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德國企業的不要臉,將讓中國成為最大贏家
日前德國政府計劃再投入30億歐扶持本土電動汽車行業發展,不過德國《經濟週刊》在20日發表評論性文章指出,這將又是一次“絕望”補貼,文章指出這可能不會有效,這種政府補貼會使這些製造商受益,為了補貼而毫無羞恥心的使用新能源,或再一次成就中國。
電動汽車製造中電池是關鍵所在,而政府的補貼將使這些製造商受益,但德國當前遇到的尷尬在於,這方面德國企業大幅度落後,世界領先在中國。《經濟週刊》的這篇文章還擔心情況可能會如當初聯邦政府補貼太陽能一樣,最終中國才是贏家。
據報道,在日前的汽車峰會上,德國聯邦政府希望投入30億補貼用於刺激電動汽車的銷售,但這些補貼可能最終會流向汽車電池這一領域。德國在能源轉型方面持續投入達到5000億歐規模,不過如太陽能元件上,補貼被證明是無用功,在德國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主要來自中國。
文章呼籲政府停止這種補貼,不過並未給出更為具體的說法,這些資金無法幫助本土企業或市場刺激消費嗎?又是如何流入中國企業,或者說如何幫助中國成為“贏家”的,其實報道沒有提到。
但可能的一種情況在於,新能源被一些人認為是“可以炒作的概念”,企業“騙補貼”並不新鮮,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在一段時間以來,新能源汽車一直被人質疑,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是電池,充電、續航和傳統的汽油車有較大差別,而目前看劣勢也很明顯。
沒有廣泛的基礎投入,充電樁不普及很難讓人真正擁抱新能源汽車。其次是電池本身的問題,續航短,耐久問題、充電時間問題等等。有一點這批報道說得不錯,電池是電動汽車的重中之重,無法在電池上尋求突破就無法形成競爭力,未來電動汽車能走多遠,除了各國政策扶持外,電池技術也是一定要突破的,政府補貼要用在刀刃上,如果都被別有用心者“騙補貼”了,這錢基本上也就是白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