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行期間,全球人民如何與疫情共存?免疫是最核心的訴求,但如何透過國際合作、共享成果來推進更好的新冠免疫治療,是過去兩年多來世界矚目的問題。
4月20日至22日,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本次論壇也聚焦了縮小“免疫鴻溝”議題。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懸殊。
在縮小“免疫鴻溝”方面,多位與會專家指出當前的新冠疫苗全球接種面臨著免疫平等性難題,目前全球範圍內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接種第一針新冠疫苗,另外還有84%的非洲人口沒有接種任何疫苗,而現有的疫苗產能足夠對全球人員進行接種。這一“不平等”現狀急需改變,是縮小“免疫鴻溝”的重中之重。
世衛組織全球衛生籌資大使、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認為,首先,必須推進疫苗注射專案在每一個大洲的開展進度,其次,為中低收入國家提供裝置、設施和材料,此外,已經實現了廣泛疫苗接種的發達國家也要更廣泛得分擔其它國家的責任和壓力,加速解除全人類的健康危機。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秘書長喬帕甘表示,他們正在為此努力,找到全球範圍內有效的合作機制來推進疫苗的接種。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全球政策與倡導總裁加吉·戈什表示,新冠疫情以來,其與世衛及世界各國一起合作,已經向140多個國家共計分配了18.5億劑疫苗,而中國是彌合免疫鴻溝的重要力量。
國際互助方面,中國的醫學資源已經向緬甸、柬埔寨等周邊邊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疫苗,以幫助改善代際差距。資料顯示,中國為全球120個國家提供了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
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鄧波清介紹稱,中國至少在四個方面引領了國際抗疫合作:第一,中國為全球抗疫指明瞭正確的方向;第二,中國為戰勝病毒提供有力的武器;第三,中國為發展中國家雪中送炭;第四,中國為全球經濟恢復帶來曙光。
但正如喬帕甘所言,一個國家是無法戰勝疫情的,所以必須要建立更密切的合作,以此確保疫苗是安全有效、均等和可及。
當然,各方努力並非沒有成效。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交付夥伴關係事務全球首席協調員泰德·柴班指出,接種率不到10%的國家正在減少,從1月的34個到現在已經減至19個,不過這還遠遠不夠。
博鰲亞洲論壇諮委、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幹事、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主席陳馮富珍指出,需要鼓勵發展中國家開發疫苗產能,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也是希望能夠構建自己有效衛生醫療系統。她建議雙方不應該進行單向對話,互相指責,而是需要共同攜手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陳馮富珍還表示,不僅僅是疫苗,藥物的公平可及也非常重要,無論是在後疫情時代還是在疫情時代,各國的醫療系統和各方面都做好了準備,但還存在內在的智慧財產權、科技、籌資等問題。誰來為這些問題買單,讓疫苗變得可及和可負擔,是非常重要和重大的問題。希望欠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當中獲得更多的公平性,無論是反對飢餓還是反對貧窮。
就縮小“免疫鴻溝”議題,多位專家參與了發言與討論,鈦媒體App梳理集結了以下觀點,力圖展示不同視角下的大流行觀察和相關解決方案的可行方向。
世衛組織全球衛生籌資大使、英國前首相 戈登·布朗
全球南部國家和北部國家之間的差異仍然很大,在非洲國家,平均每3000個人才有1位醫生,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有全球共同協作的總體疫苗接種計劃。我們發現有超過16億人急需第一針的注射,同時,也只有1千萬醫療工作者為他們提供相關服務,所以供需比例極其懸殊。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這樣的問題,那我們的結果會更加悲慘。與此同時,我們也會面臨能源問題、糧食價格問題、經濟下行問題和全球的通脹問題等等。
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緊迫感,因為疫情已經非常非常嚴峻,如果現在對疫苗進行投資,實際上對全球而言是最為有益和最有回報的投資,也是最有長期眼光的投資。
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交付夥伴關係事務全球首席協調員 泰德·柴班
全球免疫鴻溝的存在是準確無疑的,需要我們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找到全球範圍內有效的合作機制來推進疫苗的接種。同時,也需要打好基礎,讓更多國家有面對疫情的能力。目前有一些欠發達國家,比如剛果、阿富汗只有10%不到的人口接種了疫苗。我們需要推進接種疫苗的平等性,以此滿足人們最緊要的需求,直到目前為止,疫苗接種是很大的問題,導致了數百億人的死亡。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全球政策與倡導總裁 加吉·戈什
疫苗研發平均的時間是48年,新冠疫苗之前最快也是4年時間,但是新冠疫苗用了不到1年時間,再到全球40%的疫苗接種,僅僅用了11個月。但是,我們也意識到,即便注射這麼快速,貧窮的國家仍然是排除在外,我們需要用系統性的方法來彌補疫苗上的差距。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全球抗疫策略需要從應急危機管理模式轉換到可持續的管控策略,這也有助於構建更具韌性的疫苗系統。
博鰲亞洲論壇諮委、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幹事、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主席陳馮富珍
疫情對中國香港、上海、韓國、日本和美國都有肆虐,我們再向前要更加地謹慎,目前還沒有看到盡頭,需要非常的警覺,不能自滿,要一直保持警覺。
關於免疫鴻溝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道德的問題,需要去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富有的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這樣就能減少疫苗的致死性。老年人是最為脆弱,在香港的研究發現,死亡人群多為老年人群體,特別是沒有接種疫苗的,他們的死亡率高於平均水平10倍。對於高齡人群,如果他們還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死亡率是更高的。我需要指出的一點,就是必須保護脆弱人群,特別是這些老年人,以及免疫缺陷的人群,所以為他們推行疫苗的注射。
這是第一次全球大流行,但不會是最後一次,我希望更弱小的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當中獲得更多的公平性,關於反對飢餓、反對貧窮,抗擊這一切都能取得進步,中國正在做自己能做的所有事情,不僅僅是保護自己的國民,同時,也盡最大可能作出貢獻。
我們抗擊的是非常非常狡猾的病毒,需要保持警覺,但實際上中國所贏得的視窗期被一些國家浪費了。我就說到這裡,我想說的不是指責,而是表揚各國的科研團隊,他們做了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 鄧波清
現在疫苗接種免疫鴻溝不能直接等同於疫苗的鴻溝,這涉及到至少4個方面的內容:1.疫苗的產能;2.疫苗的可及性;3.疫苗的接種;4.受接種者。
第一,落實疫苗援助。新冠是照妖鏡,也是一塊試金石,人性的善惡盡顯其中,中國從疫苗一問世,在臨床符合條件上市時,就同步開展了疫苗的國際援助,而不是先把疫苗囤積起來,等到疫苗數量高於自己人口數量幾倍之後才進行疫苗援助。
第二,疫苗可及性。疫苗生產之後能不能運到需要接種的地方?客觀來說現在是有瓶頸的,而且疫苗不同種類冷藏的條件、運輸的方式都有一些特點和要求,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偏遠地區更是如此,迫切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
第三,接種能力。現在很多國家因為各種原因,接種條件和接種技術還是有限的。針對周邊一些國家,我們有一個措施,就是發揮沿邊省市的作用,派遣我們的醫務工作者和醫療專家指導鄰國建實驗室,開展新冠檢測,一傳十、十傳百,把以前偏遠地區的疫苗變成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區域。
第四,接種意願的問題。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接種疫苗,現在有一些國家因為各種原因,包括宣傳不到位、介紹科學知識不到位,很多人把疫苗妖魔化,不願意接種,這也是導致疫苗窪地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還得全社會合情合理,共同來介紹科學的知識,讓大家真心接種。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 作者丨楊亞茹 編輯丨孫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