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1,蔚來奔赴三場新戰事

由 嶽洪秀 釋出於 科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財經琦觀

新能源交通,智慧出行是一場革命,這場大戲才演了5%。

從2019年的至暗時刻到2020年的氣貫長虹,造車新勢力們已經在資本市場上上演了太多精彩故事,也讓人不由期待,2021年會發生什麼。

3月1日,蔚來汽車公佈了2020財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財報,乍一看並沒有太多新鮮的內容。

交付數量依然在攀升,虧損持續收窄,毛利率首次轉正,現金流健康......

身處藍海,這些成績只能說明蔚來在正常的軌道上。

市場對它的期望遠不止於此。

正如蔚來創始人李斌自己所言:“我們還是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大家已經把你博士畢業以後工作的工資提前預支給你了。”

財報發出後,蔚來每股虧損為0.14美元,不及華爾街預計的0.07美元,隨即暴跌13%。

年初,洶湧的情緒曾將蔚來推上千億美元,如今,其股價又因為一時的冷靜開始回撥。

資本情緒如潮,但企業價值常在。

2021年,蔚來的增長路徑和新的挑戰都已經清晰寫在了財報和對外公告裡,對此,可以總結為一條主線,三條支線。

01、主線脈絡

儘管人們常常將“造車三寶”和特斯拉放在一起比較,幾位創始人也不定期出來互相放一放狠話。但從更廣的維度來說,它們其實是一條戰線的隊友關係。

當下汽車市場的主要矛盾,依然還是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對決。

據報道,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全球新車銷量的佔比僅有3%。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也只有不到5%,而這5%就已經在全球佔比超出了50%。

與資本市場上的火熱不同,絕大多數個人消費者在買車時的首選,依然是燃油車。

資料也佐證了這一點。

根據國家資訊中心資料,2019年國內銷售的100萬餘輛新能源車之中,自願購買而非政策因素、並且真正作為私家車使用的,只有不到20%。

資料顯示,銷量中有超過50%是商用車與營運用車,真正私人購買的乘用車只有46.4萬輛,而2019年我國狹義乘用車總共銷量約2000萬輛。

眼下,對包括蔚來在內的所有新能源汽車廠商而言,各位互相爭奪的既有市場,只能是出行產業的九牛一毛。

無論造車三寶還是特斯拉,以及百度、比亞迪們,全面蠶食/替代燃油車的市場空間,才是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主線任務。

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或許會在短期看到燃油、電氣的犬牙交錯、此消彼長的紛繁表象。

但將時間維度拉長,我們將清晰地看到出行領域所沿循的發展主線:

新能源汽車→智慧輔助駕駛L3/L4→車路協同基建設施→完全自動駕駛L5。

這是一場至少要持續三十年的發展之路。

其中除了車企本身的努力之外,還需要等待5G技術的應用、物聯網的普及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設等基建措施的完善。

大戲才不過剛剛開場。

在眼下的第一階段中,電動車的使用體驗對燃油車的全面追趕,是所有新能源車企的最大主線。

蔚來也不例外。

此次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中,李斌清晰表明了緊貼燃油車企的戰略意圖。

2021年,蔚來的基本策略是“凡是有賓士、寶馬、奧迪4S店的城市,我們都會去建一個線下的門店”。

李斌說:“從智慧電動車的角度來講,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還是同樣價位的企業車,我們在30、40萬的區間,賓士、奧迪、寶馬都創造了銷量的新高,他們的油車賣得非常好,我們還有非常多的機會,我們現在的銷量目標認為是有足夠的需求。”

毫不掩飾對傳統車企的吞噬野心。

02、心臟動力

認清了這一主線,我們就不難看出蔚來2021年的重點將放在哪些地方。

為了更快達成對燃油車市場份額的替代,蔚來將分別從“電池”、“渠道”、“出海”這三大方向入手,作為其接下來一年的發力重點。

可預見的是,這也將很可能成為新能源汽車在2021年的主旋律。

首先是電池。

在日常駕駛中,續航能力和充電過程,無疑是阻礙燃油車主選擇電動車的最大痛點。

據一位蔚來ES6車主表示,在冬天,滿電(顯示355公里)的電池卻在150公里左右宣告電量耗盡;在拖車協助下到達四公里外的換電站後,又花費一小時排隊換電。

整個過程很難忍住不罵娘。

在一次分享會中,李斌自己也曾提到:有一天自己在合肥總部的工作完成後,需要連夜趕回上海。

李斌開的是70度電池包的蔚來ES8,四百公里的路程,當然得在途中換一次電。

據其自己表示,就是這一次經歷讓他更迫切地希望可以“一開到底”。加大電池容量,100度電池包的開發,就這樣被提上了日程。

在我看來,電池的續航能力與新增電動車使用者直接呈正比關係,這一技術的突破,直接決定吃到“新蛋糕”的速度。

這也應當是投資者們對蔚來2021年的重點關注方向。

財報後的採訪會上,李斌坦言稱:“100度電的供應,確實比我們的希望的要少一些。”

“因為電動車最近的需求確實增長比較多,我們的合作伙伴能夠達到我們標準的生產能力確實還需要提升。”

“我們預計電池的生產差不多7月份能夠達到我們的要求,二季度整車上電池的技術確實侷限了我們交付的數量,大體在7500臺左右。”

三句話,我們可以分別觀察蔚來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和管控能力,來年的產量程序,以及具體交付預期日期。

答案都很不樂觀。

電池之外,“充電”體驗也是電動車的另一個痛點。

2017年12月,蔚來發布了電能服務體系NIO Power,開始了換電的探索。

自去年八月開始,蔚來方面就在大力推廣BaaS(Battery as a Service)模式的應用。

該模式一方面可以省去車主購買電池的費用,另一方面還可以有效解決充電時間過長的痛點,看上去似乎同燃油車的“加油場景”沒什麼不同。

但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與“加油站”發展多年業態成熟相比,換電站的建設依然面臨著“僧多粥少”的窘境。

換電站排隊時間長,極大程度影響了使用者體驗。

其次,不同車型與電池型號導致充電效果參差不齊,乘用車動力電池的介面、尺寸和協議的標準難以統一也在實際推廣中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最關鍵的是,與汽油不同,電池並不是純粹的一次性消耗品。

在回收完成並充電後,電池將再次用於服務下一個使用者。

然而這些電池無論是損耗、壽命都不盡相同,這一點將直接導致換電站難以拿出讓人信服的定價策略,同時這種不確定性也將帶來極為糟糕的消費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特斯拉就曾嘗試過換電模式。

然而,面對換電站建設投入過高,收入微薄的特點,特斯拉僅推出了一款換電車型,後續就堅決取消了換電功能,並至今仍堅持在充電領域。

總而言之,BaaS模式仍舊是一個有些爭議的玩法,堅持這一模式的人認為行業最終將透過規模效應來達成各方的盈利,換電站將重走一遍“加油站”走過的老路,而蔚來的及早入局,將在該領域中取得舉足輕重的領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相關政策也在鼓勵這一模式。

在去年四月,財政部發布的《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通知》中,明確規定了換電模式的新能源車將獲得一定的政策照顧。

然而,對該模式表示懷疑的人則認為,這依然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遊戲。

若“主線戰場”不能取得階段性勝利的話,過早佈局換電站,並不會帶來財務或消費者體驗的直接收益,反而會拖垮原有的主線節奏。

03、神經連線

客觀來說,當下的新能源車在各個維度上都無法與燃油車抗衡,除了環保。

事實上,就連環保優勢在眼下都不敢百分百保證——去年年底,豐田汽車的社長還出來講話,表示電動車造成的汙染其實比燃油車更嚴重。

因此,在整個行業的前期發展中,政府的政策補貼扶持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以 2009 年“十城千輛”為起點,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2009年至2013年,該階段以公共領域示範為主,各項政策工具逐漸豐富,技術和市場尚在培育,車型銷量增速緩慢。

2014年至2018年,政策工具基本成熟,財政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鼓勵私人購買,電動車銷量快速增長,所謂的造車新勢力也在該階段得以孕育。

然而2018年之後,我國新能源補貼呈現出明顯的退坡趨勢,地方補貼不得超過50%,補貼大頭開始也向基建與運營方面傾斜。

這一背景下,新能源車企不得不放開“柺杖”,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商業競爭中存活下去。

在真實的商業場景中,一輛車的銷售除了產品技術之外,還需要品牌推廣、售後服務、企業文化、銷售渠道等多個維度的共同努力。

面對有著上百年曆史的傳統車企,新能源要補的課還有很多。

眼下,最容易補齊也最直接與銷量掛鉤的一環,那就是4S店的鋪設。

對應到蔚來的佈局裡,就是NIO House和蔚來空間。

在去年,蔚來曾對外表示“NIO House 的費效比較低”,但眼下他們顯然否定了這一點。

據悉,蔚來汽車在去年加大了NIO Space的覆蓋,目前已經覆蓋了全國121個城市。李斌也透露稱:“今年會再增加20個NIO House和120個蔚來空間。”

渠道的力量,OPPO、vivo最清楚。而渠道之外,NIO Space還有其他的用途。

在過去,傳統汽車領域已經形成了濃郁的汽車文化,無論是美國的肌肉車、直線加速,還是日本的改裝文化,街頭賽車,以及相關的F1賽事,這些都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澱,並因之構成了燃油車的超高壁壘。

電動車需要自己的文化氛圍。

由於歷史節點,中國的汽車文化必將與電動車緊密聯結在一起,而NIO House則在渠道之外,也同樣肩負了這一重任。

作為蔚來重要的使用者體系和社群運營的場所,NIO House為使用者的線下連線和品牌宣傳提供了活動空間,同時也起到了品牌傳播的功能。

這一點對蔚來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蔚來汽車就是靠著那幫死忠粉絲撐過了2019年最困難的時期。

而NIO House將源源不斷地產出這樣的精神聯結,並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

現在的蔚來,從產品,到渠道,到品牌,每個領域的前景都是嶄新的。

因此討論起來頗有共性:都是成長空間巨大,但需要資金投入,需要時間培育,需要摸索那些難以預料的坑。

這些都無疑對管理團隊的執行構成了極大挑戰:現金流的控制能力、專案的推進與執行、開拓進展速度以及各項業務之間的輕重節奏。

對此,投資者有必要理性認識,在看到機遇的同時,清晰看到蔚來所面臨的潛在風險。

04、分身複製

前文說到,政府補貼是新能源發展史上必不可少的一環,而國內的補貼卻呈現出明顯的退坡。

對此,李斌們欣喜地發現,東方不亮西方亮。

在氣候變暖的全球環保壓力下,西方世界開始了新能源汽車轟轟烈烈的補貼運動。

這也是蔚來出海的重要前提。

歐洲方面,當地政策直接從碳排放限制角度出發,從碳排放值、排放量測試標準、以及罰款力度等方面不斷收緊變嚴,以達到強力推動新能源車快速發展的效果。

其中,以荷蘭和挪威的電動化最為緊迫。挪威在9月份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82%,位居歐洲國家首位。

2020年,歐盟層面以及歐洲主要市場都進一步增強了新能源補貼的力度。

在德國,純電車補貼從4000歐元(約32000元人民幣)提升到了7500歐元(約 60000元人民幣)。

在瑞典,純電車補貼則從4萬克朗(約32000人民幣)提 升到了6萬克朗(約47000人民幣)。

美國則在稅收的舉措上,刺激新能源車產業的發展。

2013年修訂的《American Taxpayer Relief Act》規定,2010年起符合新購置條件的PHEV(混電)及EV(純電),可享受稅收返還,金額取決於動力電池容量與該車企在美國境內的新能源車累計銷量。

去年9月,蔚來在官網放出招聘歐洲法律顧問的啟示,此次財報會議上更是明確表態:“會在今年開始在歐洲進行銷售和服務。”

至於美國方面,短期內可能不會有所動作。

國際市場的進入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產品準備和銷售網路搭建只是基礎,跨文化服務帶來的問題,將使蔚來面臨更加嚴峻的管理挑戰。

但視窗期就在那裡,不進入就只能拱手讓人。

目前,蔚來財報顯示2020年四季度,企業的可動用現金為423.8億元,相比至暗時刻的9.7億元(2019年Q4)足足多了四十倍。

但考慮到渠道鋪設和海外市場的推廣難度,蔚來依然有可能在短期內面臨嚴峻的管理問題。

放眼前路,造車新勢力的命運其實難談樂觀。

隨著產業鏈和市場環境的土壤成熟,一隻又一隻的巨鱷開始下水,科技企業中,百度、阿里、華為、小米均虎視眈眈,有的沾溼了爪子(小米“等等看看”),有的則已經全然潛入(百度成立集度汽車)。

而傳統企業也紛紛開始了轉身自救,佈局早的如比亞迪,現已崛起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動作慢的如賓士、保時捷等,也在去年開始逐步推出自己的電動跑車。

資本市場方面,成熟的投資標的越來越多,必然會分流資金力量。

而投資者理性迴歸後,又會進一步帶來股價壓力。

政策方面,一如我們所見,市場已經被奶了起來,扶持將要放手,政府也將隱於幕後。

接下來,就是各位白刃相接,手下見真章的時候。

誠然,這是一片超大的藍海,但藍海並不意味著躺贏。

如果說紅海的困難來自退潮的環境和兇狠的對手,那麼藍海的困難,則更多來自於自身的能力侷限,和前方的風險未知。

2021年,蔚來的新戰事將在三條支線上演,這是觀察其成色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