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之棋:中國高階裝備製造業探路“雙迴圈”

破局之棋:中國高階裝備製造業探路“雙迴圈”

1956年,國家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遠景規劃,部署了兩個艱鉅的任務,即導彈和原子彈的研製。

彼時,中國百廢待興,技術研發上不僅沒有外援,沒有經驗,也面臨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但是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下,前輩們篳路藍縷,最終譜寫出壯志凌雲的豪邁篇章。

過去,我們靠著獨立自主艱苦奮鬥,衝出雲霄,把發展的命脈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今天,在新一輪的國際競賽中,“科技”成為國家增強國力和提升政治話語權的新命題。

疫情蔓延、貿易爭端、經濟遇冷,在這之下,“雙迴圈”戰略舉世矚目,這個解題思路也將引導著更多國民企業站在更高的水平上,看到未來,看到趨勢,把握機會。

01 新“鐵幕”與“零和博弈”

在所謂全球化“共贏”的模式下,“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國內產業逐漸從國際大迴圈“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開始探索教育、技術、科研的新發展路徑,獲得了矚目的成績。

與此同時,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坐不住了,他們固守“零和博弈”。近年來,美國藉助其全球霸權的地位,甚至用政治方式介入和干預市場,狙擊和遏制中國重要產業的發展和崛起。

2019年,美國GDP為21.37萬億美元,是中國(14.34萬億美元)的1.49倍,但雙方的差距在縮小。從前產業鏈集中於模仿、代工的中國,已經宣佈將進軍世界高階製造業,投資領域涵蓋了新能源汽車、大飛機和機器人等行業。

更令美國緊張的是,中國在ICT領域取得的領先。2018年4月,美國發動對中興通訊的貿易封鎖,使這家中國電信裝置巨頭陷入癱瘓。隨後,美國的矛頭逐漸指向了華為。

華為從深圳的小小代工作坊,發展為世界領先的通訊設施和智慧終端提供商,研發專家8萬人,佔員工總數將近一半。它的壯大即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崛起的縮影。

對華為的緊逼步步升級。從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域性(BIS)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一年的時間裡,美國並沒有擊垮華為,華為的各項業務承壓增長。

5 月 22 日,美國商務部接連發布通知,將 33 家中國企業、機構、院校列入貿易管控的所謂“實體清單”。

目前,美國“實體清單”中的中國實體數量已經超過300,涉及大華科技、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奇虎360、雲從科技等眾多高科技企業。而現在針對TikTok、微信等的封殺,已經發展到“莫須有”的程度。

02 破局之棋,攥於己手

今年5月,中國啟動國內經濟的“大迴圈”,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慧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

中國政府專心於“提升綜合國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推動對外開放,增強民族自信心”做好自己的事。

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所以,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下,不少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陸續實施,產線開始往回拉、減少供應外依、給予優厚的補給政策等。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目前,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雖然已經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製造業體系,但先進製造仍然存在規模和技術上的不足,其上游核心的高階裝備國產化、自主化水平較低。

面對全球經濟放緩、生產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中國正著力補短板、強弱項,繼續完成之前一度被延緩的製造業升級戰略規劃,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上實現基本的“國內迴圈”。

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是高階裝備製造業突出的特點。當前形勢下,高階裝備自主可控既是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更是構建全球競爭力的勢在必行之舉。

雖然中國高階裝備產業基礎仍然薄弱,對先進製造業發展形成了一定製約,但近年來,中國已孕育出一批在半導體裝置、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具有自主技術實力的本土新銳企業,隨著“雙迴圈”格局下本土下游對國產高階裝備的需求不斷上升,疊加國內多維產業政策支援、本土產業鏈的協同合作,這一批本土高階裝備企業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期,並助力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

03 “芯”征程,向高階裝備進擊

晶片,因為中美貿易摩擦,更進一步走進大眾視野。

當下,就國內現階段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而言,臥“芯”嘗膽比反制手段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好的產品是靠市場打磨出來的,沒人買,就等於被判了“死刑”。

從2018年的中興事件,到2019年的禁用華為,再到最近逼迫TikTok“賣身”和“清潔網路”行動……美國政府的舉措,讓國內看到,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半導體產業體系,是關鍵性的戰略部署,也是實現趕超的突破口。

“一代裝置,一代工藝,一代產品”是半導體行業內的經驗。

晶片的製作主要分3個流程,分別是設計晶片、製作晶片、封裝測試晶片,當中至關重要的是製作晶片的核心裝置——光刻機。長久以來,光刻機被譽為半導體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當中,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裝置製造商AMSL公司生產製造的光刻機屬於全球頂級。

但是,早前美國阻撓ASML向中芯國際出售價值1.5億美元的EUV(極紫外光刻機),想要扼住其晶片製造的咽喉。

與此同時,“國外市場鮮有主動找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中國晶片製造商要產品的,只有高通在被相關單位反壟斷調查後,才把部分訂單交給中芯國際。”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表示,這個時代,政治因素會壓倒商業因素。

因此,“雙迴圈”下,國內加碼投資和擴大內需,可以為中芯國際等一眾企業迎來轉機。

根據中芯國際公佈的2020年半年報顯示,來自國內的客戶上半年為中芯國際貢獻了84.85億元約65%的營收,同比大漲51.5%。

破局之棋:中國高階裝備製造業探路“雙迴圈”

2020年8月27日,中芯國際半年報主要客戶收入來源

有市場有需求,才能立於新的場景磨礪技術,尋求新的突破口。

近日,中芯國際官宣:已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且無需EUV,IP全面國產,是中國“芯”的新開始。

04 得裝備者得天下

在高階裝備製造領域,發力的不僅僅有半導體產業,還有像聯想、小米等大消費高科技企業也在“暗戳戳”行動著。

8年前,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就曾坦言:“如果中國能進一步擴大內需,對於聯想這樣的企業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可以很好地借力國內市場,積累資金,以更多的財力保障去擴充套件海外市場。”

如今,聯想已在全球擁有30多個製造基地,在中國,聯想在武漢、合肥和深圳擁有“鐵三角”智慧製造基地。

2019年受突如其來的疫情、中美貿易戰、供應短缺等多重影響,聯想 PC市場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寒冬,但其在中國區跑贏了大市。不僅迅速復工生產,還在PC生產基地合肥創造了一系列出貨新紀錄,上半年,總出貨量達到1390萬臺/臺,同比增長20%以上。

今年5月,依託聯想的先進數字化轉型經驗和全面佈局的技術優勢,其與先導智慧裝備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助力先導智慧最佳化IT基礎設施搭建流程,驅動國產裝備入局全球高階產業鏈的目標。

裝置是穩定器,市場與裝置雙向協同才能正向發展。

聯想上個財年前三個財季聯想在國內PC營業額市場份額達40.8%,創歷史新高;智慧服務業務全年營收超50億元,同比增長34%。

面對老牌企業開始將目光轉移國內市場,被冠上新一代“國貨之光”的小米,也有了新想法。過去,小米依靠代工廠雖說掌握了資源整合優勢,可以壓低配件價格,但是也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供應端波動。

因此,“網際網路+製造”是小米董事長雷軍為企業製造的下一個十年的發展策略。

“在繼續和代工廠合作的基礎上,深度參與制造業;自研了大量高階裝備,並已設計完成了全自動化的高階手機生產線;另外,小米產業基金已投資了超過70家半導體和智慧製造的公司。”

聯想和小米在“雙迴圈”下,開啟了二次“創業”:牢牢抓住“高階裝備”創新驅動發展的不竭動力,抱住國內市場的“大腿”,透過整合上下游,儘快打通支撐科技發展的全流程創新鏈條,同時,深耕市場,“引領”內需。

在中國,這裡有無限的可能、最優的保障和豐富的場景。

如果說大國重器類的裝備製造在大浪淘沙中亟待迴歸國內市場,那麼,“細微”領域的高階裝備企業,也正在摩拳擦掌。

05 易拉罐裝備也有大未來

“易拉罐(蓋)”,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看似簡單的產品,但其背後卻涉及十分複雜的“超薄金屬精密成型技術”。

在長達50年的時間裡,美國幾乎壟斷了易拉罐(蓋)生產裝置市場。

裝備代表著技術最核心的部分。2004年,蘇州斯萊克精密裝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萊克”)在成立伊始,便瞄準“高階裝備”,早早佈局核心技術。

2014年以來,公司憑藉在易拉罐(蓋)高速生產線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客戶優勢,研發並實現銷售易拉罐生產裝置,打破了國外企業在此領域長期壟斷的局面。其裝置技術性能和整體水平目前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公司上市之後,更是在業務領域全面開花,打通全價值全流程產業鏈,佈局易拉蓋高速生產裝置及系統改造、易拉罐高速生產裝置及系統改造、智慧檢測裝置、數碼印罐迷你線、易拉罐/蓋高速生產裝置零備件、光伏發電。並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正猛之時,向電池殼業務等其他業務延伸發展,補充內需,落實更多的可能性。

“而外部政策條件和國家產業扶持,則可以幫助斯萊克突破海外競品的圍剿,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和佔有度。”董事長安旭表示。

斯萊克國內的銷售額一直以來佔40%左右,近來,已經提高到60%。“在目前‘擴大內需’的勢頭下,我們企業能夠明顯感受到國內客戶對我們的依賴度和興趣更高了,同時,在服務上,我們也能為國內客戶提供更便捷的溝通和更廣泛的服務內容。”

只有被需要的時候,技術才會發揮最大的價值,只有市場,才能幫助企業打磨更好的產品,在千錘百煉中,留下珍珠。

“我們企業自己仍在技術和全產業鏈、價值鏈上奮起直追。”安旭認為,“雙迴圈”不但意味國產替代與產業升級,更意味著十四億人的中國市場的每一處關節、血管、神經不斷被打通,人流、物流、資訊流運轉速度不斷加快,才能夠從外部依賴頑疾中的改出,進而形成“內外”相輔相成的格局。

上一次全球化,是美國3億人消費驅動的;中國這次是14億人的內需,也必將帶動世界經濟的新增長。

這也是我們民營企業迎頭趕上的最好時代。

“行勝於言”的背後,是砥礪前行,是悶頭苦幹,是瘋狂生長。這也代表著中國更多民營企業的精神和“雙迴圈”的要義,悄無聲息,暗自湧動著幹一番大事業。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274 字。

轉載請註明: 破局之棋:中國高階裝備製造業探路“雙迴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