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風雲”暴露了什麼?
近日,歐盟與英國之間爆發的疫苗爭端終於在歐盟官員的“認錯”中收場。但是,輿論認為,這場“疫苗風雲”所折射的“疫苗民族主義”令人警惕。
新冠疫苗在不到一年時間內以創紀錄的速度實現從無到有並啟動接種,給全球戰勝疫情帶來信心和曙光。不過,疫苗接種過程中出現的種種波折也預示著未來的抗疫之路不乏挑戰。
風波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30日,歐盟官員承認,此前動用“脫歐”協議中的緊急條款向英國北愛爾蘭地區限制出口疫苗是一個“錯誤”。倫敦方面稱,預計新冠疫苗的供應不會被中斷。英國外交大臣戈夫當天表示,歐盟承諾將與英國合作以解決當前問題。
這段“認錯”與“諒解”的鬧劇緣於已經發酵了一週多時間的英歐疫苗風波。
本月22日,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通知歐盟,比利時一處工廠因細胞培養出現問題影響疫苗生產,今年一季度向歐盟地區交付的疫苗將從原定的8000萬劑減少至3100萬劑。
阿斯利康的四分之一疫苗突然被砍,再加上之前美國製藥公司輝瑞也以比利時一處工廠調整產能為由無法按約如數交付疫苗,等米下鍋的歐盟急火攻心。而阿斯利康的“絕情”表態更是給歐盟沉重一擊。該公司表示,在履行與倫敦的合同前,無法將在英國工廠生產的疫苗向歐盟供貨。於是,憤怒的歐盟不惜在29日晚宣佈動用“脫歐”協議中的緊急條款,對疫苗出口英國北愛爾蘭地區實行管控,以防止出現供應短缺。此舉被認為,除非倫敦向歐盟分享阿斯利康疫苗,否則也將阻止輝瑞疫苗在歐盟的生產商向英國供貨。畢竟歐盟觸碰了英國“脫歐”之後的一道紅線——防止歐盟與北愛爾蘭地區出現“硬邊界”。連世衛組織也批評歐盟管控疫苗出口。巨大壓力下,數小時後,歐盟收回成命。外界擔心的一場“疫苗戰爭”被扼殺在搖籃裡。
歐盟的做法看似“悍然”,其實也有不得已之處。自英美歐上月先後啟動疫苗接種以來,歐盟國家的接種進度遠遠落後於英美兩國,如今再面臨疫苗遲付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歐盟懷疑,原本打算銷往歐洲的劑量可能已從阿斯利康在歐洲大陸的工廠轉移到英國。為核實阿斯利康所謂工廠有生產問題的說法,比利時衛生官員甚至突擊檢查了當地的工廠。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徐建青認為,疫苗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很正常,之所以挑起國際間的爭端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全球目前對疫情控制的焦慮情緒,二是對自己國家民族生存優先權的維護。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查道炯指出,英歐之間出現疫苗風波,要看疫苗企業與歐盟、英國之間所簽訂的預售合同的具體條款。在需求不減、產能有限的情形下,只要符合合同,企業的主動性要高一些。隨著供需態勢的變化,風波會平靜下去。對歐盟、英國政府而言,審批更多來源的疫苗進入緊急使用產品單子是一個選項,但目前還看不到這種選項的物質和政策空間。
爭奪
“歐盟和英國的疫苗之爭揭示了有關‘疫苗民族主義’的醜陋真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如是評論。英歐不僅“離婚”了,團結更是蕩然無存,完全讓位於對疫苗控制權的爭奪。更難以置信的是,世衛組織所擔心的“疫苗民族主義”竟然發生在通常被認為是平等程度最高的歐洲地區。
其實,美國媒體也別忙著批評歐洲,美國自己在“巧取豪奪”上也不遑多讓,去年甚至想出高價把德國一家研究所的疫苗研發成果據為己有,結果被柏林一口拒絕。
稀缺的疫苗固然挑動西方國家“內鬥”,但是在囤積疫苗方面,西方卻表現出驚人的一致。
一些富裕國家在疫苗尚未被證明有效之前,就爭相訂購大量疫苗。英國提前訂購超過3.6億劑疫苗,並計劃向強生和法國生物技術公司Valneva再買1.5億多劑,這將足以覆蓋英國總人口的近四倍;歐盟也已訂購近16億劑疫苗,可滿足其三倍的人口;美國訂購總量預計將達到6億劑,有望今夏為全部3億人口接種;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加拿大購買量更居全球之冠,足夠為該國每人接種5次。
一邊是富國搶購疫苗,一邊是窮國弱國得不到疫苗。
由樂施會等多個國際組織聯合成立的“人民疫苗聯盟”去年12月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分析8款新冠疫苗訂購情況後發現,有53%的疫苗是被人口僅佔世界14%的富裕國家購買。近70箇中低收入國家只能透過世衛組織主導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獲取疫苗,這些國家90%的人口在今年年內無望接種。
查道炯表示,疫苗背後涉及商業利益、行業慣例、道德、規則規範,各種因素錯綜複雜,最終還是落在國家實力上,即一個國家在疫苗的研發、生產、認證、檢測、包括財政等方面的能力。目前,世界範圍內出現了對獲批緊急使用的疫苗的競爭。一些有研製能力的國家,在其疫苗對外使用上,依照“本國優先”行事,或是看重無力自研國家的支付能力,或是基於外交關係;別的國家出口疫苗卻被說成是“疫苗外交”。這些都是“疫苗民族主義”的體現。但疫情當下,救死扶傷總是要有人去做。如何讓疫苗發揮科研和公衛政策設計的抗疫作用,考驗各方智慧。
徐建青指出,“疫苗民族主義”打破了疫苗分配和接種的公平原則,由於發達國家的支付能力遠超發展中國家,以致後者幾乎無資格來競爭疫苗。這一現狀不僅影響貧窮國家獲得疫苗,也妨礙了國際社會有效防控疫情。
挑戰
在疫苗界,新冠疫苗堪稱奇蹟。從去年初疫情暴發後開始研製到年末投入使用,用時不到一年。要知道,麻疹病毒自1954年被成功分離到疫苗獲批耗時9年;脊髓灰質炎疫苗從進入早期試驗到1955年在美國最先獲批經歷20年的漫長等待;2003年SARS疫情發生後,從公佈病毒基因組到研發出可用於人體試驗的疫苗就費時約20個月。
新冠疫苗能在短短一年內就實施接種,一度給全球戰疫注入強大動力。但是,多國啟動疫苗接種計劃以來也是風波不斷,從挪威20多名老人在接種後死亡到英歐的疫苗爭奪戰,意味著有了疫苗並非萬事大吉。分析人士表示,未來之路依然遍佈荊棘。
“從疫苗生產到分發到運輸再到接種,每一個環節都存在挑戰,結果會導致供需失衡。”徐建青說。
生產環節,會因出現生產問題導致無法按時如數交貨。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此前報道,儘管大規模接種已開始,但疫苗量產面臨原料供應短缺、生產能力不足的瓶頸。疫苗短缺將持續一段時間,多國疫苗接種計劃將被打亂。
分發環節,如何有效公平分配將是挑戰。
世衛組織近日公佈的資料顯示,全球已有50個國家接種總計約4000萬劑新冠疫苗,其中大部分為高收入國家。該機構表示,隨著其他地區國家爭相搶購,疫苗價格被推高,非洲面臨被甩在後面的危險。“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面臨購買疫苗的資金難題。”徐建青說。
不僅全球層面存在分配落差,富國內部也難免分配不公。據美聯社披露,美國雖然確定了優先接種人群,但是各地醫院的董事會成員、主要捐贈者被曝已提前接種。此外,疫苗接種還存在種族鴻溝,黑人接種疫苗明顯落後於白人。
徐建青建議,疫苗有效公平分發應該遵循四個“優先”原則,即高致病人群(比如老人)、高風險人群(比如醫護人員)、高流動人群(最易傳播病毒)、高流行區人群優先接種,然後有序向普通人群推廣。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世衛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協調作用。
運輸環節,超低溫儲存環境對運輸輝瑞疫苗(需要零下70攝氏度)、莫德納疫苗(需要零下20攝氏度)構成挑戰;漫長複雜的運輸流程也是考驗。以莫德納向歐盟地區供應疫苗為例,其在瑞士生產,到西班牙封裝,然後再由比利時一處物流中心運往歐盟各國。
接種環節,傳統接種能力不足以滿足整體需求。傳統疫苗接種主要針對出生人群,相對易於管理。但新冠疫苗需要全面鋪開接種,傳統疫苗接種能力不足以承載。
“供需失衡短期內很難解決,預計會持續半年到一年之久。”徐建青說。
查道炯還認為,在討論疫苗供應、分發之前,首先必須保證疫苗的安全有效。而安全和有效並不完全與科技發達相關,而是必須要對症。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的有效性是一個挑戰。國際組織的首要任務應該是保障疫苗的普遍適用性,幫助那些沒有疫苗研發生產能力、沒有檢驗檢測疫苗安全性、有效效能力的國家進行疫苗檢驗,以確定是否適合該國,從而實現對症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疫苗的適應性挑戰。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