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半導體行業迎來了一場劇變,孫正義領導的軟銀宣佈斥資243億英鎊(約合314億美元)現金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巨頭ARM。而為了籌措此次收購所需的資金,軟銀方面甚至賣出了其所持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巨頭阿里巴巴以及芬蘭手遊大廠Supercell的股份。
但這場被外界認為是“一場豪賭”的收購,在四年的時光流轉後,從最近的傳言來看孫正義或許並沒有贏。日前,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訊息稱,軟銀正在對ARM的股權評估替代選項,其中包括整體或部分出售公司,或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而這項評估將由高盛集團提供諮詢服務。
軟銀要賣了ARM來“回血”
儘管有關或將出售ARM公司的訊息尚未得到官方回應,但對於軟銀來說,或許並沒有將其當作非賣品的理由。其中最為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軟銀缺錢了,而孫正義也進入了“負可敵國”的狀態。根據軟銀方面在4月13日釋出的2019財年相關資料顯示,旗下的願景基金淨虧損達1.8萬億日元(約合165億美元),並預計上一財年的營業虧損將達1.35萬億日元(約125億美元),而這也成為了軟銀在其39年曆史中最糟糕的年度業績。
願景基金之所以交出瞭如此難看的答卷,或許投資失誤是其中的核心。除開估值跳水的共享辦公企業WeWork之外,軟銀投資的電商公司Brandless受到疫情影響在今年初破產,房地產經紀公司Compass則開始裁員,全球衛星電信網路初創公司OneWeb在燒掉了願景基金的20億美元后也已經申請了破產保護。
甚至孫正義在4月份也曾坦承,“願景基金投資的88家公司中至少有15家將會破產”。面對如此不利的情況,軟銀方面準備出售410億美元的資產,透過回購股票和減輕債務負擔來恢復投資者信心,在這其中就包括了價值14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
另一方面,ARM本身對於軟銀來說顯然也算不上一筆成功的投資。最起碼在營收能力上,ARM看上去是個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根據官方公佈的財務資料顯示,ARM在2017年至2019年這三年間的營收分別為18.31億美元、18.36億美元和18.98億美元,幾乎沒有增長,至於利潤則更難看,2019年ARM還虧損了428億日元(約合28億人民幣)。
除了回籠資金的需求之外,其實軟銀方面也並不是毫無徵兆的想要賣掉ARM。早在2016年收購ARM時孫正義就曾表示,他看中的是未來20年的事情,而不是眼前的收益。由於ARM架構具有低費用、低功耗,及高效能等特點,因此也被外界認為是非常適合接棒移動網際網路的物聯網需求。
在今年7月7日ARM方面宣佈進行業務重組,將旗下的兩大物聯網業務(IoT平臺與Treasure Data)板塊剝離,轉移到母公司軟銀集團成立的新實體中。在ARM的宣告中表示,此舉旨在幫助ARM專注發展其核心的晶片相關業務,並將藉此完成“戰略性轉變”。
在孫正義關注的物聯網業務完成剝離,而且本身又不是一顆搖錢樹的情況下,ARM被賣掉也就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了。不過作為如今已經佔據了全球移動晶片市場95%的巨頭,全球幾乎99%的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都採用了ARM架構的晶片,因此也就使得ARM的歸屬權變化無疑將會成為影響半導體行業的大事,而賣給誰也成為了一門學問。
NVIDIA看上了ARM
這也就難怪從華爾街日報到彭博社等知名媒體,都在給ARM“牽線做媒”,目前各大媒體給ARM拉郎配的物件,主要有蘋果、三星,以及NVIDIA。從日前的最新訊息來看,蘋果方面已經對ARM進行了評估,但已決定退出;三星電子也否認了有意收購ARM少量股份的傳言,並表示彭博社的報道是 “毫無根據的”;但NVIDIA的態度卻非常火熱,彭博社與《金融時報》都相繼報道了NVIDIA正在收購ARM的“進一步談判”中。
在過去數年間,NVIDIA的業務從個人計算機晶片業務已經擴充套件到了資料中心、汽車和人工智慧領域,並在今年7月9日市值超越Intel,成為了美國 “最有價值”晶片製造商,以及全球第三大晶片公司。但其在移動端的表現卻一直都不太盡如人意,在智慧手機興起的時候,NVIDIA雖然也試圖以Tegra系列進入這一市場,卻並沒有得到太多移動裝置廠商的認可。
考慮到ARM已經在全球智慧手機、物聯網、可穿戴裝置,以及資料中心等領域大放異彩,借ARM之手,NVIDIA將很容易完成業務的多元化,並進軍目前市場規模龐大的移動端。因此對於NVIDIA而言,ARM無疑是其尋找新增長點的可靠保證。
但是顯然並非所有人都對NVIDIA的收購樂見其成,日前ARM聯合創始人赫爾曼·豪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如果將ARM賣給NVIDIA,將是災難性的。豪瑟進一步解釋稱,“ARM商業模式的基本假設之一就是可以將技術賣給所有人”,而這就使得NVIDIA或許並不適合作為其所有者。
為什麼ARM的聯合創始人認為NVIDIA不適合擁有ARM,在我們看來,原因與其本身獨特的商業模式有著重要關聯。據瞭解,ARM的商業模式是賣IP,也就是PoP IP(使用層級授權)、IP Core(核心層級授權),以及Architectural(架構/指令集授權)。他們並不製造和銷售任何晶片,只是設計包括指令集架構、微處理器、圖形核心,和互連架構在內的IP。
ARM所賣出的IP中最為著名的,則是如今智慧手機中的處理器IP,也就是大家熟悉的Cortex-A系列,如今從高通驍龍、華為海思,到聯發科旗下的產品中,幾乎基本遍佈它的身影。同時,ARM旗下的另一個出貨主力就是Coretex-M系列IPU,這是給微控制器產品所使用。也正是依靠中立的晶片設計提供商身份,才使得ARM能夠成功佔據了移動端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ARM雖然很有價值,但也很燙手
這樣一看,ARM聯合創始人赫爾曼·豪瑟的擔憂就很有些道理了。畢竟對於ARM而言,其商業模式導致如果被產業鏈的相關企業收購,就會面臨著其他廠商對於智慧財產權問題的擔憂,進而引發喪失中立性的危機,最終導致作為ARM立身之本的商業模式難以為繼。
當然,NVIDIA、蘋果,乃至三星不適合作為ARM擁有者的最核心原因,或許是壟斷問題。科技企業,特別是晶片企業收購ARM,最終的結局就與當年博通要收購高通一樣,上下游一體化的結果就是很容易透過限制授權及優先使用等方式,造成事實上的市場壟斷。
因此能夠進入實質性收購ARM程式的,或許並非大家所熟知的科技企業,最合適的買家其實可能會是與軟銀願景基金類似的投資基金或其他跨行業機構。畢竟這樣不僅能夠讓半導體行業的友商放心,也會讓各國的反壟斷機構安心。
考慮到已經有軟銀這樣的“冤大頭”珠玉在前,其他投資機構對這一標的或許並不會那麼容易跳坑。或許ARM最終的結局,可能是軟銀提供的另一條路——IPO,並用這種方式來籌措資金。但不管怎麼說,ARM雖然很好,但對於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企業來說,可能更像是一塊燙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