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智慧養老中的“數字鴻溝”怎麼填?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題:智慧養老中的“數字鴻溝”怎麼填?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防走失智慧手環、智慧護理床、情感陪護機器人……市場上的智慧養老產品日益豐富,然而,這些真的都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嗎?他們會使用嗎?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數字鴻溝”一時間成為熱詞。近日,在第三屆燕山養老論壇上,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就如何填平智慧養老中的“數字鴻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認為,智慧養老的根本不僅在於技術的“智慧”,更在於它能夠針對某種需求場景,解決老年人居家或者在養老機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在日常各項養老服務當中,技術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應實現整合,並與管理有效融合,以解決老年人真正的困難和問題。”李紅兵舉例說,對於重度失能長期臥床的老年人,智慧養老應透過整合各種新技術,聚焦於“兩便管理”等需求,讓他們及其家人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智慧養老要智慧,更要‘致惠’。”中國老齡產業協會會長曾琦認為,要抓住“養老服務”這個核心,在智慧產品和服務中,體現適老化、實惠性、人文性。

  有的智慧App用起來程式繁瑣;有的可穿戴智慧裝置功能單一,或存在安全隱患,或引起皮膚過敏反應……現實中,一些智慧養老產品的使用體驗不佳,老年人認可度不高。

  曾琦認為,為老年人設計研發產品要植入人文關懷要素;智慧養老服務供給方要建立消費反饋機制,收集老年人對智慧產品體驗後的評價,據此判斷產品或服務的效果。

  “智慧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也要親民。”他說,老年人的消費特點是重實惠而不求奢華,價格也是老年人對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接受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填平智慧養老中的“數字鴻溝”,在摸清老年人真實需求基礎上,還需要進行資源整合。

  據曾琦介紹,全國老齡辦曾在全國多地試點搭建社群為老服務資訊平臺,將老年人的服務需求資訊和服務提供方的供給資訊進行匹配,讓老年人在家裡就能方便地獲得養老服務。但由於覆蓋面小,服務物件少,供需雙方資訊收集不全,一些平臺歸於失敗。

  如今,不少養老機構和企業也在積極打造類似平臺。然而,碎片化的資料分散在不同機構,形成一座座資料“孤島”,沒能讓這些資料釋放出最大價值。

  曾琦認為,智慧養老服務資訊平臺要想辦法吸引真實流量和社會化資源,擴大服務覆蓋面;同時,在尊重老年人隱私、依法開發使用資料的前提下,對碎片化資料進行有效整合。

  “資料整合對科學決策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老齡產業方向博士後鄭志剛說,發展智慧養老,可以透過資料和資訊打破機構之間的邊界,把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及養老機構整合形成新的組織,透過網路實現社會組織、社會機能的協同。(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38 字。

轉載請註明: (社會)智慧養老中的“數字鴻溝”怎麼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