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諾禾致源終於如願登陸上交所科創板,交易程式碼688315,開盤價25元,市值近百億元,成為資本市場上的“NGS科研服務第一股”。
截至發稿,諾禾致源實時交易價 (資料來源:富途證券)
諾禾致源開盤現場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這一天,距離諾禾致源第三次發起IPO闖關,過去了9個月。儘管如此,相對諾禾致源這些曲折的上市之路,總算是好事多磨。
IPO風波與進擊的2019年
提到諾禾致源,很多人第一反應便是科研服務商。隨著服務規模不斷做大,有人甚至私下揶揄諾禾致源是測序圈的“富士康”工廠。但少有人知道,諾禾致源賴以起家的,是一門小本生意。
2011年春天,李瑞強從華大基因副總裁的位置上離職,在北京六道口創辦了諾禾致源。
北京六道口地處海淀區高校林立的學院路,緊挨著中國農業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彼時,生命科學的研究剛剛進入分子時代,許多科研團隊希望在研究中引入基因層面的資料,卻苦於現有技術下很難理出分析頭緒。所以當李瑞強透過自己開發的生信分析軟體,為周圍高校研究團隊提供資料服務,讓他們能夠快速從海量生命資料中提取線索,研究效率大大提高。
早期,諾禾致源並沒有設定實驗室,李瑞強會帶隊進入客戶實驗室,與研究團隊一起工作。
在華大基因歷練9年,當時的李瑞強已經是國內基因測序領域頗有影響力的人物。2002年,從東南大學應用物理專業畢業後就加入華大基因,李瑞強是國內最早接觸高通量基因組測序的一撥人。從生物資訊部專案組長成長起來,李瑞強在華大基因實現了國內基因測序史上的許多第一次。2008年,李瑞強和華大基因團隊在《NATURE》上釋出了首個大熊貓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果,曾在國際上引發巨大反響。
2011年前後,華大基因的業務重點從科研服務轉向臨床應用,李瑞強卻不願意轉移注意力,選擇了創業。而配置大規模的測序服務能力,是到諾禾致源創業第三年才著手的工作。
隨著生信服務的數量越來越多,李瑞強發現不同技術平臺來源的資料可能會取得差異較大的上機分析結果,影響實驗的準確性。於是,諾禾致源開始自建基因檢測平臺,向產業鏈上游延展,輸出標準化的生物資料。此後10年間,諾禾致源逐漸透過de novo測序技術,持續拓展業務版圖,鞏固在基礎科研服務中的競爭優勢,服務國內外使用者超過4000家。
de novo測序,即基因組從頭測序。高通量測序過程是首先將完整的 DNA 打斷成小片段,小片段上機測序所得到的序列資訊再經由生物資訊科技拼接、組裝形成完整的基因組序列。傳統的全基因組測序依賴於同物種的參考序列,即:在經生物資訊科技手段作拼接和組裝時,參照了同個物種的典型序列資訊,以降低組裝拼接的難度。而對於全新的物種開展從頭測序,並無參考序列,組裝、拼接的策略和演算法,與傳統的全基因組測序完全不同,de novo 測序對分析者的生物資訊學技術出了極高的要求
諾禾致源在業內首推基於de novo測序的泛基因組概念。
也就是說,生物個體的基因組資訊對於某個物種來說並不全面,基於同物種多個個體的de novo測序推演物種的全基因組圖譜,得到該物種的完整基因組遺傳變異資訊,成為下一代群體遺傳研究的基礎性技術。
基於泛基因組技術,諾禾致源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陸地棉、扇貝、藏豬、金絲猴、天麻、黃河鯉等物種的基因組圖譜構建工作,完成800餘個重要物種的基因組圖譜構建。近年來,全基因組de novo測序需求發展迅速,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於數年內完成地球上所有已知物種的基因組測序。
此外,諾禾致源結合科研服務不斷髮展的需求,陸續配置了表觀組學測序技術、單細胞測序技術、宏基因組學測序技術等。如果用基礎科研服務收入計算,到2019年,諾禾致源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細分領域服務商。
諾禾致源的出海戰略從創立的第二年就開始,並於2016年起正式設立海外實驗室,面向Stanford Universit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等境內外一流科研院所提供本地化服務。目前,諾禾致源業務覆蓋全球約 70 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期內來自於中國大陸以外的主 營業務收入增長較快,報告期各期分別為 31,443.30 萬元、47,021.97 萬元、 52,664.62 萬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29.87%和 30.64%和 35.40%, 2018 年至 2020 年複合增長率為 29.42%。
行進中的慢變數
諾禾致源上市後,國內基因檢測的資本市場進一步擁擠。從上游平臺到中下游應用、服務,從科研服務到優生優育、腫瘤診療,每個賽道都擠進了至少一家上市公司,貢獻近1300億元市值。如果以BBC Research統計的全球基因檢測市場138億美元市場規模計算,資本市場上的基因檢測專案已經近乎飽和。
不過,整個2020年,一級市場的基因檢測專案一轉前兩年的頹勢,斬獲了大量融資。思路迪、鵾遠基因、臻和生物、卡尤迪、吉凱基因等來專案不斷重新整理基因檢測企業融資金額的上限。
所以,基因檢測賽道還會是好賽道嗎?
答案是肯定的。左手技術最佳化、右手需求升級,基因檢測的市場空間理論上市足夠大,並且持續迭代新場景、釋放出來的增量空間,仍在不斷推高基因檢測市場的天花板。
不過,基因檢測市場已經過了新手福利期也是事實。對於未來的基因檢測企業而言,僅僅具備技術平臺和開發實力,顯然不再能說服市場。
一方面,未來的基因檢測企業必須具有與團隊綜合實力高度耦合的應用場景滲透能力。從前文對諾禾致源的盈利能力分析可以看出,基因檢測行業的毛利率從科研服務、臨床服務到IVD,是不斷上升的,對應難度也在升級。基因檢測企業如果想獲得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必然需要沿著毛利率升級的路徑向上走。相對而言,搶佔臨床應用場景是經過市場驗證的做法,業內很多企業也正在這樣做。這一點從過去幾年的腫瘤NGS混戰、去年的mNGS融資熱和今年的腫瘤早篩大爆發,可以看出一二。
另一方面,除了應用滲透能力,商業韌性也是基因檢測企業必須具備的能力。經過近20年發展,基因檢測技術本身已經逐漸走下神壇,市場不會再為它的前沿性買單,如何結合現實需求打造高性價比產品?如何打造高效的商業渠道網路、快速觸達終端使用者?如何在飛速變化的市場中,不斷調整生長節奏?都是基因檢測企業未來站穩腳跟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之,我們願意相信基因檢測的未來,就像我們也願意相信基因產業的未來,畢竟技術美化生活始終是趨勢。
文中經營及財務資料來源:諾禾致源《招股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