谷下翹簷斗拱的香山寺,在暮靄中好似海市蜃樓,加之天風的吹拂,猶如置身於天界。古人有詩云:“誰謂無天門,天門此地開。青冥通帝座,暮靄瞰蓬萊。”雙峰聳峙遮天蔽日,立於南天門下,谷中風來浩浩蕩蕩,從縫隙中窺視,一角青山蒼莽,天外白雲掩蓋如旗,甚為瑰麗。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南天門再往上,通向山頂的道路依然只有深邃的洞罅,眼前這個叫七星洞,該洞是一個嶂谷,因流水沿節理侵蝕而成,南北走向,洞長約40多米,高約20米,平均寬度僅為95釐米。嶺道緩緩而上,就像山城中的一條弄巷。弄巷頂上鑲嵌著七塊搖搖欲墜的圓石,抬頭望去,彷彿七顆星星綴在一線天空。古人寫到:“陡絕此雙巖,夾立逼成洞。高懸七峭石,星殞嶼不動。客從石下來,仰視天有縫。碨礧壓人頂,設想倘虛空”。站在洞內望天,感覺這些石頭在閃閃爍爍,每是夕陽西下或是山中濃霧籠罩,四周一片灰暗之時,這七顆星愈發光亮。所以人們又稱之為“七星燈”、“北斗朝天”。據說,山下漁民出海捕撈,遇上海霧彌天,只要心中默唸太姥娘娘,便會看到七顆星星光芒閃耀,這便是太姥娘娘為其指道歸航。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七星洞之上就是太姥山之精華“九鯉朝天”遊覽區,以峰石崢嶸見長,集峰、巖、洞於一體,最具太姥特色。九鯉朝天是一組花崗岩峰林,海拔765米,面積8萬平方米,峰林象一群從水中躍起、向天空竄去的鯉魚,是太姥山最壯觀的峰巒景觀。相傳,一位東海遊仙從太姥山上空經過,是下面峰巒連綿起伏,誤以為是洶湧澎湃的海洋,便順手投下數尾鯉魚,以繁衍後代、造福人間。神鯉朝天衝躍,卻難以再上天界,終被點化成石,留下這組絕妙景觀。

正是黃昏時分,俯瞰九鯉峰,如見鯉魚騰躍嬉戲,濺起噼噼啪啪的擊水聲,那出岫的白雲是它們噴吐的泡沫,洶湧的雲霧是它們拍擊的水花。“和尚講經”石活象一個和尚身披袈裟坐在經壇上捧著經書面對東海說法。這組景觀綿亙千餘米,巍峨秀拔,氣勢雄偉,實為壯觀。遠處蔚藍縹緲的大海襯托著眼下深沉垂直的群峰,一明一暗,對比強烈。群峰背後曲折的海岸線,起伏綿延的山巒和變化多姿富有韻律的田野,增強了懸崖峭壁的力度和垂直感,組成巨幅水印木刻似的“山海大觀”圖,既大刀闊斧又精雕細刻。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李太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雖說描寫的是浙江天姥山的景象,然而此情此景卻不由人不將詩句與眼前景物聯絡起來。盛夏的黃昏,海上晚霞溢彩,山外浮雲卷舒,雲霞明滅,儀態萬千,變幻莫測。雲下溝壑縱橫,怪石排陣,正是“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再聯絡之前在望海臺、通天洞的景象,“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都有了具象對照。沉醉在這山海大觀,雲海瑤臺之中,直教人“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產生“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的錯覺。

九鯉峰前紫煙嶺,紫煙嶺上回音廊。站在迴音廊,向著對面的九鯉朝天峰,引吭一呼,可聽到三次迴音,所以叫三聲應,也叫回音谷。蓋因山多罅隙,山谷深邃曲折,聲音到此亦不得不百轉千回。明朝林道傳在讚美三聲應的詩中寫道:“我來千仞巖,上下何人屋?長嘯天地寬,連聲應空谷。青天不可問,丹石何能言。下有萬竊洞,玲瓏聲相吞。”

登上九鯉峰景區,夕陽已經墜落山頭不見了,然而此處山勢高兀,天光明亮,更因峰巒秀美,夏雲絢爛,是以我們流連不去。再仰望山頂,高高的電視轉播塔就矗立在覆鼎峰上,似乎觸手可及。遂起登頂一覽之決心。小乖自八歲那年登頂黃山蓮花峰後,登山之趣甚濃,竟一馬當先向上攀爬,不肯落於人後。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沿著雲蒸霞蔚的紫煙嶺繼續往上,一座古寺寂寞矗立於近山巔處,此為千年古剎白雲寺。白雲寺又名摩霄庵,俗稱上寺,為白雲禪師創建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據記載,原白雲寺建築結構為“佛殿三座,僧樓四繞,皆凌絕頂”。雖歷經幾度興廢,但寺內的大雄寶殿、經堂、僧舍等建築仍保持原樣。寺廟甚是古老,顯得有些破敗,正在修葺之中,寺前空地堆放著許多磚瓦建材,幾位赤裸著上身的工匠與身披袈裟的僧人自顧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白雲禪寺周邊,有東方朔所題的“天下第一山”等摩崖石刻,有流米洞、金蟾含錢樹等景觀,可惜當時均未尋見。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摩霄峰在白雲寺背後,頂上平坦,現峰上建有電視轉播塔、電訊發射臺等現代建築。據清福鼎縣令傅維組《遊太姥山記》中寫道:“從寺之右上摩霄宮,則摩霄之絕頂也。頂頗平衍,石室、石船、金沙灘、天柱石、仰天湖皆在焉。”明陳仲溱《遊太姥山記》說:“憑高四顧,萬山俱狀,遠望則龍首五虎,以及閩廣金浙與夫日本琉球,皆指顧所及,方隅可測。”謝肇淛則說:“憑高四望,海色際天,而嵛山、秦嶼諸島出沒波心,若鷗鳧泛泛耳。”該遊覽區是太姥山的登高遠眺的最佳去處。

摩霄峰旁,就是太姥山最高峰覆鼎峰,因山似覆鼎,福鼎之名亦由山得。覆鼎峰上建有觀日臺,登臨制高點,山海大觀盡收眼底,是觀賞日出的絕佳之處,可惜我們定在山上過夜,卻不知此山並非彼山,相對而言,賓館所在之處卻是山腳了。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既登巔峰,自宜極目四眺,飽覽山川,憑欄攬勝,意氣風發。惜深山日落,暮色四合,似乎在一瞬之間,夜幕就迅速地拉起,眼前景物漸漸模糊,攝影背景也變成了黑白兩色,看看時間,不知不覺中竟然已經接近晚上八點了,從上山開始到現在,我們居然已經連續攀爬了近六個小時。怪只怪山中風景太美,不但吸引著我們流連忘返,甚至大家都忘記了疲憊和飢餓。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現實忽然變得嚴峻起來:山頂尚且已經昏暗難辨,山間林木茂密、溝壑幽深,想必更加黑暗難行,如何下山?原路返回肯定是行不通的,且不說那些逼仄狹窄的洞穴估計早已關閉,就是按照行程推算這些路程也足夠走幾個小時的了,難不成摸到下半夜去?總算小芳曾經來過一次,她隱約記得從烏龍嶺的懸崖峭壁之間有一架天梯可以直通山下景區廣場,可是這條路陡峭異常,白天攀爬尚且心驚膽戰,現在已經目難視物,實在是沒有勇氣再走了。

然而我們已經沒有了選擇,鼓起勇氣,我們相互牽扶著從烏龍嶺往下爬。幸虧阿玲和小芳的手機都還有電,開啟手機上的手電筒,我在前面開路,大家小心翼翼,一步一頓地在近乎垂直的嶝道中以半是爬行的姿勢慢慢下行。四周是黑魆魆的山石在無盡的黑暗中顯得那麼的猙獰,手機微弱的光線就是我們唯一的依仗,似乎整座大山之中,只剩下我們四個人相互提醒的迴音。

大概半個小時之後,我們終於踏上了整齊地山石臺階,這也許標誌著我們已經摸出了最艱難的那段路徑,但是,阿玲的手機也耗盡了最後一絲電力,僅剩下小芳手中一縷暗淡的光。臺階兜兜轉轉似乎永無盡頭,兩邊是深黑的叢林,偶爾傳來一兩聲撲簌的聲音,令人心悸。小乖應該是也感到了恐懼,開始變得沉默,我握著她的手,半摟著她繼續摸索,強自唱起不知所謂的歌。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聽到了流水的聲音,前面隱約出現了燈光,我在心裡暗自拋下一塊大石。又走了十幾分鍾,山路轉為平坦,一個拐彎過後,景區廣場赫然出現眼前。一群登山者正在這裡集合,準備到山頂去露營,他們一個個裝備齊全全副武裝,頭燈在夜幕裡射出一道道強烈的光芒,再也沒有比這更令人心安的光芒了。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景區廣場旁邊有一排商鋪,這家“傾城奶茶鋪”有著柔軟的燈光和柔軟的音樂,我們在門口的小圓桌坐下來,奶茶啤酒和糕點,似乎還是不怎麼餓?吃飽喝足,小乖有滿血復活了,和奶茶姐姐要了便箋和彩筆,一口氣畫了許多心願,貼滿了牆壁。我自顧在門口緩神,夜風是如此清爽,天空是如此澄淨,滿天星斗是如此的清晰…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次日清晨六點,沒有驚醒她們的沉睡,我獨自溜達到景區廣場,原本想觀看日出,不料早已是旭日高升朝陽普照了,從廣場前的小山丘放眼眺望海濱,晨輝熠熠,群山莽莽,附近的國興寺梵音嫋嫋,好一派祥和氣象!

國興寺俗稱下寺,始建於唐乾符年間四年唐玄宗時,都督辛子言入閩赴任,船經東海,突遇風浪,幸得太姥山神示夢而獲救,大為感激,繪圖呈奏皇上。唐玄宗置圖花萼樓,宣示靖王、宰輔,敕有司春秋致祭”。至乾符四年,僖宗敕建國興寺於太姥山。寺院規模宏大,有360根石柱,柱礎欄盾遍鏤人物、鳥獸、花卉。當年的國興寺規模宏大,而且精雕細刻,十分瑰麗。遺憾的是該寺在宋淳佑甲辰年間(公元1244年)被大火燒燬。目前所看到的廟宇,屬現代建築,廢墟上還豎立著七根大型石柱,四周還散臥著數以百計的石柱、石雕、石井、石槽、石刻等。與上寺摩霄庵遙相呼應,國興寺門前也堆放著許多建築材料,正在大興土木地整飭修葺。在門口流連了一會兒,默默感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之意境。

經國興寺門外上山石徑就是我們昨夜的歸程,這是薩公嶺,長約1.5公里。薩公即薩鎮冰,福建福州人,中國近代海軍之開創者。1919年入閣北洋政府,任海軍總長,次年兼代總理,1923年出任福建省長。1929年,他遊覽太姥山,有感於太姥山風景奇絕而道路陡險崎嶇,便親自募捐經費,倡修這條石級步遊道,同時,還在山下秦嶼鎮建了一座四方樓、修了一條海堤,人們感念他,稱這石徑為“薩公嶺”,嶺上有氣手書之石碑: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與四下景緻相得益彰。

薩公嶺沿途草木蔥蘢,空氣清新,時有鳥唱蟲鳴,風光絕佳。我自悠然獨行,與昨夜之倉皇忐忑,真是兩重天地。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國興寺外仰望十八羅漢峰,清晨的陽光照在羅漢峰頭,給突兀的岩石鍍上一層金黃色的光彩,晨暉中的十八羅漢個個都披上了金裝。遙望山峰巨石聳峙危崖百尺,並無絲毫路徑,真不知道在目不見物的昨夜是如何從這亂石峰林中攀爬下來的。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薩公嶺逶迤,羅漢峰突兀,清晨獨自悠遊,無心再上山去,徘徊有時,遂轉頭向山外玉湖景區,拜謝太姥娘娘庇佑之恩典。玉湖景區的太姥娘娘雕像由288塊花崗岩組成,疊高18層,高20.88米(含基座),臺階的臺數、級數,都暗合道教所推崇的數字“九”。雕像造型以方中有圓,以方為主的形調吸收了北魏石石窟雕像的秀骨清相的特點,揉進少許盛唐時代人物面部的豐潤,同時從大量漢俑中吸取其造型單純、簡潔之韻味,使得雕像美得敦厚、祥和、仁慈和智慧。其動態狀為迎海風而徐徐前行,頭略略低垂,慈目微啟,時時關注著山下芸芸眾生。左臂彎起,指擎靈芝,給人間灑下關愛。右手執拂塵,欲將天下瘴氣迷霧掃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454 字。

轉載請註明: 盛夏太姥山,看七彩雲霞中群仙聚會,在星夜裡歷險攀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