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珠峰測高可以帶更多“科普貨”

由 勞新忠 釋出於 科技

國測一大隊隊員在珠峰大本營附近測試裝置(5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後兩次成功測定並公佈珠穆朗瑪峰高程,現在重測珠峰高程的工作已經開始,日前,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公佈衝頂隊員名單,何時登頂成輿論關注焦點。專家表示,重測珠峰高程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珠峰高度發生了變化,二是珠峰測量技術也有了大的飛躍,新技術可以明顯提升珠峰測量精度。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高度是一個富有特別寓意的詞,而在中國人心中,珠峰有著特殊位置,珠峰的高度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可以從一個側面瞭解中國人的價值取向。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次珠峰測高,雖然是一個硬核的科技新聞,但還是進入了大眾層面,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對於這次珠峰測高,很多人雖然感興趣,卻未必懂得測量原理。為人測身高,從腳量到頭頂即可,為世界最高峰測“身高”,如何確定“頭”和“腳”?如果說登頂測量找到了珠峰的“頭”,那世界最高峰的“腳”又在哪裡?對此,專家已經給出了通俗解讀。比如說,要知道珠峰到底有多高,首先就要明確珠峰腳下的“海拔零米在哪裡”,我國法定的高程起算面是黃海平均海平面,這就是珠峰的“腳”,為珠峰測“身高”要從黃海測起。

當然,珠峰測量涉及一系列問題,很難通過幾句話或幾篇文章就能弄明白。這次專家針對社會關注進行解讀,儘量通俗易懂,不僅引起了更多人對於珠峰的關注,還為測繪學吸引了不少粉絲。在目前學科體系裡,測繪並不是一門“顯學”,很多人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現在珠峰測高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起到了一定的科普作用。

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發展全域性的“牛鼻子”,而科技創新離不開科學素養的支撐,否則就如貧瘠土地長不出參天大樹。應該說,這些年來,國民的科學素養在不斷提升,但這是一個進行時,永遠都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誠然,科普有其自身規律,需要進行系統安排,但也不要忽視創新的價值,更不要否認一些個案對於提升科學素養、激發科學興趣的重要價值。

對於今年高考,很多人都在預測,醫學有可能會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疫情的發生讓青少年看到了醫學的重要性,一大批醫務工作者逆行而上,更在青少年心裡埋下了英雄主義的種子。同時,醫學科普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運用專業的知識,以及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把很多深奧問題娓娓道來,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明星”,也為醫學這個行業吸引和培養了大量粉絲。

相對於文娛行業,科技行業其實更需要明星。這個明星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正如這次珠峰測高,已然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現在已開了一個頭,但不應止於此。有關方面在精心制定測繪方案的同時,不妨同步擬定一個科普方案,根據測量程序,抓住每一個契機,向公眾做好科普。測繪學是有門檻的,一般人並不瞭解,更應該開啟大門,蹭蹭珠峰測高的流量,透過生動的科普,讓更多人瞭解這門科學,喜歡這門科學。

現在流行“帶貨”,珠峰測高也可以帶更多的“貨”——應該帶更多科學的“貨”,以增強測繪這門科學的吸引力,提升全社會的科學素養。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亞民介紹,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大概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進行計算,才會得出珠峰精確的“身高”。期待這次測繪之旅,也能成為科普之旅,讓人們在瞭解珠峰測高的意義以及各種細節的同時,能夠更好地瞭解測繪以及其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