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屬於英特爾的王者時代劃上了句號。
當日美國股市收盤時,英特爾股價為每股58.61美元,市值為2481.55億美元;而英偉達每股報408.64美元,市值為2513.14億美元,略高31.59億美元。
這是自創立以來,英偉達首次超過英特爾,成為美國市值最高的晶片生產商,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廠商。
這種情況讓不少人感到不解。因為英特爾主要製造CPU(中央處理器),而英偉達則製造GPU(圖形處理器)。CPU負責執行指令,GPU則安排出合理又高效的執行順序。
簡單來說,GPU是為CPU的工作提供助力,GPU無法獨立運作。照此來看,英偉達應該依賴於英特爾,但其卻實現了逆襲反超。
1993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黃仁勳,憑藉著自己在AMD和LSI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技術,創辦了英偉達。
黃仁勳把英偉達的主要業務設定為3D影象專用晶片的生產研發。由於野心過大,英偉達1995年末釋出的首款產品,因設定功能過多導致效能低下而宣告失敗。
1996年,黃仁勳調整了業務結構,將重心轉移到了圖形處理器上。次年,英偉達研發出了業內最快的GPU,一戰成名。
1999年,英偉達推出的新一代GeForce 256,該產品被稱為是PC 3D圖形市場的新革命,直接將GPU捧高為了獨立於CPU的重要計算單元。藉著這股勁,英偉達年營收突破了1.5億美元,還順利在納斯達克上市。
2000年,英偉達便開始向英特爾發起攻擊。此前,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過“摩爾定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18個月增加一倍,效能提升一倍。
黃仁勳對標性地提出了“黃氏定律”:英偉達的產品每6個月進行一次升級,功能翻一倍。
然而,黃仁勳放下的狠話並沒有實現。英偉達歷經了長達數年的消沉期。
直到2012年,人工智慧行業興起,英偉達籌備良久的CUDA架構終於見了天日。英偉達基於CUDA架構,在包括運算晶片、無人駕駛等多個AI行業如魚得水。
2014年到2018年,短短4年間,英偉達的股價就翻看9倍多。英偉達也在2018年成為了AI領域第一股。
2019年,英偉達一擲千金,用69億美元壓過英特爾,成功收購了以色列公司Mellanox。Mellanox佔據了70%高效能計算的計算機網路通訊標準InfiniBand市場。
Mellanox的入局,使英偉達的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技術能力進一步提高。官方資料顯示,2020財年,英偉達的AI計算晶片創造了29.8億美元的收入,較之2014年提升了14倍。今年第一季度,英偉達資料中心營收額首度突破10億美元。
在AI、大資料這個風口的成功,使得英偉達超過了規模比自己大6倍的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