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山:利用大資料創新數字化城市治理機制
6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主辦的第六屆首都治理論壇線上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宏山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
楊宏山以“數字治理的機制設計為題,透過介紹大資料時代的政府學習模式、北京市接訴即辦的成效與問題以及最佳化市政服務管理的機制設計,強調了數字治理機制設計的重要性。
楊宏山認為,在基於數字化城市治理的背後機制是十分關鍵的問題。對此,他提出三點看法。
第一,大資料時代的政府學習模式應值得關注。大資料時代對城市治理而言有很多機遇,同時帶來的挑戰也是現實的。大資料所提供的情景感知,與公共問題本身的真實場景並不一一匹配,因為資料的背後僅僅是資訊的收集邏輯。
第二,資料形成的事實判斷,與城市治理的價值訴求之間也存在一定問題。即使保障資料是對情景的真實感知,但在城市的治理方面,除了事實以外還需要價值的訴求。西蒙曾講過,公共決策既要有事實判斷也要有價值判斷,所以大資料在事實上保證完全真實準確和客觀,是有一定困難的。第三,大資料形成了一種因果關係,與政府治理本身的多元邏輯之間也存在問題。因為大資料本身反應的是基於資料所形成的一種線性的業務關係,而政府治理是多維度的邏輯,是在一種情景與目標模式的選擇,而在這過程中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決策的智慧和價值等考量。
在談到大資料時代的政府學習模式時,楊宏山表示,政府學習有兩種:一種傳統的概念叫單環學習,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導向型學習,根據外部環境的反應和發現已經有行動的錯誤從而調整行動的策略。另一種學習是雙環學習,在認知的過程中,除了問題導向以外,對機制本身做出一種新的學習就叫機制創新型學習,這種學習不僅是策略性的學習,還包括對政策目標和價值目標的訴求,對目標價值的重新審視,而這種審視之後對機制新的安排,由於不同的認知模式和形成治理邏輯,會帶來一種全新的變化。楊宏山認為,要透過組織學習形成認知模式,在認知模式之下推進治理機制創新。同時,楊教授以“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存在的問題”為例,提出了政策和建議。他表示,北京市在推動數字治理方面做了非常好的探索,包括網格化管理,以及問題資訊整合,從而促使推進改革。北京市12345政府服務熱線平臺,從2018年北京發力街鄉吹哨部門報告到2019年新改的接訴即辦,平臺的執行量和投訴量大大增加,解決了市民投訴的衛生健康、停車場緊張、停車秩序差等問題,從2019年的資料來看,解決率和滿意率分別為75%和87%,比2018年都有改進。
同時,楊宏山還提出了接訴即辦存在的問題:第一,熱線來電量快速增長,應考慮如何提升機制的可持續性。
第二,僅依賴於一級平臺來解決問題,不是長久之計。基層發現問題不能第一時間解決,而是透過市級平臺再轉到基層,這個過程太長。第三,熱線派單的街道物業問題佔比太重,需要機制創新型的組織學習來登記。
第四,如何讓接訴即辦面臨的基層治理“零距離”。這個工作的響應力和滿意度如何評價? 對此,楊宏山提出了建議。
第一,需要一些非緊急救助熱線,來解決城市治理的整體性和層級性問題。公共服務提升回應性,越是接近基層、越是有利於提升它的回應性。第二,公共服務的監督管理。區級服務人口的規模已經接近於美國第三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是統一監督還是分級監督需要深思。
第三,公共服務的績效評價怎麼辦?實際上可以改變一種機制,不僅要改進熱線而且要解決問題,因為不解決問題老百姓就會撥打市級的熱線,所以機制設計在大資料面前雖然有很多資料,但資料只能反應直觀問題。楊宏山表示,社群治理的改革至關重要,要提升社群議事和矛盾化解能力,從源頭上減少投訴,而不能讓投訴在政府內部增長,要在最低層加以解決,這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