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關注新能源汽車股市的一定都對廣汽埃安不陌生,前兩天連著開盤即漲停,讓本來打算買但忙忘了的筆者恨不得拍斷大腿。
這次股市高漲的起因是廣汽埃安在海報中提到其全新動力電池科技——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8分鐘可充滿80%。
而其矽負極電池則宣稱可以讓電動汽車進入“月充時代”,廣告語自信滿滿的表示:“NEDC續航1000公里,不用等到明年”。
這個重磅訊息讓大量的資本熱錢湧向了股市,也讓這個全新獨立的品牌一炮而紅。但各界對廣汽埃安最新技術的質疑也伴隨著火熱的股價逐漸升騰,就其重點強調的兩個優勢來說,“8分鐘可充滿80%,續航可達到1000公里”,這要求充電樁的功率要遠超當下市面上常見的充電樁,達到600kW左右。
要知道,現在特斯拉的V3超級充電樁,其功率也僅為250kW。
訊息還未發酵多久,廣汽埃安就因一位大佬的發言而遭受了更猛烈的質疑。
在1月15日召開的“2021中國電動汽車百人大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如果說有款車能跑1000公里,幾分鐘能充滿電,且又安全成本又低,以目前的技術來說,這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
雖然原意如此,但有些人為了熱度,將歐陽院士的話直接曲解成了——他說廣汽埃安是騙子。
廣汽埃安的古惠南總經理很快就對此做出了回應:“昨天歐陽院士發言時,我本人就在現場。他原話是:大家都在討論電池技術進步,要求充電快、續航長,還要安全和成本低,目前還是不現實的,所以需要如儲能裝置這樣的配套設施。我是認同歐陽院士說法的。希望大家不要把技術突破和商業推廣混為一談。我舉個例子,我們的車能開到300km/h的速度,但不能因為國內限速120km/h,就說車子加速到300km/h是技術不現實吧!”
畫個重點:希望大家不要把技術突破和商業推廣混為一談。
意思是,我們家說了能做到,但並不代表現在會推廣能上路,我們不是騙子,不要因為用不了就說我們不行。
而不能商業推廣的原因便是基礎建設,因為現實條件所限,目前無法快速搭建足夠多的快速充電站。
使用了同樣理由的還有V2X:全球首款5G車AION V量產,可以實現V2X,但5G基礎配套設施和交通系統並不完善。
簡單給大家解釋下什麼是V2X,就是車聯萬物——車與路的聯結、車與車的聯結等等,而想要透過足夠精準的雷達探測來保證交通安全,起碼需要對方能夠做出訊號反饋。現在國內的基建尚不能支撐V2X的應用,L3級別的自動駕駛也功能受限。
從這兩方面來看,古惠南說技術突破和商業推廣兩碼事兒是對的,但後續的一個訊息,則讓人有些啼笑皆非。
其實當初的海報裡,並未直指快速充和長續航將在同一款車上出現,但面對諸多猜測,廣汽卻並未第一時間對這個爭議比較大的點進行解釋。直到1月18日有記者致電廣汽集團,一個足夠清晰的解釋才浮現在大眾眼前。
這波營銷,吃瓜網民在第一層,投資者在第二層,廣汽埃安則在大氣層。
雖然輿論給這件事兒添加了許多戲劇性,但僅從技術層面來看,就算兩項功能無法搭載於同一款車上,分開拿出一項也已經能夠列在世界前沿。
當下能夠做到NEDC 1000km的車企極少,而上一個因為宣佈了能夠做到這個成績而股市大漲的便是蔚來。
面對傳統車企的下場、外來巨頭特斯拉的威脅、造車新勢力的崛起,對新能源寄予厚望從而獨立成埃安品牌的廣汽集團自然不肯落於人後,迅速拿出新技術讓自己在市場上先佔據地位和熱度。
但兩項新技術目前都還只能說是“期貨”,現在廣汽埃安的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與長續航矽負極電池正在實車測試階段,順利的話能於本年內分別搭載在廣汽埃安現有AION V和AION LX車型上;
但快充電池的普及有賴於國家超級快充相關標準的釋出和高功率超充裝置的建設進展,基建跟不上,其大量落地便有困難。
長續航矽負極電池的普及則受電池總成本、消費者接受程度的影響,因此,何時能夠真正推出目前仍不確定。
在這樣的前提下拿期貨打現貨,最終能否成功還要看廣汽埃安要讓消費者等多久,其產品又能否實現當下的豪言。
讓我們回看廣汽集團的新能源歷史,它是國內最早開始新能源技術研發的車企,早在2011年就已經開始了研發新能源汽車,相繼推出了增程式、純電動等技術。目前廣汽已經自研電池管理系統,進入到第四代,同時自研電池的產業化也已經具備條件、提上日程。
針對石墨烯的稀缺及昂貴,廣汽集團透過在電池材料中加入石墨烯新增劑,能夠大幅提升電池充電效率和散熱效能,電池本身可以實現8分鐘充電80%,這項技術已經實現了突破,其超級快充裝置年內也將同步釋出。
面對成本問題,廣汽的研發團隊透過研發獨有三維結構石墨烯(3DG)製備技術,實現了石墨烯製備成本下降90%以上,總體電芯成本僅比常規電芯成本略高5%-8%。
如果其所說為真,廣汽將透過這兩項新技術在新能源車市站穩腳跟。而廣汽集團的最終目的,是想要完成集“長續航、充電快、高安全和低成本”為一體的終極電池解決方案。
但如賈新光先生所說:“一些新技術,在沒有得到市場考驗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效能和質量。一些真正決定使用者實際使用體驗的東西,需要消費者在購買時多加考慮,不要盲目追新。”
到底是不是真事兒,我們年底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