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談AI新基建:資料開放需注重版權保護,否則無法深入持久

朱小燕談AI新基建:資料開放需注重版權保護,否則無法深入持久

8月10日,由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峰會線上舉行。在“AI如何助力新基建”分論壇上,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智慧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小燕表示,移動網際網路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資料紅利,為此需要為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多便利,如資料的開放等。

此外,她認為,人工智慧生態的建設比移動網際網路更為困難,這凸顯了AI納入到新基建範圍裡的重要性。

中國的AI有人口、資料紅利,但希望做到基礎理論創新

她認為,AI的安全問題有兩方面:一是技術本身,在此次AI資訊浪潮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基於神經元網路的機器學習演算法,而這類演算法在魯棒性、可解釋性、可擴充套件性上都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一類演算法,它從根本上就是有這些問題,但不代表它不能做事情,事實證明了它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帶來了人工智慧的一個新的高潮,但是我們還是要知道它的弱點和問題。”

二是技術的使用。人工智慧在落地應用時一定要了解技術本身的優點和缺點,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不要做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用人工智慧技術去做產品或者是發展傳統產業時,不管從場景,產品設計還是技術本身,都要最大化地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優勢,才能生產出安全可靠的產品,才能為我們的傳統行業賦值,才能真正達到用人工智慧引領各個行業進步的目的,這是安全問題。”

“雖然我們老說某國第一、我們第二,但是第一、第二的差距還是挺大的。”朱小燕表示,我國的人工智慧技術在應用方面有很大優勢,主要因為我國有人口紅利、資料紅利,所以有更多機會落地應用,但從科研的角度來說,更希望做到的是基礎理論方面的創新。“要做到我們自己指一個路,讓別人跟著我們去走,這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而不是別人指一個道我們再去做。”

中國的資料紅利源於對移動網際網路的良好使用

朱小燕先是回顧了計算機出現後的科技發展道路,她認為,計算機出現後,網際網路是里程碑式的發展,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帶來了大資料。

“為什麼我們會有資料紅利?就是因為在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得太好了。”她表示,將各種媒質的資料進行數字化,進而資訊化,才能更好地發揮大資料的作用,銀行和醫院目前在數字化、資訊化方面已經做得很好。

朱小燕認為,目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能在海量的資訊中游刃有餘地讓資訊為我所用。“比如現在城市裡有成千上萬個攝像頭,如果沒有人臉識別技術,那是不能用它抓逃犯的,最多是出了事調監控看看。這時候我們用什麼技術處理這種爆炸了的資訊?這就是人工智慧技術。”

另外,除了對內容進行數字化,還需要讓海量資訊的精髓得到凝練和總結,以便後人能夠快速地學習和使用,“這也是我們人類最重要的能力,我們可以寫書,這樣就可以傳承,我們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得更快。靠的還是人工智慧技術。”

朱小燕指出,促進加強我國資訊化方面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將來打的就是資訊仗。將人工智慧列為新基建的一部分,體現了我國決策部門的高瞻遠矚。

人工智慧需要資料開放,但需注重智慧財產權保護

朱小燕特別談到了人工智慧這一行業的發展標準和開放問題。她表示,標準是我國一直關注的問題,目前已列出很多標準,“這是國家關心的,我們積極參與就是了。”

在開放問題上,朱小燕認為,資料肯定要開放,當下的新環境為科研人員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和便利,尤其是企業的資料開放對學術界非常有益。但她也強調,在資料開放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知識版權保護,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要跟上,否則這種開放不會深入也無法持久。

“人家開放是盡義務,不能說這變成責任,必須免費給我們使用。這方面我們國家也不停地在努力,慢慢會走向正軌。”她表示,現在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和現狀非常好,尤其是BAT等大企業非常有擔當,已經做了很多替國家分憂、替中小企業分憂的事情。“要實現完整的產業鏈,只有聚集更多的力量,齊心合力,促進行業的發展。因此,開放是必須的。”

朱小燕認為,不管是工業界還是學術界,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運用人工智慧的技術,這不僅在推動技術發展,同時也能讓技術為社會的方方面面賦能。

人工智慧生態比移動網際網路生態更難建設

朱小燕認為,AI等基礎設施建設實際上對裝置的要求非常高,裝置維護費用也非常高,因此應該只能在國家的支援下,網際網路大公司才能夠勝任這一工作。

對於AI新基金,她認為,如果能營造出非常好的生態,屆時整個社會都將被人工智慧賦能從而受益。

“這個就有點像網際網路生態,但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個人認為,人工智慧生態比網際網路生態更難。”朱小燕以谷歌的安卓系統為例,每年召開的全球開發者大會,有大量的開發者透過安卓的各種介面開發各種App,就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有非常好的應用,但人工智慧當下存在著資料的問題,對資料的依賴程度較高,使得很多初創企業和個人開發者在AI應用上較為困難,因此更有必要對AI等新基建予以扶持。

在她看來,人工智慧賦能有兩方面,一是人工智慧+,二是+人工智慧,前者是以人工智慧的新技術去開創一個全新的領域或行業,後者則更多的是在傳統行業、領域裡,透過人工智慧技術賦能。

針對AI人才缺口的問題,朱小燕指出,應用型人才和基礎軟體開發人才非常重要,這兩類人才有能力真正讓人工智慧落地。她認為,做基礎研究的人不在多,在精,提出基礎性的、創新性的成果,一定要有深厚的功力,不是突擊培養就能造就的。

“另外,我覺得這類人才需求沒那麼多,除了高校和科研機構之外,就是擁有這種高階研究院的幾個大廠。”朱小燕表示,這些人才要精,不管是在應用落地上做創新的東西,還是在學術研究上做出理論創新的東西,都需要一個打磨的過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陸一夫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張彥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94 字。

轉載請註明: 朱小燕談AI新基建:資料開放需注重版權保護,否則無法深入持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