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機器人相互補充、互相賦能,才是正道。
影視劇截圖
文 | 普沙嶺
近年來,機器人客服已成網際網路平臺標配:其新穎、時尚、標準化、成本低,一度被認為是“客服升級”。但隨著其應用普及,很多使用者的體驗不是更好,而是變得糟糕:環節多、時間長、流程繁瑣,遇到緊急狀況,死活找不到人工,有些詐騙分子還藉機鑽空子。
針對這種現象,全國人大代表魯曼在“兩會”上專門遞交了一份《關於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平臺成立緊急人工客服的建議》。他指出,有些平臺轉接人工服務響應時間相對較長,甚至無人響應。在人工服務轉接難背後,退款難、維權難等現象頻發。他建議,網際網路企業客服亟須建立相關標準。
魯曼代表議案中的“客服降級”說法,擊中了很多人的痛點。“業務諮詢請按1、業務辦理請按2、消費投訴請按3……”,一直聽到9,也沒有轉人工的機會;“坐席忙,請稍後再撥”、“對不起,請返回上一選單”……這樣的體驗,我們並不陌生,李偉健、武斌有個相聲就專門諷刺這類套路。
不可否認,在線上消費增多的背景下,線上溝通的業務量增加是大勢所趨。為了降低成本,引入流程化的機器人服務是有益的嘗試。但減低成本只是手段,使用者權益得到保護、訴求得到呼應、矛盾得到解決,才是一切的根本。如果為了節約成本,就縮減甚至取消人工客服,導致人工客服經常性地不線上,那顯然是捨本逐末。
不管是人工,還是機器人,萬變不離其宗,服務都該是圍繞人、為了人。本應該是提升效率的輔助工具,用來用去,成了逃避矛盾、躲避使用者的擋箭牌,說其“客服降級”不為過。
“只見機器不見人”的“客服降級”現象,從根源上來說,偏離了使用者權益本位的宗旨。任何消費行為,售後服務、周邊服務,都是其組成部分。尤其網際網路服務和產品,更應該重視使用者感受,如果只是為了降低成本,給使用者造成體驗降級,那隻能是短視行為,走不長遠。
從實踐看,機器人客戶確實能解決部分問題,但流程化的機器人有其力不能及的地方。當消費者面對複雜的問題,只有找到一個能認真聆聽的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一個靠譜的呼應與解答。因此,我們必須從流程設計上,將各種情況都統籌進來。
一言以蔽之,解決“客服降級”的問題,需要人與機器人相互補充、互相賦能,這才是正道。希望“機器人客服不是升級是降級”的棒喝聲音,能給相關的行業與管理部門提個醒,做好定期的監督與評估,對平臺漠視使用者權益的行為及時給予處理和糾正。
說到底,打著“服務升級”名義搞“客服降級”,這問題是該好好正視了。
□普沙嶺(媒體人)
編輯:陳靜 實習生:張曉雨 校對:李立軍
用司法為疫後經濟復甦提供保障 | 新京報社論
深化分級診療制度,保障醫護人身安全 | 代表委員議政錄
今年“代表通道”和“部長通道”,有啥新特點?| 人大觀察
讓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別再那麼難 | 新京報快評
以改革啟用有效需求,打通國內大迴圈 | 新京報專欄
年份酒標準與國際接軌,讓“酒齡”別再是數字遊戲 | 新京報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