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認知裡,車展的重磅新聞應該是新車。可是,今年上海車展的頭條新聞卻是車主站在特斯拉車頂上維權。這一事件持續發酵,一連幾天都是熱點。4月22日,特斯拉向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提供了車輛發生事故前一分鐘的資料,並作出一份文字說明。關於這個資料的公開方式,關於何為“熱衰減”,何為“失靈”,關於主動剎車的介入,關於駕駛特斯拉的方式……大家眾說紛紜。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主管的中國市場監管報公開了事故車輛發生事故前一分鐘的資料,附文字如下: 在駕駛員最後一次踩下制動踏板時,資料顯示,車輛時速為118.5千米每小時。在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後的2.7秒內,最大制動主缸壓力僅為45.9bar,之後駕駛員加大踩下制動踏板的幅度,制動主缸壓力達到了92.7bar,緊接著前撞預警及自動緊急制動功能啟動(最大制動主缸壓力達到了140.7bar)併發揮了作用,減輕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後的1.8秒,系統記錄了碰撞的發生。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後,車速持續降低,發生碰撞前,車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時。 另外,特斯拉表示,在事故車輛發生事故前的30分鐘內,駕駛員正常駕駛車輛,有超過40次踩下制動踏板的記錄。同時車輛有多次超過100千米每小時和多次剎停的情況發生。
細數起來,這並不是特斯拉第一次被消費者質疑,而4月19日的維權事件將這種質疑推向了頂峰。4月21日,海口一輛進口長續航版本Model 3在正常行駛過程中右前輪底盤連線軸脫落,目前車主已經將車輛送至海口特斯拉中心;同月,得克薩斯州休斯頓的一輛特斯拉電動車在“無人駕駛”狀態下,撞上了一棵樹上後起火,造成兩名男子死亡。
根據北京智慧車聯產業創新中心釋出的報告,自2013年以來,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內已發生數百起交通事故,累計造成175人死亡。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資料顯示,在美國範圍內,特斯拉有200起事故是由失控造成的,其中,9起造成死亡,50起造成重傷。
無論這次上海車展事件最後如何收場,以上給特斯拉帶來的,不僅僅是記載在事故中心的數字,而是長遠的影響。
困境重重
從軟體系統到售後,從國內到國外,似乎特斯拉陷入了“全面被控訴”的局面。軟體層面,自動駕駛技術和剎車等系統的安全性被質疑。資料層面,車內高畫質攝像頭涉嫌侵犯車主隱私。這些讓特斯拉引以為傲的高科技變成了把它推入困境的推手,當時有多高調,此時就有多被動。
此次上海車展維權事件,官方的回應不僅沒有起到滅火的作用,反而讓人覺得傲慢無理。不管是否如特斯拉公關副總裁陶琳所說,鄭州車主在車展維權是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維權,可以肯定的是,車子本身出了問題,而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買賣雙方本應該是可以協商解決,事情鬧到這一步,不管因為什麼,都應該值得我們深思。因為槍響之後,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都不是贏家。買方耗盡了自己的心力,甚至還因此受到了行政處罰。賣方則是受到了輿論的廣泛批評,新華社、中國政法網等大V接連發聲,特斯拉的完美形象早已不在。
如果說,輿論只是動動嘴,並沒有傷其筋骨。那麼來自監管部門的指責和股市的下跌則讓特斯拉感到“動了真格”。
4月21日,市場監管總局和中消協接連對此事件表示高度重視。市場監管總局稱已責成河南省、上海市等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4月19日當天,特斯拉股價下跌3.4%,市值蒸發約24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68億元。
不要讓高科技背鍋
不管是鄭州的剎車事故,還是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自動駕駛事故,都將矛盾指向了“人工智慧”。
正如自動擋的汽車不如手擋汽車有駕駛感一樣,有了“高科技”的加持之後,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解放了雙手,卻在有些方面變得不可控。一旦發生事故,硬體方面的缺陷,一目瞭然。軟體方面的缺陷,如果拿不到關鍵資料資訊,就舉步維艱。
誠然,資料是企業的,涉及到企業的技術機密。且目前技術並沒有完全成熟,選擇這樣的車輛就選擇了風險。但,這並不能作為企業推卸責任的理由。
除了人工智慧,特斯拉獨樹一幟的地方還有電池。與其他企業不同,特斯拉採用的是儲電能力比較強的三元鋰電池。正因為此,續航里程超長。可是,此類電池對散熱的要求也格外高,即使如特斯拉一樣每個電池都有獨立的保險裝置,一旦發生碰撞或者短路,起火的風險還是很高的。
可是,我們不能因為有風險就選擇停留在原地,AI和三元鋰電池都是當下時代的選擇。而且,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不應該成為企業保障消費者安全的藉口。任何一起事故,高科技都不背鍋。
人工智慧領域的願景是,教會機器像人一樣學會因果,能夠邏輯推理。純電動車領域的願景是,電池續航里程超長,且不會發生起火事故。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實現起來要走很長一段路。
無論人工智慧、電池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不能責怪技術的不完善,而應該責怪應用這項技術的企業。
消費者才是最終的裁判
儘管特斯拉的公關水平備受爭議,但有一句話說對了,有些事情是一個新產品發展必經的一個過程。車主之所以選擇這種維權方式,一方面是因為車主的訴求在特斯拉那裡沒有被響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車主在車展維權成功的先例。可以說,消費者不僅給特斯拉上了難忘的一課,也給中國車市上了難忘的一課。
老話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從燃油車市場向新能源汽車市場迭代的時候,難免出現一些問題。是特斯拉也好,是其他企業也罷,都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得消費者信任者得天下。
汽車與其他商品不同,其他商品的缺陷最多影響消費的使用體驗,而汽車的每一個小問題都與車主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正如中消協所說,企業經營的首要前提是尊重消費者。作為汽車生產者,企業掌握相關資料,應當利用專業知識嚴格自查,技術優勢不應成為解決問題的阻礙。
一言以蔽之,無論多大的企業,都需要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才是長久發展的王道。
寫在最後:毋庸置疑,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純電動,特斯拉都是先行者。而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恰如鯰魚效應,加速了我們新能源汽車研發的程序。此次特斯拉和消費者之間的這場博弈,牽涉到車的硬體、軟體、售後等諸多方面,從“不妥協”到“專事專辦”,特斯拉終究是妥協了。之於我們,在扼腕長嘆的同時,從中找到共性,避免此類事件發生,才是應該做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一個不談資料色變的安全有保障的純電動汽車環境。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