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模仿人類行為的智慧機器,包括資料、軟體、演算法等核心要素,機器人、語音助手等軟硬體載體,是新基建中發揮“頭雁”效應的引領型技術。
目前,我省加快佈局超級計算、分散式計算、雲計算相集合的高效能計算應用環境,在智慧晶片、智慧家居、智慧醫療、智慧數控裝備、智慧機器人、智慧機器翻譯等多個領域不斷取得進展。
5月1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位於武漢光谷的奮進智慧產業園,探訪這座擴建中的智慧機器人工廠。
產業園年產值可達1.5億元
走進奮進智慧產業園,幾名裝修工人還在對食堂、辦公地、零部件加工間等區域進行裝修完善,兩棟灰白相間的廠房內時不時傳出機器的轟鳴聲,預示著該廠區已進入生產階段。
一棟廠房內,數十臺即將完工的上甑機器人一字排開,接受最後的裝配、除錯,不久將進入酒廠,成為不拿工資的特殊“工人”。
“上甑”,白酒釀造的核心工序,通常需要歷練5年-8年的老師傅在適當溫度、時機將糧食灑在發酵器上,才能達到“輕、松、勻、薄、散、準”的工藝要求,保證出酒質量。如今,酒廠有了上甑機器人,8小時就能達到8年老師傅的水平,出酒率提升4.34%。
徐擊水,奮進智慧機器有限公司董事長。2014年成立的奮進智慧機器有限公司,涉足機器人制造行業。經歷6年發展,該公司已成為湖北最大的機器人制造廠商之一。目前,奮進上甑機器人已廣泛運用於茅臺、洋河、汾酒、勁牌、老村長等10餘家知名酒企,市場佔有率超過85%。
機器人銷量每年翻一番,徐擊水明顯感覺市場日漸增加的需求。如今,他已不侷限於僅製造在固定場景下工作的通用機器人、專用機器人,正帶領團隊研發適合多種應用場景的智慧機器人,如能進行高空斷接線、電力水沖洗的帶電作業機器人,在車間自由行走的搬運機器人等。
“擴大產業規模,就需要擴建廠房,引進更先進的製造裝置。”徐擊水介紹,2018年公司投資建設奮進智慧產業園,包括3期專案。1期專案投資超1億元,去年10月份基本建成,還引進了鐳射切割機、數控折彎機、數控龍頭銑床等裝置,每年可生產300臺智慧機器人,年產值1.5億元。
兩棟廠房前的平地上,矗立著6根電線杆,幾名工人還在搭建電力裝配裝置。奮進智慧公司工程師劉仁山介紹,半個月後一條10千伏的電力線路模擬試驗場將在這裡搭建起來,剛剛製造的帶電作業機器人將在這條高空線路上展示自己的完美技能。
打造5G機器人制造工廠
眼下,徐擊水盯上了5G,謀劃打造5G智慧機器人制造工廠。
“我們是智慧機器人制造廠商,就要先行試水,探索5G環境下的機器人應用、管理。”徐擊水認為,5G的超低時延解決了智慧機器人控制、管理的大難題。他透露,已與廣電網路簽訂5G戰略協議,預計上半年產業園1期專案將實現5G網路全覆蓋。
徐擊水介紹,以智慧製造生產場景為例,機器人要有自組織和協同能力來滿足柔性生產需要,這就要求不同生產車間、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實現泛在連線。5G網路可達到低至1毫秒的端到端通訊時延,並且支援99.999%的連線可靠性,讓機器人更靈活,更可靠,從而大大提升自動化生產柔性,讓工業產品的個性化定製成為可能。
他透露,5G 工業VR也將運用到廠區的生產監控、管理。例如對複雜機器人的手動裝配過程提供遠端專家指導,遠端維修等。在這些應用中,輔助AR設施需要最大程度具備靈活性和輕便性,以便維護工作高效開展。透過5G行動網路遠端控制、監控及重新配置,還能減少生產車間人員,實現生產車間全域影片監控和產品全流程跟蹤。
“遠不止這些。”徐擊水坦言,隨著1期專案基礎設施、5G網路等逐漸完善,將抓緊籌備產業園2期、3期專案,計劃再投資2億元用於園區擴建和改造,屆時將成為湖北最大的智慧機器人產業園。
發揮雙優勢,加快產業佈局
根據我國規劃,到2020年我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省經信廳透露,目前我省人工智慧產業正加快佈局。在語義識別方面,傳神語聯的人工智慧翻譯引擎準確率達到90%以上;在機器視覺方面,武漢天遠視科技在基於機器學習的圖形處理演算法領域躋身國際第一梯隊,國內領先;在智慧機器人方面,奮進智慧、華中數控、庫柏特等為代表的重點企業群正在形成。
下一步,我省人工智慧產業該如何發展?
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資訊與通訊學院教授白翔認為,我省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具有兩方面優勢,一是在晶片、汽車、醫療等行業領域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這為人工智慧與傳統產業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是具備高校人才優勢,以華科大、武大等為代表的高校紛紛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這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龐大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做支撐。
白翔建議,我省要重點發展智慧駕駛、智慧晶片、智慧機器人、智慧醫療等產業,進一步培育優勢企業的叢集,對標國際頂尖水準,打造特色人工智慧品牌,放大溢位效應;繼續吸引更多人工智慧研發企業落地武漢,加大對本地高成長企業和初創企業的支援力度;建立新一代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關鍵性技術體系,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學科佈局,推動人工智慧領域一級學科建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等機構合作開展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壯大人工智慧高階人才隊伍,形成我省人工智慧產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