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ofo的名字,許多網友可能已經有些陌生。曾幾何時,這家共享單車領域的“龍頭級”創業企業,一度讓中國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到處都遍佈著“小黃車”的身影。遺憾的是,隨著共享單車的行業洗牌,經營不善的ofo在競爭中不幸落敗,逐漸消失在了公眾的視野之中。
最近幾天,幾乎已經快要被遺忘的ofo,居然在一則備受爭議的新聞中再次成了“主角”——只不過,這個“主角”的形象實在有些負面。據北京日報客戶端報道:近日,ofo原使用者周女士發現,儘管“小黃車”的身影已經在街頭消失了一年多,但她的賬戶依然在自動向ofo續繳“季卡”費用。
此前,ofo拒絕按約向上千萬名使用者退還押金,而是以“排隊”之名搪塞、拖延,便已激起過一輪眾怒。如今,試圖透過“轉型”延續企業生命的ofo,早已無法向用戶提供其原本承諾的服務,卻依然對過去的共享單車訂戶“自動續費”,可謂令人“一怒再怒”。
更氣人的是,當週女士開啟ofo客戶端,打算手動取消早已毫無意義的“季卡”時,竟然根本找不到開關“自動續費”功能的入口——原來,ofo客戶端已經搖身一變,成了所謂的“購物返利平臺”。最終,周女士找遍了各種ofo的客服聯絡方式,碰了不止一次釘子,才終於透過微信支付平臺取消了這項服務。
毫無疑問,周女士不是唯一曾在ofo上辦理長期服務的使用者,和她一樣忘記關閉相關功能,導致一直被ofo“自動續費”的使用者,恐怕也不只新聞曝光的一個。按理說,這些開通“自動續費”功能的使用者,本來就是因為信任企業,才願意長期預訂這種付費服務。然而,ofo不僅用糟糕的運營辜負了使用者的信任,還在原有業務在實質上“殭屍化”的情況下,對原來的忠誠使用者“吸血”。
這則新聞之所以能夠引發廣泛關注,固然與ofo的社會形象脫不開關係,但若深究下去,報道反映出的“自動續費”管理漏洞,卻不只與ofo一家企業有關。近年來,從影片網站到社交媒體、從付費網盤到共享單車……幾乎所有提供“訂閱式服務”的網際網路企業,都愛上了“自動續費”這個“圈錢法寶”。
為了吸引使用者開通“自動續費”功能,不少企業都提供了大量的補貼優惠,以圖讓使用者放棄“一次一付”的固有習慣。企業願意貼錢做這件事,當然不是為了白給使用者好處,而是為了用“自動續費”的軟約束把使用者鎖住。對相當比例的使用者而言,他們很少注意到平均每個月只有十幾元的“自動續費”,因此,就算這些使用者已經不再需要這些服務,也很可能沒有取消訂閱。即便使用者有心取消訂閱,也常常發現取消功能的入口被藏得極其隱蔽,甚至要上網查詢“攻略”才能搞定,這種算計“勸退”了不少嫌麻煩的使用者。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提供相關服務的企業正常經營,不少使用者也常常是“花錢買了個寂寞”。而如果萬一出現了ofo這樣的特殊情況,使用者的錢更是很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就以“全自動”的方式打了水漂。為了防止這些對使用者不利的情況繼續發生,這種“自動續費”的商業模式就算有其合理性,也需要受到行業規範的嚴格管束,而不能兀自“野蠻生長”,以至於讓企業惡意利用其中漏洞。
對此,行業監管機制還應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對那些已經無法提供服務,卻依然收取費用的違約企業加以直接約束,及時終止合約。至於那些正常提供服務的企業,也應切實承擔及時提醒使用者訂閱與繳費情況,為使用者提供便利化取消渠道的責任。行業規範應當鼓勵企業與使用者建立互信、共贏的關係,而不能讓新興的服務與付費模式成為企業“套路”使用者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