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日報
●使用者在設定金融賬戶口令時,儘量使用數字、英文大小寫字母構成的組合,不要使用生日、姓名等容易被猜到的內容做口令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行動網路支付在給公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路侵害公眾財產帶來了可乘之機。疫情防控期間,人們居家時間大幅提升,線上辦公、網路購物等成為重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網路安全風險。
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在網路平臺以“採購防護物資”“獻愛心”等為幌子釋出虛假資訊,或假裝銷售口罩、手套和消毒劑等有較大需求的產品,以騙取受害人錢財。又如,有的犯罪分子利用虛假網站、電子商務平臺等實施網路詐騙,以機票“退改簽”等為理由竊取受害人銀行卡號、口令、驗證碼等敏感資訊,進而盜竊使用者資金。此外,還有一些人透過大量群發電子郵件方式騙取敏感資訊,將主題設定為與疫情相關資訊,附件以“旅行史資訊收集表”“每日健康情況報告”等文件為誘餌,誘騙受害者填寫個人資訊,達到非法竊取個人資訊的目的。
需要警惕的是,除了透過詐騙手段實施不法行為,一些網路攻擊者還利用疫情對公眾心理的影響,將計算機病毒偽裝成包含“冠狀病毒”“疫情”“防護通知”等熱門字樣的資訊,透過釣魚郵件、惡意連結等方式進行傳播,使用者一旦點選下載,可能導致個人資訊洩露或計算機、手機等終端裝置被遠端控制。
工作和生活方式從線下轉至線上、從“面對面”轉向“不接觸”,人們在享受移動網路技術帶來的便利同時,千萬不能忽視花樣翻新的新型網路違法犯罪手段,時刻注意可能存在的金融網路安全陷阱,保護好個人資訊和財產。
個人資訊洩露是不法分子實施金融詐騙的重要基礎,對於遠端辦公和生活,常見的資訊洩露途徑主要有三類:一是在遠端共享訪問中許可權過度開放導致資訊洩露;二是遠端診療、教學、辦公過程中,出現個人隱私和資料洩露;三是部分手機應用程式存在缺乏隱私協議、收集使用個人資訊範圍描述不清、超範圍採集個人資訊等情形。對普通使用者來說,隨意填寫個人資料、隨意在網上曬個人資訊、隨意連線不明WiFi網路、隨意掃描二維碼等行為,都存在導致個人資訊洩露進而遭遇金融網路詐騙的重大風險。
合理使用電子銀行安全認證方式,相當於給賬戶或資金上鎖,能夠大大降低金融網路支付風險,使支付更加安全,更有保障。使用者在設定金融賬戶口令時,儘量使用數字、英文大小寫字母構成的組合,不要使用生日、姓名等容易被猜到的內容做口令。同時,不要相信任何套取賬號、口令和簡訊驗證碼的行為,也不要輕易向他人透露個人證件號碼、賬號、口令等。
一旦遭遇金融詐騙,使用者應在第一時間採取以下措施儘量挽回損失:如果還能登入賬戶,應立即修改支付和登入口令,同時轉出剩餘資金,查詢交易明細,如有可疑交易須立即撥打金融機構客服電話;如果無法登入賬戶,須立即致電金融機構,申請對賬戶進行臨時監管,涉及銀行卡資訊洩露的,應申請臨時凍結賬戶或掛失。此外,遭遇詐騙後,使用者應立即對電腦和手機進行全面防毒,確認安全後再重新修改登入和支付口令。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