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來到“功名十字路”

以人臉識別起家的曠視科技,因為李開復無意中的一句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輿論裹挾的背後,是曠視輾轉兩年未能上市的IPO之路。行業和市場的不成熟,讓曠視未來的盈利空間和市場前景都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而曠視目前所處的安防領域,又有海康威視等行業龍頭壓制其上升的空間。時下,距曠視科技的創立也來到了第十個年頭,這隻“AI獨角獸”,在行業“退燒”的下半場,會交出怎樣的答卷?

9月12日上午,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李開復無意中的一段話,把曠視、螞蟻集團和創新工場都帶入侵犯使用者人臉隱私的輿論旋渦之中。雖然目前為止,涉事三方都已經緊急闢謠或道歉,但三者之間曾經緊密的合作關係,卻讓它增加了少許可信度。

據媒體報道,曠視科技在2013年和2014年曾分別接受來自創新工場的兩筆融資,並在2017年,和創新工場等機構共同成立了一家國際人工智慧技術研究院。同時,由螞蟻金服和曠視合作開發的人像識別技術,也很快落地並實施。但兩者都在2019年的上半年退出了曠視的股東名單,目前的公司股東由三位創始人擔任。

現在,曠視科技雖然成立已逾十年,但AI行業,目前仍舊是襁褓中的嬰兒,行業前景尚不明朗。一級市場能給予曠視的融資已經到達臨界值,為了衝擊IPO,曠視也必須要向外界證明其業務的盈利能力。因而曠視選擇了進軍安防領域,這是AI面部識別目前最適合落地的領域。

但在安防賽道,海康威視已經牢牢佔據行業的頭把交椅,進入壁壘高企。並且安防領域以政企業務為主,較長的應收賬期和較低的毛利也會讓曠視來到了“功名十字路”。如何抉擇並破局,決定了這家“AI獨角獸”最終的發展上限。

一波三折的IPO之路

2011年成立的曠視科技,在最初只是無數個創業公司中並不起眼的一員。但在2018年,當印奇位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之一的時候,曠視才算為更多人所知。彼時,中國也正巧進入了AI產業化最熱鬧的一年。

在2019年8月,曠視科技提交港交所招股書,業界眼中的AI第一股,已經呼之欲出。但時隔一年的現在,曠視的IPO仍然懸而未決。媒體也各執一詞,眾說紛紜——去年7月,路透社曾報道曠視未能透過港交所聆訊,但隨即被否認,取而代之的是IPO延後;近日,《金融時報》則報道稱,曠視考慮選擇註冊制改革之後的科創板。

久久未能上市的原因,據外界猜測,一是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二是自身的業務結構無法滿足二級市場的預期。

但曠視作為以演算法為壁壘的公司,被美國卡脖子的可能很低。而且據港交所總裁所言,實體清單與港交所沒有任何關係,港交所只會按自己的規則來審批上市。只要是通過了,就可以來港上市,即使有人反對,也依舊會上市。

所以被劃入實體清單,並不會成為曠視IPO被拒的理由。

而隨著時間線不斷後移,留給AI創業公司的時間其實並不多。究其原因,根據曠視創始人印奇所言,AI產業走到下半場,就會越來越硬體化,技術的可落地性也會逐漸增加,這兩項是AI公司前進路上不得不揹負的“兩座大山”。

從國際諮詢公司Gartner釋出的2019年人工智慧技術成熟曲線來看,人工智慧分為五個關鍵階段:技術觸發期、期望膨脹期、幻覺破滅谷底期、啟蒙爬升期和高原期。而目前的人工智慧,印奇則認為是處在幻覺破滅谷底期,即“死亡谷”。

如果浮在天上的技術不能帶來真正的落地價值,就算是再“獨角獸”的AI創業公司,也只能埋頭苦幹政企生意和安防領域,最終泯然眾人。曾經的“AI”概念,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噱頭。

從AI概念興起至今的4年裡,產業歷經從熱捧到“退燒”之後的正常商業邏輯。而AI產業自帶的高研發投入和回報週期較長的特點,也讓其盈利能力存疑。但出於對團隊和賽道的肯定,投資人們還是透過各種渠道擠進AI公司,有些公司的融資總額早已超過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

而在如今這個時點,歷經數輪大額融資,一級市場已經很難承擔這個體量的公司,投資人亟待退出,曠視的IPO也變得迫在眉睫。

AI的下半場,機會在安防?

在此背景下,曠視一頭扎進了安防領域——這是從2017年就被AI公司關注的賽道。不過,曠視不同於安防領域的AI公司虹軟科技專注於演算法,而是選擇攝像頭為起點。

透過用AI來輔助硬體這種差異化的打法,曠視成為了手機廠商的合作方。再以此為始,將技術成果轉化到其他領域,譬如安防領域和物流領域。

從提交給港交所的招股書來看,曠視科技的收入主要來自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個解決方案。

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收入,主要來自Face ID及Face++平臺客戶,一般按用量計費收取特許費。在2018年的手機市場中,曠視的市場份額達到了70%。

城市物聯網即安防領域。曠視在這個領域主要提供演算法、軟體和AI感測器。曠視經過數年發展,已經開拓了攝像頭、邊緣伺服器、雲端伺服器三大硬體體系以及三十餘款適用於不同場景的攝像頭產品。這也是政企服務比重最大,曠視營收佔比最大的領域,在2019年上半年營收6.9億元,佔比73.2%。

但與海康、大華等相比,曠視顯然在渠道和品牌上都不及傳統勢力,這也導致其議價地位較低,反映在財務報表中,就是應收賬款高企。

2017年,曠視的應收賬款為1.5億、2018年漲至10.9億,2019年則上漲到了13.8億。除此之外,半年到一年期的應收款項從1.2億元上漲至19年上半年的6.8億。雖然競爭對手的被佔款問題也比較突出,但還遠未達到如此程度。

比如,虹軟科技2018年的營收為4.58億元,應收款4144萬元;安防龍頭公司海康威視2018年營收498億元,應收款191.8億元。而大額的被佔款,使得曠視科技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向一直為負,2017年-1.5億元,2018年達到-7.2億元,2019年上半年上升到-6.8億元。

正是因為龐大的資金需求,使得曠視科技等AI企業,積極謀求IPO,以擴寬融資渠道,滿足研發投入、市場開拓等需求。但大額營收賬款、盈利能力卻成了曠視科技IPO路上的“硬傷”。切入安防領域與海康、大華這些傳統勢力硬剛,對於曠視科技來說,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

過去幾年超過10億美元的融資,再到多次傳出上市,可以說都是為了漫漫變現路。然而作為一家企業,當技術優勢遲遲無法轉化為收益,就很難將其視為公司價值所在。

其AI產業自帶的高研發投入屬性,拖低了盈利。而一味依靠安防業務,對曠視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成立十週年的關口,曠視亟待突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11 字。

轉載請註明: 曠視科技,來到“功名十字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