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調查|什麼時候,才能用上新冠疫苗?

5月21日下午,一家叫康希諾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6185.HK,康希諾)股價忽然暴跌,一度超過20%。這出人意料,就在前一天,這家公司的股價才創下歷史新高。

過山車般的戲劇變化,都是因為——新冠疫苗。

股價創歷史5月20日,康希諾與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PrecisionNano Systems達成協議、合作開發mRNA疫苗。由此,康希諾也有了“雙保險”。此前其與軍事科學院聯合研製的另一款新冠疫苗,在全球範圍內率先進入了臨床II期。

股價暴跌的5月21日,牛津大學疫苗動物試驗遇挫的新聞刷屏,雖然能產生抗體,但研究人員發現注射疫苗的恆河猴,仍會感染病毒。康希諾與合作單位聯合開發的新冠疫苗,也採用牛津疫苗的技術路徑。

受牽連的不僅是康希諾,全球資本市場的情緒,都在隨著疫苗的動態而起起落落——它被很多人認為是恢復正常生活的希望所在,無論是拯救生命、結束隔離還是恢復經濟秩序、防控疫情,疫苗都是關鍵。

全球各國、各類組織,早已在共同努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此前公佈的資料顯示,有超過120個候選疫苗正在研發,10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5個由中國企業/機構研發。

這是一場全球性的、與病毒的賽跑。

結束“長期鬥爭”的關鍵

因為新冠疫情,幾乎人人都開始關注起疫苗。

目前,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至5月30日截稿時,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58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367萬例。

在中國,新冠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境外輸入威脅仍然存在,“病毒沒有國界”,如何防範病毒的境外輸入,同時警惕國內的區域性暴發,成為中國當下抗擊疫情的兩個重點。

在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的流行病學專家看來,對抗這種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的病毒,疫苗成了最主要的希望。透過疫苗實現群體免疫,才有望真正享有安寧。

“這場戰爭在中國,已經從‘全面狙擊戰’進入到了‘游擊戰’。”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說。雖然檢測的覆蓋面在擴大,但最終還是要靠疫苗。

對疫苗的需求,很可能會長期存在。現在大部分的流行病學家都認為,新冠病毒不太可能像SARS那樣忽然消失,而是會長時間存在於人群中。人類與新冠病毒之間,會是一場長期的鬥爭。

5月25日,世衛組織提醒各國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準備防範新冠疫情出現第二波高峰,這其中,也包括已成功遏制病毒的國家。

事實上,醫學界已經有一種普遍的擔憂,等夏天過去,隨著天氣轉涼,疫情已經受控的地區,會不會再度傳來壞訊息?

應對這樣一個“長期鬥爭”,希望還是疫苗。

如果沒有疫苗,“我們能做的就是控制傳染源和阻斷傳播路徑。”蘇州大學校長、免疫學專家熊思東說,而目前被證明有效的措施,就是嚴格的社交隔離。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此前在一份分析中說,如果疫苗沒能出現,封城、社交隔離與社會解封的迴圈,可能會無限迴圈下去。

如果疫苗不能及時出現,這種日子會持續多久?另一份研究報告認為,是5年。

“重返疫情前”的支點

這樣的局面,誰都不想面對。

新冠疫情已經重創了全球經濟。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指出,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2%,這是自1930年大蕭條以來最劇烈的經濟收縮。最近這兩年,全球經濟累計將損失8.5萬億美元,相當於之前4年全球所有國家的經濟收益。

封鎖措施同樣代價巨大。

亞洲開發銀行最近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為應對疫情采取的邊境管控、旅遊限制等措施,將使全球貿易總額總額減少1.7萬億到2.6萬億美元。整個地區的經濟活動陷於癱瘓,全世界有數以億計的人失業。與之對應的,是航空、旅遊、演藝、影院、餐飲等多個行業受到巨大沖擊。

在這些看得見的損失之外,還有看不見的危害。

疫情造成了社會割裂,隔離拉開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在海外一些地區投下了懷疑和不信任的陰影,甚至已經打亂了全球的供應鏈體系、給全球化的世界製造了新的裂縫。

如果要“重返疫情前”狀態,如果要退出管制和社交隔離政策,眼下的希望,依然是疫苗。如果有疫苗,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就有更大的彈性調整防控策略。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美國西東大學全球衛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說,好的公共政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在保護人民健康和試圖減輕對政治、社會、經濟的衝擊之間尋得平衡。

但現在,這還是個難題。沒有疫苗、沒有控制疫情擴散風險的工具,防控策略的調整不得不慎之又慎。

今年1月以來,新冠肺炎在國內被納入傳染病防治法乙類傳染病、實行甲類管理。即便在病例數已經很少的情況,為了防止疫情復燃,仍然需要維持高風險的應對措施,即便這樣會顯著降低社會運營效率。

用上疫苗還有多遠?

“什麼時候能打上疫苗”?成了人人都在問的問題。

從科學嚴謹的角度,醫藥界給出的普遍答案是,沒有人知道確切時間。即使是臨床試驗的疫苗“先頭部隊”,也都處在非常早期。

比如牛津疫苗,也是這隻“先頭部隊”的一員,其研究團隊曾預測,疫苗在今年9月就能投入使用。但它的受挫再一次提醒:要靠疫苗“重返疫情前”的計劃,可能還面臨諸多變數。

一位受訪專家告訴記者,按常規流程,一支疫苗從實驗室走到使用,普遍要花費8到17年的時間。歷史上研發時間最短的腮腺炎疫苗,從獲取病毒樣本到拿到上市資格,也花了近5年的時間。

新冠疫苗的研製,已經是“神速”。

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從1月10日中國公佈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迄今,4個多月的時間裡,已經有10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3個處於臨床II期,5個正在開展I期和II期合併的臨床試驗。

梅奧診所疫苗研究部主任、《疫苗》(Vaccine)雜誌主編高利·波蘭(Gregory Poland)將新疫苗的研製比喻為“一邊飛行、一邊造飛機”,可見風險巨大。其中任何一個細節的偏差,無論是疫苗本身還是試驗方法的問題,都可能導致失敗。

更大的難處在於,追求速度之外,還要做到安全、有效。世衛組織官方近期再次強調,疫苗研製沒有捷徑,“必須按照安全有效的標準進行,不能跳過任何一個步驟”。

也因此,就目前研發形勢,醫藥界一個相對普遍的判斷是,研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很可能需要12-18個月。

那麼,那些進入了臨床試驗的“種子選手”,誰能順利拿到上市許可?

答案也還是未知數。“所以我們鼓勵多種技術路徑、齊頭並進”。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CEO理查德·哈切特(Richard Hatchett)說,競爭有利於激發出好主意,這增加了找到可行疫苗的機率。比如中國的新冠疫苗研究,一開始就覆蓋了5個主要技術路線。

為了疫苗,涉及其中的每個環節都已經“很拼”了,其中也包括政府部門。中國政府很早就把新冠疫苗研發提高到國家重大專案的高度,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儘快研製出疫苗。這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投入,按照國際組織的估算,在接下去十幾個月中,全球僅投到疫苗研製上的費用就超過20億美元。

找到疫苗與最終實現人人有疫苗可用、疫情得控之間,還隔著生產、採購、運輸、注射分配等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比如在選擇備選疫苗時,國內外都把“可量產”作為重要指標。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都還在求解第一個問題——找到新冠疫苗,控疫才能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59 字。

轉載請註明: 極度調查|什麼時候,才能用上新冠疫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