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企如何佈局未來工業“作業系統”?

    小馬智行無人駕駛汽車在南沙道路上路測。

    位於黃埔區的高新興科技集團將重點打造智慧製造基地。

    海格通訊“陸吾”輕型通用無人平臺。

    來自廣州樹根互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給了雲南唯森復工的底氣。以往裝置檢查靠手觸控機器溫度,借螺絲刀感受振幅,再憑經驗判斷機器執行狀態;現在,機器邊上有了不知疲倦的智慧感知,點開運維小程式,選煤廠裡各裝置的運轉狀態、引數一目瞭然。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被稱為工業領域的“作業系統”,既包括生產裝置等硬體領域,也包括各種管理軟體、資料和服務領域。一直以來,儘管我國在硬體製造上取得長足進步,但在核心技術、產業基礎與應用生態等還存在諸多短板弱項。資料顯示,每年採購國外軟體產品和服務總值達1.3萬億元人民幣。

    在我省加快從“廣東製造”到“廣東智造”的背景下,一批硬體製造企業紛紛轉向生態服務商,一批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湧現,幫助製造企業補齊軟體生態短板。消費網際網路領域常出現“贏家通吃”的情況,廣東工業領域的“作業系統”又將呈現怎樣的生態?

    問題1:何為工業“作業系統”?打通圖紙到實物數十套系統

    “戰疫復工中,透過打通和透明化整個資訊流,企業清楚自己訂單緊急情況、原材料、工人、模具等情況,工廠可以智慧排產,上游供應商也可以根據美的提供的資訊安排復工復產。”美雲智數總經理金江說。

    美雲智數脫胎於美的集團,依託集團內部數字化轉型積累的經驗,形成一套產品進而對外輸出服務。這與之前形成了鮮明反差——即便是美的自身,也難以做到“透明化”。

    最多的時候,美的集團內部存在大量“煙囪式”系統,研發系統就有10多套,研產銷幾個核心領域對應的IT系統加起來超過100套。

    對此,美的進一步打通全價值鏈的運作體系,將所有環節線上化,產生資料形成透明化,再推進智慧化和自動化。此前工廠做排產計劃的人需要15個,但基於訂單、供應商的資料可實現自動排程,只需要4個人來負責。

    其他製造企業也同樣面臨類似的問題:稍微大一些的製造業企業幾乎都有幾十套複雜的系統,而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資料採集、資料庫、使用者介面,有著不同的使用者名稱和登入密碼。

    而透過打通訊息孤島,將生產、產線、質量、財務等系統的資料連線起來並加以整合,大企業透過整合方式,提高資料利用率,形成了完整的生產系統和管理流程應用,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小企業則藉助大企業的工業網際網路經驗,以更低價格、更靈活方式補齊數字化能力短板。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工業體系的‘作業系統’,向下對接海量工業裝備、儀器、產品,向上支撐工業智慧化應用的快速開發與部署,發揮著類似於微軟Windows、谷歌安卓系統和蘋果iOS系統的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創會會長鄔賀銓表示。

    問題2:平臺企業為何落子廣東?粵完整工業門類提供發展土壤

    幫助企業將“沉默的資料”轉化為生產資源,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已滲透應用到製造業多個領域。

    據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統計,全國各型別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量達數百家,有一定區域影響力或行業影響力的平臺有50多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已經進入萬馬奔騰的時代。”廣州樹根互聯CEO賀東東說。

    在廣東,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已經進入“加速期”。在工信部發布的10家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華為、富士康、樹根互聯入選“國家隊”,數量居全國第一。僅在廣州,就有20多家國內知名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落戶。

    資料顯示,廣東已發展超300家“省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企業,累計支援和帶動超過6000家工業企業“上雲上平臺”。2020年將深入推進“5G 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到2020年底推動累計1.5萬家工業企業應用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加快數字化轉型。

    “打個比方,資源池企業包括平臺企業、解決方案與產品提供商,前者提供作業系統、基礎系統,後者提供類似office等應用服務,中小企業就相當於終端使用者,三者構成了工業領域的生態系統。”中設智控總經理曹溪對此解釋。

    廣東何以能吸引如此眾多平臺企業紮根或落戶?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副院長王洪嶺對此分析,一方面,廣東工業門類最齊全,需求是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土壤,另一方面,政府推動時間較早,在政策、資金、生態等各方面支援領先於全國。

    問題3:會否出現“一家獨大”?工業門類多 贏家難通吃

    不到兩年時間全國已湧現上百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而在廣東,平臺數量領先全國,相比消費網際網路贏家通吃、一家獨大的局面,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作業系統”供給過熱了嗎?

    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副院長王洪嶺分析,製造業行業壁壘較深,很難像消費網際網路那樣跑馬圈地。目前,來自裝備製造、工業自動化、工業軟體、通訊與資訊科技等不同領域的企業不約而同地推出了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其中,以工業富聯、美的、格力、TCL為代表的有製造基因的企業,熟悉工業流程和場景,以華為、阿里、用友為代表有IT基因的企業,在數字化方面有優勢。

    “從單個軟體到整體數字化轉型,從車間到社會化的協同,從企業級的管理到社會大協同,沒有一個單獨的平臺可以滿足這些需求。”樹根互聯CEO賀東東預測,工業網際網路最終是各個行業生態共贏的局面。

    平臺企業也在尋找自身差異定位。騰訊雲智慧製造總經理梁定安對此表示,騰訊以“數字化助手”的角色進入產業網際網路,對其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形成配合。目前,騰訊陸續與富士康、三一重工深度合作,幫助企業推出垂直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至少在現在,曹溪並不用為競爭而擔心,“這個市場才剛開始,再多幾個平臺也能容納得下,平臺間還較少有競爭,容得下更多企業來發揮特長”。

    ■記者手記

    既要避免各自為戰  亦需注重資料安全

    “工業大資料”作為未來的“企業血液”,除了平臺企業,地方政府也在垂直行業和集聚區系統性地推廣本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實踐,但疑惑也隨之而來,越來越多的平臺是否會使地方政府陷入重複“造輪子”、各自為戰?

    這一點擔心有些多餘,如果連區域性平臺都沒有建立起來,又談何打破資訊孤島?只有建立了一個個區域平臺之後,才能從更高層面將平臺間的藩籬打通,實現更大範圍的連線。

    平臺之間普遍存在無法互聯互通,往往出於資料安全考慮,因此,需要政府前瞻性佈局,避免日後尾大不掉或互通成本高昂;加快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它是實現全要素、各環節資訊互通關鍵樞紐,透過給企業每一個物件賦予“身份證”,推動跨地域、跨行業、跨企業的資訊流動和共享。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 姚翀 許雋

    本版圖片均由

    受訪者提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47 字。

轉載請註明: 粵企如何佈局未來工業“作業系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