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於 IT 時報,作者為潘少穎、孫妍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疫情過後,我必須要喝三杯奶茶,吃一頓豪華版火鍋,再來一份蛋糕當宵夜。”忽如一夜春風來,當各地開撒“消費券”,“報復性消費”拉開大幕。
比如上海剛剛開啟的“五五購物節”,全覆蓋本地平臺、商家、終端產品以及消費人群,而且橫跨兩個季度,勞動節、兒童節、端午節等一併覆蓋。
但是,在消費券的背後,卻又折射出一場新的較量,這是支付寶和微信的“新戰場”,使用者透過哪個平臺領取消費券並消費。對於支付寶和微信來說,在獲客成本增長的今天,流量入口變得尤為重要。
1 元消費券帶動 3.5 元新增消費
疫情之後,消費券為經濟復甦按下了快進鍵。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過 80 個地級市發放了消費券,擬發放資金超過 100 億。
“你家能不能用消費券?”在發券城市,這是客人到店後問的最多的一句話。
在微信小程式“微信支付城市消費券”中,《IT 時報》記者領取了星巴克、來伊份等一些知名品牌的優惠券,星巴克是滿 5.01 元減 5 元,來伊份是滿 79 元減 5 元。
這些券都需要到店使用,記者在浦東張江的兩家星巴克和來伊份門店,消費前向店員確認能否使用,大多店員對此並不瞭解。
來伊份店員表示,券應該可以使用,但促銷產品不能購買。
記者在星巴克買了一杯飲料,支付時使用該券,減了 5 元。
實際上,來伊份的券和星巴克的券性質一樣,在結賬時自動減去,而並非像來伊份店員所說的不能購買促銷食品。
疫情期間,全國 600 萬小店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如今,全國有超千萬商家受益於消費券。
支付寶資料顯示,全國已有超過 50 個地級市透過支付寶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超過 100 億元。杭州、廣西、呼和浩特等地發放消費券已經取得 10 倍槓桿效應。
微信資料則顯示,以武漢為例,4 月 20 日至 4 月 26 日,透過微信支付發放的武漢消費券共計核銷近 19 萬張,槓桿率達 11.5 倍。
此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螞蟻金服研究院基於螞蟻金服支付大資料對杭州消費券的最新研究發現,與沒有消費券時的日常消費量對比,每 1 元消費券能帶動 3.5 元的新增消費,並建議全國再發 5000 億元消費券。
“對於消費券的效果是在定性上,而不是定量上,目前派發的消費券量不算特別大,但對促進消費信心的作用還是大的。”浙江工商大學教授趙浩興向《IT 時報》記者表示。
北大光華院長劉俏認為,未來應該採取“雙層”消費刺激方案,對低收入群體和疫區民眾發放現金券,同時在全國更多城市透過數字化方式發放消費券,有效進入實體經濟。
不是壟斷而是缺乏公平性
發放消費券是個技術活,政府更傾向於在實名制的數字化平臺上發放,藉助平臺的風控能力攔截黃牛、刷單等作弊行為。
因此,支付寶、微信發揮了主力作用,這兩個平臺滲透率和普及率都非常高,不僅保證效率,也能獲得資料反饋,便於制定和調整策略。
“跟哪個企業合作?跟一個企業合作還是跟多個企業合作?”這是各個地方政府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發放消費券時,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不過此前有專家認為,有的城市只通過一個支付平臺發放消費券,會帶來壟斷。
在趙浩興看來,平臺應該滿足覆蓋面、技術閉環以及商業生態,“如果一個城市只選擇一個平臺,並不能算壟斷,因為發放消費券儘管助推了平臺流量,但並不以商業為目的。如果兩個平臺在某城市旗鼓相當,但只選擇一家發放消費券,不是壟斷而是公平性問題。”
在這場消費券的發放中,政府、商家、消費者、支付平臺都各得其所,支付寶和微信也成了支付平臺中的兩位大贏家。
《IT 時報》記者隨機抽樣已發放消費券的 30 個城市及區縣,80% 以上都是透過支付寶和微信發放的,過半都是透過支付寶發放,極少數是透過政務 App 或生活服務類 App 發放。
得中老年人得天下
支付寶背後有接近消費場景、阿里生態鏈等豐厚資源,但內容、社交是短板;微信是社交“巨無霸”,但在支付便捷度、功能多樣化等方面卻不如支付寶。
過去幾年,微信和支付寶不斷侵入對方的核心領域,而“消費券戰爭”則是延續。
QuestMobile 剛釋出的《2020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春季大報告》顯示,2020 年 3 月微信月活躍使用者 9.46 億,比支付寶的 7.03 億高 35%。
更值得關注的是,2020 年 3 月,加入移動網際網路大軍的 41 歲以上使用者增長了 965 萬,佔了增長總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更多 46 歲以上的中老年使用者開始使用支付應用。
這樣的增長態勢也讓此次消費券發放中,中老年人釋放的消費力不可小覷。
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螞蟻金服研究院的研究發現,消費券拉動新增消費最明顯的是中老年群體,其中,41-50 歲人群的消費拉動效應最高,為 4.2 倍。
目前的情況是,老年人會用微信支付,但沒有支付寶,在老年人中微信相比支付寶擁有更大的優勢,因為微信的社交屬性更容易觸達中老年使用者。
中老年使用者在微信上的社交關係有家庭群、同學群、興趣群等,活躍度很高,還帶來了裂變,比如微信直播的火爆就是微信社交帶來的威力。
此次消費券的發放,對支付寶來說,無疑是中老年使用者的一塊“敲門磚”。
對支付寶來說,中老年使用者的拉新成本更高。2018 年,支付寶推出過親情賬號;2019 年,支付寶推出過“關懷版”小程式,可以放大字型,將繳納水電煤、查社保和醫保等功能突出,還專門推出“支付寶老年大學”“防騙公開課”,試圖用內容留住老人。
今日又“棋逢對手”
六年前,微信和支付寶是支付領域的兩大對手,現在,數字、智慧又成了“必爭之地”,尤其是疫情之下,科技大力助推政務服務數字化。
湖州是疫情穩定後第一個宣佈全面數字化的城市,4 月 25 日,支付寶宣佈首個“數字生活城市”落地湖州,螞蟻金服 CEO 胡曉明就是湖州人。
“支付寶專門組織了一個團隊對接數字生活城市專案,微信沒有和湖州市商務局有過接觸。”一位接近湖州市商務局的人士對《IT 時報》記者透露,這個專案還會跟淘寶合作直播帶貨,扶持織裡童裝城等產業叢集出口轉內銷,還有意邀請“淘寶第一主播”薇婭為湖州消費節做預熱直播。
現在,在支付寶上搜索“湖州”可進入湖州市民中心,除了常見的城市服務外,“雲享湖州”已經接入數字商貿、數字交通、數字學習、數字健康、數字文旅和數字政務等。
南潯古鎮、莫干山民宿等在支付寶裡就可以訂門票、酒店等;如果用高德導航到湖州收費站,地圖上會自動彈出用支付寶付過路費的入口。
打通經濟體的生態鏈是阿里今年最大的動作,復工初期,支付寶宣佈了 15 年來最重要的一次轉型,就是要做數字生活平臺,一系列頻繁的動作,也透露出支付寶想要做阿里經濟體的超級入口。
數字生活是支付寶的戰略,微信則要把智慧到 36 行,所謂“縱橫”戰略,這是微信從支付服務商到經營服務商的轉變。
“走出藏族村,沿著主遊路可以看到傣族寨……”在雲南,跟著“遊雲南”導覽,從購票入園到講解導覽,甚至找廁所,都可以在這個 App 上完成,實現“一部手機遊雲南”。
這正是雲南省政府聯合騰訊推出的全域旅遊智慧平臺,也是騰訊“智慧文旅”的“頭炮”。
疫情中,不少行業走上轉型升級之路,但問題是以往需要但不緊急的線上營銷等數字化能力將成為商戶的“硬核”能力之一。
從用微信群搭建社群線上購物到綜合商超櫃姐用小程式直播帶貨,微信支付為商戶數字化改造提供底層邏輯支撐、搭建流量平臺,為商戶“造血”“輸血”。
醫療、文旅、商業、交通……微信釋放的一系列訊號及能力都在圍繞連線內容及服務展開。
一個更具象的描述是,一個以消費者和零售企業本身為核心的社交電商體系也在逐步建立,實際上都是在補全生態環境裡缺失的能力。
這不僅牽動著微信生態內的變化,還關係到騰訊新商業生態體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