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 才是使用者,應聘者是產品

編輯導讀:現在找工作的人會在多個招聘軟體上廣撒網,BOSS直聘就是其中之一。“找工作,跟老闆談”曾經一度成為宣傳亮點,然而,很多人卻表示BOSS直聘上的老闆根本不理人。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Boss 才是使用者,應聘者是產品

Boss 才不會跟你談,Boss 是使用者,求職者是商品。

我為什麼要對一個商品談話?

一個更好的求職軟體不是為企業“篩選合適的人”,而是打破僵化的選人方式。

追求降低操作成本和提高使用者體驗,並不是直接提高求職體驗的工具,提高成本提高體驗才是。

—— Erlich Liu

一、工作不好找?

都說今年 (2022) 工作不好找,這一點我比較懷疑。或者說這類的描述永遠值得懷疑,這類指的是沒有具體的情境、沒有具體的條件、沒有具體的關係等等,這是一句相當空泛的話。

我經常很怕我會不經意間就信了這些觀點,然後倒過來解釋我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的現狀。面對這些觀點的時候,我通常總是那個唱反調的存在。這樣的態度對我找工作有相當大的幫助,我總想多找找多看看,最後找到個自己覺得還不錯的工作後來打破這個觀點,那時候感覺超爽。

開始找工作的三週後,我大概有點體會,今年的工作可能確實有點 “不好找”。往年我三週至少可以面試十幾家公司,然後狂妄地點評一番,最後還覺得有更好的選擇。今年在 Boss 直聘上得到的回覆都很少,面試也只有七八家,大部分都不太靠譜。

本著儘快要找到份工作的想法,買了 “找工作” 這條路上的工具 —— Boss 直聘 VIP 會員。然後順手做了一個分析,什麼簡歷匹配度、薪資要求、經驗要求等等都是意料之中,但到溝通進度這一項分析得到的結果,讓我大跌眼鏡。

Boss 才是使用者,應聘者是產品
二、是 Boss 直聘拉胯?

87% 的未回覆率?怪不得找不到工作,100 個人裡有 87 個人都不回覆你的資訊,意味著連你的簡歷都看不到,連拒絕都得不到。

排除掉那些非常厲害的人,我相信普通人的被回覆資料就是這樣的水平,Boss 直聘的資料也顯示,87% 的人是沒有得到回覆的。那 87% 的「Boss 未回覆率」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你投遞簡歷時不怎麼看 JD ,直接海量投遞,一天只需要 20 分鐘就可以投遞完當前 Boss 直聘限定的投遞數量 (大概是 100),那麼你一天約能收到 13 次回覆 (注意啊,只是回覆);如果你是個認認真真看 JD 篩公司,做背景和行業調查後再投簡歷,我們假設你可以一天篩選出 50 家公司 (這基本不可能),那麼你大約能收到 6.5 次回覆;我們再假設回覆的公司當中有 50% 拒絕你,剩下 50% 的公司會接受你的簡歷,大概會有 3 家公司真正看了你的簡歷;我們再假設有 50% 看了你簡歷後約你面試 (這個機率真的很高了),那麼你認認真真看一整天的 Boss 直聘,大概可以獲得到 1 次面試機會。

這是個非常糟糕的結果,這對找工作的人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人最重要的主觀能動性會直接受到影響,持續了一兩天後可能有 50% 的人會進一步降低期待甚至放棄尋找更好的公司了。

我不禁開始想,Boss 為什麼會出現 87% 的所謂的 “Boss” 不理人呢?Boss 直聘作為一個人力資源的資訊交易平臺,這在今天的網際網路產品裡意味著很多事:資訊流動快速,效率高,成本低… 怎麼會出現商家不理使用者的情況呢?這是我最初的想法。

三、Boss 才是使用者,我是商品

但後來我意識到我可能想錯了,Boss 直聘裡所謂的 Boss 不是商家,Boss 們才是 Boss 直聘這個產品的真正使用者,Boss 們為此支付了金錢來購買篩選求職者 (產品) 的權力,Boss 們存在用人需求,Boss 們是主要的挑選方,Boss 們才是使用者,而我是商品,自我定價後來投遞售賣個人技能。

這可能就是個人應聘市場上的 “特點”,87% 的未回覆率一下子變得可以理解了。作為一個商品而言,我自然不喜歡被這樣對待,那些嘴邊掛著 “人才” 二字的文案,現在都顯得格外有諷刺意味。

但這不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為什麼會形成這樣 87% 未回覆率,工作不好找,匹配不高這樣的核心問題,我希望有下一代產品能換個視角來解決這些問題。

四、這個市場的 “特點”

第一:因為上述所說,Boss 直聘上的 Boss 才是真正的使用者。這就像在淘寶上做銷售的商家和身為購買者的使用者一樣好理解,作為使用者在沒有特定情境下,也不怎麼會理會商家/客服們的推廣資訊,但反過來則不同。這甚至不是一個關係的問題,而是一個理念的問題,這樣的定位仍然 Work,似乎在說明著 “重視人才” 要麼只存在於少數,要麼是 “人才” 太少。相反的觀念也存在,瞄準獵頭市場或者當時被獵頭主動聯絡時,這種狀態就翻轉過來了。在大眾招聘市場上,這種觀念會先產生一層巨大的「招聘損耗」。

第二:Boss 上真正的使用者其實是企業,企業的代表人是老闆,由於 Boss 直聘那句 “找工作,跟老闆談” 早已失效,80% 以上的 Boss 直聘使用者都是 HR 們。這就出現了一層代理,因為老闆沒有時間/意願/能力等來處理招聘,需要將這件事委託給 HR 來完成。也就是說 Boss 直聘的招聘需求其實是「Boss」->「HR (代理)」->「求職者」這樣的模型。從真實的反饋路徑看,可能更多的是「求職者」->「HR (代理)」->「Boss」這樣的模型,需求和反饋這兩層模型經過 HR 的代理後,天然會出現一層很嚴重的「招聘損耗」。這也是當時 Boss 直聘主打那句口號的原因,並將產品的主要使用者定位在小型公司上,因為小型公司的 Boss 們更可能自己來做招聘,這層損耗會降低很多。

第三:Boss 直聘的在 HR 端的執行是雙向的,HR 們不但可以接收求職者投遞的簡歷,還可以去市場上撈簡歷。這也自然會產生一個期待匹配問題,求職者因為利益最大化的驅動,會更傾向於去投遞 “更好的企業”,而 HR 處於企業的需求和個人發展的需求,會更傾向於去撈 “更好的員工”。求職者和 HR 的期待匹配度天然就會很低,這也會產生很大一層的「招聘損耗」。

第四:才是到個人的 HR 和企業行為上,基本就是 HR 夠不夠專業,能不能理解業務並識別能力匹配的人;企業自身業務發展和對業務認知情況是否匹配,企業基本資源是否健全等問題。這是作為求職者最能直觀體會到的一層,但是在整個鏈條的影響力裡,其實是最小的一部分。因為這些都是 “內容”,Boss 直聘和招聘市場是媒介,媒介的影響會大於內容,這是麥克盧漢曾經告訴過我們的道理,你稍有帶入就會理解。

五、這到底是不是問題?

由 87% 的 Boss 未回覆率得出的這些思考,當然在說明 Boss 直聘本身在平臺運營和產品設計上是存在巨大問題的。

首先是 Boss 直聘的真正使用者是 Boss 們,但 Boss 直聘之所以今天能賺錢的原因其實是一家獨大,作為商品的求職者和作為使用者的 Boss 本身都沒有更好的選擇,這就是網際網路企業追求的市場佔有率後的那層網路效應。87% 的 Boss 未回覆率意味著 Boss 們不買賬,Boss 們認為至少超過 87% 的求職者其實都不必要關注/沒有競爭力/我們不需要,我們連回復的時間都不值得浪費在這樣的人群身上,這就是背後的那層意思。

這個問題只是在今天 Boss 直聘給出的資料下展示了出來,顯得相當無情刺耳。這是事實,但產品的目標一定是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我不知道對比當年線下招聘市場來說,Boss 到底提供了多少真正的價值,降低的成本到底是哪些成本?提高的效率是哪些效率?

如果有什麼可以歸結到產品頭上的話,那麼至少有產品設計者們在設計產品時對求職者 “價值” 的理解,我相信他們不會說我們判斷求職者價值,他們會說我們在乎的是企業和使用者之間的匹配度。那我們可以繼續來追問,匹配度到底是如何得到的?企業們如果根據匹配度這個資料來進行判斷,那麼至少有 87% 的人連簡歷都沒有被看到的情況下就知道不匹配了嗎?

這聽上去像是兩種論調,一種論調是:我們幫助企業篩選了與他們高度匹配的人才;另一種論調是,網際網路產品在加速企業的僵化,用人需求和標準的僵化。我分不清哪個是更合適的。

我去年嘗試給 Boss 提過一點小的功能層面上的建議,我當時的主要想法還是如何獲得到一些 HR 們為什麼拒絕我的反饋,這樣我可以來對簡歷進行改善。但當我知道我的改善甚至不能產生超過 13% 的影響時,我感到十分失望。

六、Boss 直聘上的那層奶油

我前段時間曾對 Boss 直聘做過一個評價,我說 Boss 直聘已經快成為一個壟斷者了,他的競爭對手不在其他的人才招聘市場裡。今天的資料更能證明,至少 87% 的求職者,HR 們連理會都懶得理會,HR 們至少會再拒絕掉 50% 以上的面試者,最後只有最多不超過 7% 的人會得到青睞,我相信這 7% 的人也是獵聘和 Moka 這兩類產品希望重點拉攏的人,他們是真的使用者。獵聘和 Moka 在做的事情就是撇去 Boss 直聘上的那層奶油,他們才是 Boss 直聘的真正競爭對手。

我今天才意識到,這樣的評論也有很大的問題。回到現實,事實上只有 6% 左右的人是沒工作的,而不是 87% 的人沒有工作。這足以證明,大部分的企業的大部分業務部門是不需要一定要找那 7% 的人。

我們當然可以說,人是有特質的,不是所有人都一樣,所以大部分企業在面試後看出來了他們要的特質,這些人最後就工作了。可還是那個問題,87% 的人甚至都沒被看到,我們就此可以直接都否定他們的特質嗎?

七、會有更好的產品嗎?

通常一個市場上存在一些大的玩家後,人們會優先認為這個市場是被佔據了,大玩家本身就是有一種威懾力。經過一些年後,人們會發現市場上的大玩家可能產生了變化,於是才意識到,原來有大玩家並不代表機會的消失。

有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永遠是確定的機會。

Boss 直聘或許可以做的是花更多的力氣嘗試去治理這個社群的病變,挽回他使用者們 87% 的不信任。更深一層的,是如何能更好的改善求職過程。我相信,這 87% 的未回覆率更底層的原因是求職者付出的成本過於低導致的,求職者只需要一鍵投遞,剩下的工作全部留給了 HR,HR 憑什麼相信求職者在 Boss 上的那兩句簡介?因為求職者的成本低,就顯得非常不值錢和不認真,HR 也可以本能地不相信這樣低成本的投遞。

降低操作成本、提高使用者體驗被看做是網際網路產品的法寶級理念,可我們必須得看在什麼環境下去做的這些事。

我們希望使用者在購物軟體裡多花錢時,我們要讓流程簡單;我們要讓使用者在影片軟體裡停留時間更長時,我們要使用者體驗好… 這些改善的點其實本身都是針對的使用者消費行為,我們希望的是使用者多消費一些他有的東西在產品上。

但招聘軟體可能不一樣,這樣的降低成本最後獲得到的是低質量的資訊和高篩選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降低成本,就只能去提高僵化的標準,最後使得產品社群很難治理好,使用者的體驗也不會變好。

希望 Boss 直聘能做的更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好產品做出來。

本文由 @ErlichLiu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505 字。

轉載請註明: Boss 才是使用者,應聘者是產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