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到來,給醫療健康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站在浪潮之巔,企業實踐者們利用5G,正在如何解決當下的醫療痛點?行業中具備爆發力的“殺手級”應用,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現?
文丨鍾小玉
編輯丨劉巖
頭圖來源丨壹圖網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搶灘5G的時機到了。5G作為新基建之首,無論是政府的大量投入、運營商的大力建設、資本和創業者的參與,都決定了5G開始進入實質性的應用階段。
據資料,當前我國5G基站建設進度超過預期,累計終端連線數7月底達到8800萬。對此,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於8月14日公開表示,下一步將以建設促應用,以應用帶建設,重點支援面向智慧醫療、虛擬企業專網、智慧電網、車路協同車聯網等7大領域的5G創新應用,促進越來越多的5G行業應用落地見效。
實際上,5G的概念並非首次提出,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 5G 商用牌照,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 5G 商用元年。但今年5G的概念才火爆起來。
這裡邊有國際政治的因素,中美的摩擦,華為被打擊,使得5G成為了一個社會議題,也讓5G有了廣泛的市場認知基礎。5G的重要性,不僅是體現國家的科創實力,更是因為它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
大頻寬、低延時、高可靠性、廣連線的特徵,使得5G可能變革傳統的產業形態。對醫療行業來講,5G是如虎添翼,過去因頻寬等限制而沒法做的事情,有可能因5G的運用而得到落地。
5G會給醫療帶來怎樣的改變?
在東軟漢楓董事長兼CEO盧朝霞看來,醫療當中有幾個大類,基於5G的三大特性,能夠得到更好的應用。一是移動的環境,比如應急救援和院前急救,能夠利用5G達成後臺人員和一線人員的協同;二是存在一定物理距離,比如遠端醫療、跨區域的醫聯體、醫共體等。
東軟漢楓參與搭建的5G遠端手術示教,受訪者供圖
在諾基亞成長基金(NGP Capital)管理合夥人鄧元鋆看來,優質醫療資源稀缺以及分佈不均,是老大難的問題。利用5G的高頻寬、低延時、高可靠性、廣連線的特點,可以更好將優質資源的距離拉近。
過去網際網路醫院、遠端醫療等,會存在政策、應用等方面的不確定性,但疫情使得很多應用都變到線上。各醫院相繼開展網際網路醫療、遠端醫療等,成為了剛性需求,這對5G應用會產生較大的推進作用。
各家公司躍躍欲試,進行5G應用探索,參與者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大型醫療集團或綜合性集團的醫療分支,比如東軟、西門子、英特爾,在探索已有醫療業務如何與5G結合;一類是垂直業務本身就與5G有很強的結合性,尋求效率的升級,比如做智慧病房打造的聯新醫療,中醫遠端平臺小鹿醫館;還有一類是因5G而增強了產品的實用性,比如康多公司機器人,於去年1月份完成了世界首例5G遠端外科手術。
智慧醫院,是核心落點?
成立於2019年4月的東軟漢楓,以及此前成立的5G智慧醫院協同創新研究院,成為了東軟集團“5G+物聯網”的探索先鋒。盧朝霞作為掌舵人,有20餘年的行業積累,對醫療和國家政策有較深瞭解,也因為技術出身,具備較高的技術敏感度。
東軟漢楓董事長兼CEO盧朝霞,受訪者供圖
為何選擇面向智慧醫院?在盧朝霞看來,醫院是國家的基礎設施,掌握著核心的醫療資源,而醫療資源永遠是稀缺的。無論做怎樣的應用,不能脫離為醫療服務的本質,而醫療的主戰場還是在醫院。也因此,東軟漢楓選擇的路徑是,圍繞醫院來提供相應技術。
對於落地方式的選擇,東軟漢楓有比較明確的邏輯。透過5G、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構建1+3+4+N的智慧醫院的工程。其中,“1”是一張院內的5G專網;“3”是按照國家對醫院的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構建三大類智慧應用,即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4”是四個平臺,第一個是建立醫療物聯網平臺,採集資料,第二個是大資料平臺,對資料進行管理和分析,第三個是面對醫療服務的網際網路醫院平臺,比如掛號、開藥、慢病管理,第四個是搭建醫院MEC邊緣雲平臺,保證資料的安全性;“N”是N個應用體系,包括業務體系和職能體系,以支撐智慧醫院的建設。
對於智慧醫院的5G應用,東軟漢楓有怎樣的實踐和心得?盧朝霞告訴創業邦,在智慧醫療方面,醫聯體很適合運用5G技術。東軟漢楓幫助醫院構建了“1+8”,即一個大醫院和八個醫院,透過5G實現大醫院的遠端手術示教,透過搭載5G的車以監測病人路途狀況,以實現術後康復到基層。還做了遠端超聲的場景,機械臂在基層,操作在大醫院。
東軟漢楓參與搭建的5G急救轉運,受訪者供圖
在智慧服務方面,東軟漢楓也在嘗試面向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服務。例如針對新生兒重症的場景下,家長迫切的探視需求,東軟漢楓開展了5G的遠端探視。
在智慧管理方面,東軟漢楓基於5G和物聯網,透過對醫院的廢棄物清運車進行跟蹤定位,實現了在一個區域內的醫療廢棄物管理。一方面是在傳染源比較厲害的情況下,對醫院廢棄物的管理尤為重要,此外移動的場景更有利於5G發揮其特性。
在盧朝霞看來,整個醫療的發展,已經從資訊化過渡到了數字化。數字化不僅是系統替代手工的相關應用,而是更需要萬物相連。過去物聯網沒有大規模落地,和網路基礎有關,如今5G的到來,將極大促進物聯網的發展。“物聯網在醫院是萬物連線,所有裝置、耗材都連線起來,這使得所有的資料採集是一手的、真實的。這些真實的資料採集以後,才能給智慧醫院的應用提供更好的支援。”盧朝霞談到。
目前來說,5G在醫療領域的落地,還任重道遠。比如還沒有取得註冊證的5G醫療器械,以及醫療機構對遠端醫療系統的使用率不到20%等。
對此,深創投投資發展研究中心向創業邦表達的觀點是,現在最大的挑戰是真正適合5G的場景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掘。舉例來說,遠端會診、遠端手術尚未大規模展開,並不是受限於網路傳輸手段,而是我國醫療環境本身具備的特點所決定。患者的臨床資料是醫院的院內資料,“資訊孤島”難以打破。
盧朝霞告訴創業邦,東軟漢楓的經驗是,採用“後補資料採集”的方式。事實上,醫院資訊化系統的資料,很多都是手工錄的,現在有了5G和物聯網,可以逐漸地實現智慧的資料採集。東軟漢楓便是透過給醫院提供物聯網的感知終端,實現了物物互聯,也幫助醫院構建了新的智慧化系統。
“殺手級”應用在何處?
從歷史來看,每次通訊技術的變革,會帶來商業形態的改變,也會催生“殺手級應用”,比如3G移動時代誕生的微信,4G影片時代誕生的抖音。在5G時代,醫療領域是否可能出現“殺手級應用”?是在B端還是C端?
在鄧元鋆看來,5G會給B端和C端都帶來大的變化,機會也隨之而來。B端伴隨行業內企業的數字化變革需求,C端則承接中國龐大人口的消費升級。而NGP Capital在兩端都會尋找適合的投資標的。
在國壽股權公司負責人張蕾娣看來,首先受益於5G的細分賽道可能是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醫療作為一種新型的醫療服務業態,更容易與大資料、人工智慧、ICT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相融合,帶來服務模式的創新,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
5G時代下的健康管理,也是可能出現“殺手級”應用的重點領域。張蕾娣告訴創業邦,無論是個人、醫療機構或保險機構,對於健康管理都有極大的需求,這也是痛點所在,但是現有的解決手段都無法很好滿足需求。未來可以有更智慧化的裝備和裝置,實現對健康資料的實時獲取、監控和管理,同時藉助於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實現對資料的充分利用,從而達到真正個性化的健康管理。這裡邊有很大的想象空間,5G的出現能夠從技術層面提供可能性。
至於殺手級應用最終以怎樣的形態出現,還需要創業者在實踐中給出答案。鄧元鋆認為,主要還是看創業者如何利用5G的三大特性,讓使用者的體驗能夠得到大幅提升。值得關注的是,5G、AI、雲計算的結合,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應用。5G做資料的高速傳輸,AI做資料的分析處理,以提供輔助決策,而云計算則透過雲端提供大的算力。這也是真正“智慧”的醫療。
外界對5G期待甚高,但5G並非萬能。應該如何理性看待5G可能帶來的變革?
在張蕾娣看來,新的技術手段會衍生新的商業模式和一批創新型公司,但這些並不會改變醫療創新的本質,也就是要解決醫療資源不充分、分佈不均衡的痛點,提升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和醫療服務的效率。新的技術只有跟行業的需求結合,才能產生真正有價值的商業模式。
深創投投資發展研究中心認為,從現有的臨床診療環節來看,5G還不具備打破原有醫療場景的能力。因此,對於現在湧現出的越來越多的5G應用,要區分出是“真需求”,還是“蹭熱度”。打破原有臨床診療環節的新場景、新業態可能並沒有這麼快到來。
在諾基亞成長基金(NGP Capital)鄧元鋆看來,創業者不能看到風口似乎來了就趕緊去追,而是需要了解風口背後會帶來怎樣的改變,以及每個環節的改變是否已經成熟,這就是“時機”問題。比如要做一個全國性的應用,目前基礎建設還沒有全面覆蓋的情況下,推動起來就會難一些。所以創業者要對整個技術的發展節奏要了解,而不要盲目地去做。
在5G的實踐中,盧朝霞告訴創業邦,東軟漢楓也面臨過很多挑戰。比如5G應用標準的不統一,使得在急救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不同基站的過渡中網路掉線的問題。但能看到的是,國家也在加速制定5G行業應用標準。而對於企業來說,盧朝霞表示,要做的就是如何克服困難,讓應用更好落地。
縱觀技術的躍遷,無論是2G、3G還是4G,從開端到滲透的高峰,基本都是五年。產業鏈要成熟,需要時間,但一個共識是,5G的普及可能比想象的還要快。
這其中必然爆發大量機會,但值得思考的是,在應用層面,5G仍然是底層技術,而非解決方案本身。創業者還是要回歸醫療的本質,才能真正因5G的到來,讓公司和行業解決方案“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