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了經濟向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也讓人與機器的關係再次成為行業內熱議的焦點。
11月4日,在廣東舉辦的2020企業創新生態圈大會上,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與波士頓動力創始人馬克·雷波特現場展開了一場世紀對話,深入闡述了他們眼中人工智慧、機器與人之間的關係及發展,以及疫情帶來的改變。
人機完美配合就是人機協同
雖然現在大家對於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早已不陌生,但兩位行業領袖一致認為,目前人工智慧還處在發展初期,技術遠未達到完美水平,未來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風險和機遇並存。
“我們整個人工智慧目前這一波的發展是基於深度學習,但人工智慧一直是螺旋式發展。” 周曦坦言,目前來看,深度學習有成功的一面,但要真正解決問題,離不開專家知識,也就是人的力量。
“人能夠在很複雜的環境、(只有)很小的樣本的情況下做出創造性的決定,但機器目前一定要成千上萬次的試錯才能做到。” 周曦指出,僅靠人工智慧是完成不了的,這也就是雲從為什麼強調人機協同的理念,人工智慧一定要為人服務。
與多數關注靜態智慧的AI企業相比,波士頓動力更關注動態智慧,創始人馬克·雷波特曾任MIT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機器人學副教授,他於1980年創辦的“腿實驗室”是波士頓動力的前身。
人工智慧的發展一般遵循兩條路徑,一是工具化,即用機器來替代人完成工作,另一個則是人機協同,即雲從的發展方向。周曦指出,雲從所做的正是探尋一種方法讓人的體力、經驗、時間得到釋放,也就是把大腦的邏輯重編一遍,讓機器獲得感知、認知和知識,幫助人類做出決策。
“如果我們的人工智慧也按照人的邏輯層層遞進,那它就變成了人的良師益友,它就變成你的好朋友,可以跟你一起去啟發,可以幫你一起去做事。” 周曦表示,而人則能夠根據不同情況做出不同決策,人與機器完美配合,就是雲從追求的人機協同。
機器人能替代人?
隨著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們最大的擔憂來自於機器對於人的替代,以及機器是否會智慧到毀滅人類社會的程度。對此,馬克·雷波特認為,機器與人可以合作,而非替代關係。他以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為例,這些產品能夠幫助人類去完成高度危險或是不利環境下的工作。
對於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帶來的困擾和擔憂,周曦表示感同身受,他坦言這類擔憂不無道理,但他以核技術的發展為例指出,當附之以合適的規則,技術進步最終會帶來利大於弊的結果,造福人類社會。
“對於我們人工智慧的企業來說,(規則)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周曦認為,頭部企業應該合作為行業和技術發展設定好規則,推動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同時,技術要為人服務,延展人類的能力。
周曦認為應在無人機、智慧機器等成熟裝置之上建構服務人們的人工智慧作業系統,用智慧機器彌補人類在體力、經驗、記憶力等方面的侷限,可以觸達更廣闊的市場。“每次科技進步都是效率的提升,都是對人的延展。人工智慧就是對大腦的延展,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人的智慧延展出去。”
馬克·雷波特提到波士頓動力機器狗在疫情期間為病患送藥,讓醫護人員免於暴露在病毒環境中,以及用機器人去完成其他高危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