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衛星成功發射54顆,為何最後一顆出事?

北斗衛星成功發射54顆,為何最後一顆出事?

這兩天,我們都期盼著6月16號上午10時的到來,因為原計劃這個時候,中國的第55顆北斗衛星、也是北斗三號最後一顆衛星將發射,北斗全球網的最後一塊拼圖即將填上,不過在16號上午,我們卻接到通知,北斗三號發射推遲了,這是這麼一回事?

此前,我們已經發射了54顆北斗衛星,成功率100%無一失利,這說明我們在北斗衛星的發射上有著相當成熟的經驗,為何北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卻因故推遲了?

北斗衛星成功發射54顆,為何最後一顆出事?

而在官方說明中,此次發射推遲是因為在臨發射前的火箭測試中“發現產品技術問題”,這樣的說法在此前並不常見,這又說明了什麼?

據獲悉這次執行北斗第55顆衛星發射任務的是長征三號乙火箭,而長征三號系列衛星是我國一款成熟的火箭產品,首發於1984年,而長三乙系列首發於1997年,首次執行北斗衛星發射是在2012年,當時也是北斗衛星首次嘗試“一箭雙星”的形式發射,此後長三乙便擔任北斗衛星發射的主力火箭,既然作為一款成熟的產品,此次臨射前發現技術問題的確讓人有些匪夷所思。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2個月前,4月9日長三乙火箭搭載印尼衛星發射,結果遭遇失利導致星箭俱毀,想必此次發射失利給中國航天人的打擊不小,因此在這次北斗衛星發射中顯得尤為謹慎。

而據獲悉那次長三乙發射失利出現在三級火箭上,而此次三級火箭有一定的創新,也就增加了一些風險。

此外再穩定可靠的火箭,在高密度發射下也難免會有失敗,而中國航天火箭發射頻率也是有目共睹的。

此次北斗衛星的發射還不同於以往,作為北斗三號最後一顆衛星,擔負著全球組網的重任,意義更大,所需要的工作也就更多,因此這次推遲更重要的原因是要“穩紮穩打”,把錯誤的可能性縮小至不到萬分之一,可能中國航天人才有信心發射。

相信這一次的推遲也只是一個小插曲,中國航天人會在最短時間內把問題解決,所謂好飯不怕晚,謹慎是沒有錯的,但其背後仍值得我們深思。

不久前,中國的“嫦娥”團隊獲得“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70年來首次頒發給中國航天團隊,一方面說明中國航天進步的確很快,不過第一方面也說明中國航天起步的確不算早。

一個國家要建設完備的航天工業,必須要具有成熟的工業體系,而真正能做到這點的也只有中、美、俄三國,但我們沒有美俄在航天領域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我們又不同於日本、印度等國,可以依附於其他國家發展航天。

既然中國航天的目標是追趕美俄,那麼我們就沒有順風車可搭,無論成敗需要獨自面對。

航天需要有去試錯的勇氣,強如美國的Spacex,也是在炸了不少火箭的情況下成功研製成可回收火箭,而NASA在測試太空梭的時候更是付出了不少宇航員的生命。

中國目前與美俄在航天方面還存在代差,我們的最大優勢也就是控制成本,但有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付出。

我們提倡艱苦奮鬥精神,這是我們能在最困難時期亦能立於世界之林的重要原因,但我們還有一句俗話,叫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近年來,民間對於提高中國航天人待遇的呼聲不斷,實際上我們應該對這種現象感到欣喜。

雖然我們的進步的確很快,但目前也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我們不能單單指望中國的航天人以及科學家來帶動技術進步,我們更需要我們建立完善的航天產業、成熟的航天體系、濃厚的科學氛圍以及廣大的群眾基礎,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而在航天領域營造一個讓我們“有利可圖”的環境,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捷徑。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82 字。

轉載請註明: 北斗衛星成功發射54顆,為何最後一顆出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