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馬斯克「吹拂」的腦機介面,正在中國成為新風口

被馬斯克「吹拂」的腦機介面,正在中國成為新風口

人類的超人夢想,真的更近了?

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又有大動作了。4月9日,Neuralink 在 YouTube 上釋出了一段新的影片。影片中的猴子僅用大腦「意念」就能控制螢幕上的游標。

腦機介面一直是馬斯克頻繁提及的「黑科技」,如今,這股「風」再次從矽谷吹到了中國。

今年以來,已經有四家與腦機介面相關的公司拿到了融資,其中兩家的融資金額達到1億人民幣。紅杉、經緯中國這些頭部VC也紛紛入場。

阿里去年底宣佈正嘗試將腦機介面技術與淘寶結合,希望實現用「意念」購物的想法。推出了大熱遊戲《原神》的米哈遊近期也被傳加入腦機介面研究的陣營。

巨頭佈局,資本押注,人類的超人夢想,真的更近了?

被馬斯克「吹拂」的腦機介面,正在中國成為新風口

腦機介面原型機展示|MIT Technology Review

「超人夢」邁出一小步

簡單來說,腦機介面技術就是在人腦與外部裝置之間,建立一條直接連線的通路。

這個通路,一方面能將大腦訊號轉化成機器可以識別的訊號,實現對機器的控制。另一方面,大腦也可以接收來自機器的反饋,進而從外部實現對大腦活動的干預。

不少科幻作品裡出現的用「意念」控制外物,靠晶片植入大腦就能獲得強大技能,這些場景背後的技術核心都是腦機介面。

時下活躍在這個賽道的中國創業公司,他們的產品多數還處在實驗階段。人類距離成為超人的夢想,也才剛剛邁出一小步。

醫療是腦機介面最先落地的產業方向,已經實現臨床應用產品,功能集中在針對神經疾病的診斷、監測、輔助治療等方面。

腦機介面實現人機互動得經過三個步驟——資訊讀取、資訊傳輸與處理、資訊反饋。要想實現這個閉環反饋,目前的裝置有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種。

前者意味著需要在你的腦袋裡植入感測器之類的物件,多運用在臨床醫學領域。後者則相對簡單,佩戴有讀取腦神經資訊功能的硬體裝置即可,比如頭戴,這也是目前消費級腦機介面產品的主流形態。

今年3月拿到紅衫領投1億元融資的博睿康,其主力產品之一就包括利用腦機介面對癲癇病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

博睿康研發了一套腦閉環反饋刺激系統,透過微創手術植入患者大腦後,系統可以監測癲癇發作前的訊號特徵,進而觸發電刺激,達到抑制癲癇發作的效果。

除此之外,還有公司嘗試將腦機介面技術轉化成記憶增強產品,主要服務於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認知障礙病人,以及需要記憶功能改善的青少年群體等。

上述產品多半還處於臨床實驗階段,也有創業公司開始聚焦於消費級腦機介面產品的研發,目前主要的應用方向之一是監測人體睡眠,改善睡眠質量。

這類產品的款式多半是頭戴式項圈,透過腦機介面技術採集使用者腦電訊號等資訊,透過演算法實時分析睡眠狀態,進而為使用者定製睡眠改善方案。

由華人韓璧丞於2015年成立腦機介面公司BrainCO,也在嘗試消費級腦機介面產品。

BrainCO從教育領域切入,推出了賦思頭環,這個產品可以實時檢測學生的專注力,進行神經反饋訓練等,進而達到提升學習效率的作用。據瞭解,這款產品目前已實現量產。

一位行業人士分析,目前多數公司都能夠透過部署電極等方式採集到足夠的資訊,但是針對這些資訊的傳輸和解析,還處在行業攻堅階段。

對此,博睿康創始人黃肖山也曾表示,腦機介面相關的產品需要長時間的研發和鉅額的資金投入。如何讓公司具備造血能力?黃肖山選擇的方式是先在科研領域透過技術輸出實現商業變現。

黃肖山進一步解釋:「博睿康自主研發了無線腦電採集系統,可以支撐其它機構開展有關運動康復 、無人駕駛、虛擬環境互動、心理學研究、特殊人群交流等方面的科研和成果轉化。」

數位腦機介面的從業者均坦言,儘管已有資本入局,活躍的創業公司也不少,但腦機介面目前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融資目的也主要是加大研發力度,其產品和技術還需要長期打磨,距離真正大規模的商業化言之尚早。

被馬斯克「吹拂」的腦機介面,正在中國成為新風口

2020年8月28日,Neuralink 舉行釋出會,馬斯克展示最新腦機介面可穿戴裝置 和手術機器人|視覺中國

腦科學的「一體兩翼」

2020年初,浙江大學完成了中國首例侵入式腦機介面的臨床轉化研究。

72歲的試驗者此前因車禍造成四肢完全癱瘓。透過腦機介面裝置,試驗者可以利用大腦皮層訊號控制外部的機械臂和機械手,完成拿東西等動作。

試驗者被要求拿起眼前放在杯子裡的油條,只見它透過「意念」讓機械手臂張開,挪動過程中稍微有點偏移,但還是拿到了油條,順利完成了操作。

這個實驗是中國腦機介面研究的重要節點。目前,針對腦科學的研究,中國學術界有「一體兩翼」的基礎共識。

「一體」是「認知腦」,關注和理解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是怎麼來的。核心是認知腦區結構和功能神經網路的實質,嘗試闡明大腦如何工作。

「兩翼」是「保護腦」和「創造腦」,前者研究如何更好地診斷治療各類重大腦疾病;後者主要實現類腦人工智慧的研究與開發。這些基礎研究的推進可以看作是國內腦機介面賽道發展的座標系。

去年8月底,埃隆·馬斯克帶著他的腦機介面產品正式亮相了。在那場矚目的釋出會上,馬斯克介紹了一枚硬幣大小的可以植入大腦的晶片 N1、和一臺手術機器人 V2,還有植入了N1晶片的實驗豬。

一隻名為 Gertrude 的實驗豬,是在釋出會兩個月前植入的晶片。透過大腦表層的晶片,實驗豬的大腦活動可以無線傳輸到附近的電腦上。

接受脈動網採訪,清華大學腦機介面專家洪波教授解釋:這類研究在國內也有進行,主要是浙江大學與清華大學在從事相關研究。包括馬斯克的團隊在內,這些研究遇到的瓶頸都類似,即「神經訊號的無線傳輸、對神經細胞創傷的控制、植入電極的長期安全有效性等問題。」

馬斯克曾預測,在 2025 年之前,AI 將超越人類。他擔心,如果不開發出將人腦連線到計算機的技術,未來 AI 可能會像對待寵物一樣對待人類,「如果你不能打敗他們,就加入他們」。

但他也知道,要想實現超人夢,人類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所以,在那次釋出會的開場,馬斯克就明確表示自己的演講不是為了賣產品,而是為了招募更多人才加入到腦機介面的研究中。

今年2月,馬斯克就曾透露,他的腦機介面團隊正透過電腦晶片與猴子大腦進行連線,進而使猴子能夠透過自己的意念來操控乒乓球遊戲。 馬斯克還說,幾乎看不到晶片植入的位置,這隻猴子的狀態很正常。

與人體的其他器官不同,人類大腦的結構更加精妙,甚至神秘。利用腦機介面技術,針對人腦改造的魔盒,其實才剛剛開啟。

本文作者:萬鳴宇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50 字。

轉載請註明: 被馬斯克「吹拂」的腦機介面,正在中國成為新風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