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央視“3·15”晚會曝光多地裝有人臉識別系統的商戶在未告知或徵得同意的情況下,偷偷獲取客戶的人臉識別資訊,讓外界擔憂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這可能造成什麼後果、又該如何防備呢?
計算機視覺專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苗啟廣1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本來人臉識別是非常好的技術,能幫助我們維護社會治安,也能給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比如門禁系統、刷臉支付等。但現在出現商戶利用人臉資訊進行營銷的情況,此前寧波杭州灣新區部分售樓處收集買房人臉部資訊的案例就引起廣泛議論。此外隨著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發展,不少貸款機構藉助人臉識別來完成身份驗證、簡化審批流程,而人臉識別技術遭濫用、個人生物資訊洩露後,如何識別“盜用人臉”偽冒借貸也成為必須正視的問題。
苗啟廣表示,從隱私保護和人工智慧倫理的角度而言,需要透過具體的法規來規範人工智慧相關演算法的使用,讓那些有不良企圖的人受到約束。對個人來說,當商家需要採集人臉資訊的時候,應該要明確說明用途,同時還可以要求商家出具相關證明,說明採集到的資訊只用於什麼領域。這樣的話,即使將來出了問題,還可以及時進行追溯。但他承認,這確實是比較難的,因為很多時候商家的霸王條款會強制或未經允許就採集人臉資料。
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赫然則表示,在國家層面應該出臺規定,在有攝像頭或者監控裝置的場景下,要求商家事先對人像採集裝置進行標記,再進行人臉識別和資料採集,並且還要規範商家在使用相關資料時避免資料洩露。對於個人來說,也要透過科普來讓大家瞭解自身的人臉生物資訊被採集和使用的情況。
也有公司表示,可以透過提取面部特徵值來替代原始人臉採集影象,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於個人資訊的保護。赫然介紹說,提取面部特徵值技術跟收集人臉影象是一樣的,關鍵還得看商家或使用方是否將相關資料洩露。如果面部特徵值遭到洩露、被不法分子“加工”,也有可能還原出原始照片、定位至具體個人。不過他表示,相關技術掌握在專業人士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