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中國女科學家, 獲德國獎金1270萬, 放棄優越待遇, 堅持回國效力

32歲中國女科學家, 獲德國獎金1270萬, 放棄優越待遇, 堅持回國效力


詹天佑有言:\"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從華羅庚到錢學森,不乏海外科學家放棄了國外優渥的科研條件,放棄一切舒適的生活,毅然回到積貧積弱的祖國盡畢生所學。

現在國外留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他們中很多都做出了優異的成績,有些選擇在國外安定下來。對於他們為自身發展的考慮,我們無可非議。但對於那些頗有古風的愛國科學家,他們在國外重金聘請下仍不為所動,我們更應該給予讚歎與尊敬,而莊曉瑩就是這樣一個高尚的人。

莊曉瑩的人生履歷堪稱完美,是眾人眼中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莊曉瑩從小就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自己學習的每一門功課都分外刻苦,要求達到全面發展。在莊曉瑩的老師們看來,莊曉瑩懂事、認真、勤奮,又頗有天賦,日後必能在學業上達到非凡的成就。

32歲中國女科學家, 獲德國獎金1270萬, 放棄優越待遇, 堅持回國效力


莊曉瑩並未辜負老師們的期待,她考入了同濟大學攻讀土木工程。眾所周知,土木專業對女生並不友好,學習難度相當大。但對於莊曉瑩來說,這些困難根本談不上困難,她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學習熱情,力求做到最佳水平。

對大學生活最完美的闡述,莫過於她連續三年獲得獎學金,並在畢業時獲得優秀本科論文獎。可想而知,在人才濟濟的同濟大學,在男生展現突出優勢的土木專業,莊曉瑩以女子之身,超越眾多的競爭者,到達了了如此出眾的水平,期間有著多少辛苦的付出。

鑑於該校優異的表現,同濟大學給予莊曉瑩免試入學的機會,莊曉瑩得以在校繼續攻讀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的碩士學位。僅用兩年,莊曉瑩成功地結束了自己的碩士生涯,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32歲中國女科學家, 獲德國獎金1270萬, 放棄優越待遇, 堅持回國效力


此後,莊曉瑩奔赴英國杜倫大學修讀博士學位,選擇岩土工程作為博士專業。在獲得博士學位後,莊曉瑩帶著所獲的榮譽回到母校同濟大學,成為一名地下建築和工程系講師。

莊曉瑩在國外求學過程中,其中經歷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從作為一名普通本科生開始,無數的獎學金就開始向她襲來,她在校發表的多篇論文都獲得了各類獎項。而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莊曉瑩在5年前斬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索非亞-科瓦雷夫斯亞獎,並且獲得了165萬歐元的獎金,摺合人民幣高達1270萬元。

索非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的獎金金額在國際上都首屈一指,而莊曉瑩是第七位獲得此項大獎的中國人,獲獎那年年僅32歲,是當之無愧的青年英才。她的獲獎實在是對其強大科研能力的最佳認可,我國優秀學子在海外仍保持一貫的優秀品格。對於德國來說,莊曉瑩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如果能夠留在德國發展,將能夠有力推動德國建設。

32歲中國女科學家, 獲德國獎金1270萬, 放棄優越待遇, 堅持回國效力


為了留住莊曉瑩這樣不可多得的外國人才,除了大獎頭銜與鉅額獎學金以外,德國還按照對待索非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獲獎者的慣例,承諾為科學家修建專業實驗室,打造良好科研條件和不受打擾的科研氛圍。

此外,德國政府還會給予獲獎科學家在生活上的補貼,每月資助就是一筆不小的資金,足見德國對優秀人才的重視。這些條件對於一個致力於科研的優秀科學家來說十分誘人,也正是這些政策讓三分之二的獲獎科學家選擇了留在德國發展。

德國創立此等獎項就是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來到德國,但如果獲獎者堅持回到祖國發展,德國也會給予最大的支援,這是對人才不分國度的認可。

32歲中國女科學家, 獲德國獎金1270萬, 放棄優越待遇, 堅持回國效力


但莊曉瑩並非貪戀物質條件之人。她雖身在德國,卻飽含一片赤誠的故國之心。在拿到鉅額獎金後,莊曉瑩起身回國,毅然決然。她相信祖國是最需要她的地方,她要將畢生所學毫不保留地奉獻這篇養育了她的土地。

回到同濟大學,莊曉瑩已經成為計算力學和岩石力學領域數一數二的專家,目前擔任同濟大學此方向的副教授和碩士生導師,不愧是年少有為的科學家。莊曉瑩的科研實力處於世界科學家的頂尖水平,她本可以收到世界各地的邀請函,國際研究所爭相向其丟擲橄欖枝。但莊曉瑩並不在乎,她在意的永遠是心心戀戀的祖國。

雖然國內研究水平可能比不上外國,在條件上也保持一定差距,但國家已為優秀人才提供了最優的生活水平與科研環境。如今中國早已不是幾十年前毫無科研可言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重視人才的迴歸。除了科學家自己的一腔熱血外,科研氛圍也是吸引海外學子歸國的一大條件。

32歲中國女科學家, 獲德國獎金1270萬, 放棄優越待遇, 堅持回國效力


很多像莊曉瑩這樣的外國科學家在國際享譽盛名,在國內卻並未得到過多的關注,或許大眾只是在科學家獲獎和歸國的瞬間短暫地記起他們。相比起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大眾似乎更願意關心各種娛樂明星,不知是否應該為科學家們感到悲哀。

科學家要創造一項成就,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與研究,需要不斷地用崇高的目標來激勵自己。莊曉瑩在外求學多年,督促她前進的永遠是那一腔報國熱忱。或許對於像她這樣的偉大的人,旁人的讚賞已經失去意義,她只願意不斷地為國家奉獻自己。

從這一層面來說,缺少大眾關注對他們來說並非不是好事,這反而給他們提供了淨的研究空間。如果每天都不斷地有媒體前來採訪,他們的科研工作也很難不被影響。像莊曉瑩這樣的科學家值得我們尊敬,更值得我們記住。正是有了他們這些中國的脊樑,中國才得以在國際科研上展露雄風,獲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國家與人民應該永遠記得他們的功勞。

文/朱竟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29 字。

轉載請註明: 32歲中國女科學家, 獲德國獎金1270萬, 放棄優越待遇, 堅持回國效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