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福州路的新華書店工作人員在將書籍遞給外賣員。新華社記者 丁 汀攝
不少人注意到,路上的外賣騎手不僅在用餐時段奔忙,其他時間也穿梭在社群的樓宇間。
外賣騎手,除了送美食,正在更多地開始遞送各類非餐飲商品以及家居服務。從送餐到“送萬物”、“送服務”,這一轉變是如何實現的?未來,“身邊經濟”如何發展?
外賣軟體有了新玩法
“幫我買瓶水”“幫我買些菜”“幫我送藥上門”……如今,五花八門的需求在餓了麼、美團等外賣平臺上都可以得到解決。“身體不舒服,家裡沒有對症的藥卻又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去藥店買藥就很不方便。”隻身在北京打拼的小王對記者說,自從美團外賣APP推出“送藥上門”這一功能後,再也不擔心買藥不方便的問題了。“‘送藥上門’非常貼心、人性化,送藥速度也很快,一般20分鐘內就能送到家門口。”小王說,如果不知道買什麼藥,還可以在APP上進行用藥諮詢,不嚴重的頭疼腦熱都能得到解決,十分方便。
除了“送藥上門”,外賣平臺的“跑腿代購”功能可謂“各類商品皆可送”。“記得有一次,我與女朋友去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野餐,突然下起大雨。因為沒有帶傘,兩人鞋子都溼了,被淋成了‘落湯雞’。”在上海工作的付先生告訴記者,當時抱著試試的心態,嘗試了餓了麼的“跑腿代購”功能,讓騎手幫忙代購了兩雙拖鞋、兩件雨衣,並送到了公園裡,解決了他和女友的尷尬困境。“當時我們的定位在公園一個角落,與外面的大路僅有一牆之隔,騎手準確找到了我們的位置,並隔著牆把東西遞給了我們。”付先生覺得,騎手真是“萬能”。
“我幫客人買過菜、買過煙,還幫客人扔垃圾、送鮮花。”已有5年工作經驗的外賣平臺配送員丁師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傳統外賣,幫人跑腿代購的訂單也逐漸增加。“我接的單子主要是送餐,但一天也就是中午和晚上訂單較多。所以在非高峰期,如果碰上順路的代購訂單我就會搶單。”丁師傅年逾六旬,被夏日炙烤得皮膚黝黑,“單子能多接一點是一點,工資也能更高,我一天最多接過60多單。這兩年跑腿單子越來越多,客人要求最多的就是送藥、買菜、買日常用品。”
外賣騎手拓展新業務,背後有哪些因素?
近日,餓了麼釋出新版本,正式宣佈從餐飲外賣平臺轉型為即時需求的生活服務平臺,開啟以即時配送服務為核心的零售業變革。“決定做什麼的核心還是從使用者價值出發,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不斷最佳化和升級業務和戰略。” 餓了麼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加碼非餐飲領域的外賣服務,是基於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增加。
該負責人介紹,過去一年來,餓了麼使用者的非餐飲類需求持續增長,尤其是商超、果蔬、醫藥、鮮花等品類。疫情發生以來,餓了麼整體商家數量增長30%,非餐飲門店數量增速遠超整體,寵物用品店數量增長6倍、火鍋烤串食材店和母嬰店的數量也都增長超3倍。“消費者的習慣正在被沉澱下來,比如商超品類,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雖有小幅回落,但還是比疫情前高出很多。”該負責人說。
新改版的餓了麼APP升級上線後,涵蓋四大方面:從送餐升級到提供同城生活全方位服務、個性化推薦、內容化互動、會員體系升級,打造“身邊經濟”。“消費者也許不光是在肚子餓了的情況下需要餓了麼,凡是在生活服務的場景下,消費者都會需要餓了麼。”該負責人表示,在餓了麼看來,公司整體的戰略沒有發生改變,無論是“身邊經濟”還是“新服務”,餓了麼都將秉承“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推進服務業的數字化升級。
送商品,還送服務
外賣配送的內涵正不斷拓展,商品和服務都可以外賣到家。除了鮮奶、母嬰玩具、美妝、書籍文具、體育裝備等零售商品外,美甲、美容、家政、保潔等專案也將實現送服務上門。
開啟餓了麼APP,在“跑腿代購”中,“萬能小哥”功能下預設了許多快捷指令供消費者選擇:“幫忙排隊”“給女朋友道歉”“幫我去醫院取下報告”……種種要求讓消費者看了不禁感嘆:還能這麼玩?
丁師傅告訴記者,除了幫忙代購東西,配送員也可以幫客人同城取送件、打卡網紅店,甚至記者對丁師傅的採訪也是透過“萬能小哥”這一功能實現的。“不論什麼要求,只要是在法律允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我們騎手都會盡可能滿足客人。”丁師傅說,“不過現在要求‘送服務’的訂單沒有那麼多,更多的還是代購、送餐的訂單。”
北京姑娘小李希望未來外賣平臺可以有更加專業化的服務上門。“我一個人在北京租房,老房子有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問題,比如空調沒氟了、下水道不通了、油煙機需要清理等,雖然可以聯絡房東解決,但上門的修理人員總是來不了那麼快,有時甚至還要等到第二天才能解決問題。”小李說,“外賣平臺也可以開發一下這方面的業務,解決所有生活即時需求,培養一批有專業技能和知識的騎手上門服務。”
業內人士表示,“送服務”對騎手和平臺的要求與送餐十分不同。“比如送藥的需求可能更著急一些,我們在後臺給騎手派單時就會優先安排送藥訂單;服飾美妝的需求沒這麼著急,優先順序就會排後。我們的物流規劃和設計包括騎手的操作流程和規範,也都會隨之有差異。”
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已經證明了數字化的力量,但國內服務業數字化進展仍緩慢。業內人士指出,服務業數字化是一個剛開始的新興賽道,像餓了麼、美團這類生活服務類APP在前端持續聚焦使用者的“身邊經濟”,滿足使用者需求;在後端,是持續推進的商戶端數字化,幫助商家更好地獲取和管理使用者,提升經營效率。
“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有深厚積累,但在服務業數字化的滲透比例還處於一個較低階段。要做數字化服務並不簡單,不僅僅需要相應的騎手隊伍來協同,餓了麼此次升級背後依託的是整個集團的力量。”餓了麼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提出的“新服務”,可以理解為“本地生活的商業作業系統”和“做商家的中臺”。按照設想,商家使用“新服務”,搭建獨立中臺後,既可以透過中臺實施觀測、分析自身運營水平,也可以透過中臺對自己在餓了麼、淘寶、天貓、支付寶等多個平臺的店鋪進行統一運營。
“本地生活”成競爭新領域
外賣平臺拓展邊界,也是對“本地生活”這一市場的爭奪。
據《2019年度中國生活服務電商市場資料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生活服務電商交易規模達2.176萬億元,同比增長45.27%,成為僅次於產業電商(25萬億元)、零售電商(10.32萬億元)的另一塊“萬億級”電商市場。
“本地生活是一塊極具誘惑力的‘大蛋糕’。”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指出,狹義的生活服務電商指基於網際網路為人們日常生活消費提供的服務,分為到店服務(包括到店餐飲、酒店、影院等)與到家服務(外賣、家政等)兩大類;廣義上的生活服務電商還包括旅遊、出行、醫療、教育、婚戀等生活服務行業的網際網路化。
投資者紛紛看好本地生活的萬億市場。除了阿里和美團,還有京東的到家服務,更有眾多小型的垂直型平臺。如鮮花類的花加、家政類的阿姨幫、維修類的極客修等等,眾多平臺之間競爭激烈。外賣頭部企業紛紛入局,也證明了大家都充分認識到本地即時零售和配送具有的巨大市場潛力。
“服務升級的背後其實是大量技術的提升。”餓了麼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阿里雲、達摩院、高德等生態夥伴的支援下,餓了麼可以快速訓練出一套與新場景相適應的即時配送能力,完成倉位管理、庫存管理、揀貨路徑、配送路徑的實時管理的同時,能夠兼顧效率和成本。
陳禮騰認為,外賣平臺拓寬服務維度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其本質還是一個配送服務平臺。打造核心競爭力,除了自身平臺的升級外,使用者權益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抓手。
在佈局過程中,二三線城市的同城便利圈打造成為一個重點。餓了麼有關負責人說,二三線城市擁有豐富且較廉價的勞動力,有利於建立一支龐大、專業性強、效率更高的騎手隊伍。在二三線城市的商超配送和餐飲配送中,企業將餐飲配送的多點取、多點送和商超配送的中心化結合起來,同時著力升級倉庫的生產系統以及平臺的配送系統,讓消費者不論在哪裡都能“需要什麼,送來什麼”。
(記者 孔德晨)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8月06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