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健康的網路空間,不容惡意營銷號的橫行。
圖片來自新京報報道。
文 |國華
批次搬運內容 機器人配音;批次製作“偽原創”,“自動化”指令碼橫行;“粉絲數量超過1000個就可以在市場上出售,比如短影片平臺千粉號120元一個,萬粉號300元一個”……
4月24日,國家網信辦啟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網路惡意營銷賬號,而新京報日前對營銷號 “千層套路”的揭秘,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報道呈現出的搬運抄襲他人影片、進行影片處理偽“原創認證”後吸粉賣號或開直播牟利的營銷號產業鏈,讓人驚愕。
現實中,惡意營銷賬號譁眾取寵、撩撥公眾情緒,甚至公然造謠、撕裂社會,已不是“新聞”,很多營銷號堪稱網路公害。此次疫情期間,該問題就再次引發輿論聚焦:從“華商太難了”,到“多國渴望迴歸中國”……部分網路營銷號為了漲粉和流量,幾乎已到了不擇手段、毫無底線的地步。
惡意營銷賬號氾濫,從相關網路平臺到主管部門,對類似營銷賬號應當以法治手段對其加以治理。
圖片來自新京報報道。
與此同時,也應看到,營銷號產業鏈的繁榮,很大原因是這些營銷號肆意搬運抄襲他人原創內容,從而實現吸粉和獲取流量的目的。換言之,如果只是單純打擊,不有力遏制搬運抄襲等違法行為,從源頭斷掉營銷號利益鏈的“養料”,這些營銷號隨時可能會捲土重來。
新京報此次起底揭露出的影片營銷號產業,就非常典型。一個營銷賬號上傳的影片總量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背後是大量的抄襲搬運,“很多影片都被搬運爛了”。
有的營銷號為了規避風險,瞄準那些“粉絲量不多的原創作者的影片”。原創作者“辛苦種草”,卻被營銷號“輕鬆收割”。有些營銷號運營者藉此獲得暴利,但原創影片作者卻無可奈何。
這種對於原創影片的瘋狂抄襲搬運,暴露出平臺在原創保護上存在諸多漏洞。一些營銷號透過映象反轉、畫中畫、調整聲音或時間速率等辦法,輕鬆拿到“原創”認證。一些抄襲營銷號被舉報後,往往只是刪去相關影片,而沒有封號處理。此外,影片版權的跨平臺維權往往存在舉證難、維權週期長等問題。
這種跨平臺維權的困境,不單是網路影片的問題,圖文原創的維權,同樣如此。各平臺之間以鄰為壑的管理,使得大量營銷號如魚得水,輕鬆規避制裁和打擊。
顯而易見,正是版權保護的“短板”,才給那些營銷號打開了不勞而獲的方便之門。因此要終結惡意營銷號的“生意經”,必須追溯源頭,完善原創保護。
就目前看,相關網路平臺亟須改進原創稽核認證機制,向“偽原創”說不。同時,大幅度抬高網路抄襲的成本,而不是讓抄襲作品可以屢屢一刪了之。此外,網路平臺之間的原創保護和維權機制,也亟須打通,從而改變自家“各掃門前雪”的局面,形成行業治理的合力。
一個健康的網路空間,不容惡意營銷號的橫行。一次容忍等於十次鼓勵,治理惡意營銷號,網路平臺的責任首當其衝。向一切搬運抄襲說不,不僅是保障原創者、版權人利益,其實也是保護平臺自身的利益。這樣才能“良幣驅逐劣幣”,讓網路平臺形成更好的內容生態,獲得長久的競爭力。
□國華(媒體人)
編輯:陳靜 校對:翟永軍
“逼兒子頭懸樑讀書”:這不是教育是違法|新京報快評
“讓家長掂量自身實力”:民辦學校豈能如此世俗功利|新京報快評
讓五歲女童脫衣:低齡遊戲豈容藏汙納垢|新京報快評
蔣凡被除名合夥人,高管私德並非私事|新京報專欄
李國慶“奪走”公章的行為算“搶”嗎|新京報快評
交警帶導盲犬乘車被趕:有些冷漠寄附於認知誤區|新京報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