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停止發展2G物聯網到2G退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寧宇
有朋友向我求證,最近很多訊息說中國移動"2G即將清頻退網",這是真的麼?
我告訴朋友,這又是假訊息。
中國移動計劃建設部發布的一份檔案在網上傳播,裡面提到了"2020年底前停止新增2G物聯網使用者",於是有人由此解讀,認為是中國移動即將進行2G清頻退網。
把大象關進冰箱需要三步:第一步開啟冰箱門,第二步把大象塞進去,第三步把門關上。
同樣,2G清頻退網也需要三步:第一步停止發展2G使用者,第二步把存量客戶轉到其他網路上,第三步把剩餘的客戶清理乾淨,2G清頻退網,裝置下電入庫。
在上一篇中,我們回顧了2G物聯網的發展,談到停止新增2G物聯網使用者只是第一步。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怎麼把存量客戶轉到其他網路上。
和把大象塞進冰箱類似,遷移存量客戶是操作最困難的一步。
這個難度,不在於某一個客戶的問題如何解決,而是如何平滑地完成海量客戶的搬遷。
全中國有多少2G客戶?這個資料目前沒有準確的統計和披露。但我們可以簡單算一算:
工信部發布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5月底,全國行動電話使用者總數是15.92億。同時公佈的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為13.19億。按照我的理解,這些不是移動網際網路的使用者,就是2G使用者,大約是2.73億。
這是一個很多人想象不到的龐大數字。
它相當於,中國每5個人裡面,就有1個人直到現在還在使用2G手機。
這可與我們的實際感知大相徑庭——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拿著智慧手機的人,那這些2G客戶都是誰呢?
第一種可能性:是使用功能機的老客戶。
這些客戶很多是老年人,他們對新生事物缺乏信任感和求知慾,已經養成了固定的使用習慣,不易也不願更改。有的老年人甚至對智慧手機的便利操作心生恐懼,生怕誤操作會帶來損失。這些使用者不願意換機,更沒有換卡,對於他們來說,簡單的電話功能足夠了,不需要升級。
對這樣的存量客戶,不能簡單粗暴地給他們換卡,強制遷移到4G。
4G網路的頻段高,基站覆蓋的範圍有限,覆蓋效果還達不到2G的程度。所以確實有一部分存量的2G個人使用者,是因為居住地和活動區域在4G尚未覆蓋的偏遠地區,換了4G也沒用。
第二種可能性:是早期的物聯網客戶。
早期的物聯網業務中,對資料通訊的要求並不高,EDGE甚至GPRS都可以完全實現基礎連線的數字化。如今這些連線完全可以被4G或者物聯網專網取代。
但是,這些客戶要更換連線模組,也是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的。一般藉助系統升級或者擴容改造工程的時候,同步完成這些客戶的遷移,才是最經濟、最合理的理想方式。
但如果在短時間裡,原有的物聯網系統沒有調整機會,一般運營商不太可能主動去找客戶做遷移。
畢竟要做的事情太多,這種對業績貢獻不大,客戶需求也不迫切的事情,往後放放也無妨。
第三種可能性,是沉默使用者。
所謂沉默使用者,最早是十幾年前移動夢網時代的一個定義,是指訂購了夢網業務但卻沒有使用業務的客戶。進行夢網業務整改,清理虛假訂購業務的時候,"沉默使用者"與"單條資費過高"都曾是重點清理物件。
2G的沉默使用者是長時間沒有產生通訊行為的使用者,有的是套餐訂購時送的卡,有的是使用者長時間不用,忘記了甚至廢棄了的。
但是,這些沉默的正常使用者並沒有欠費,不符合銷戶的條件,所以依舊存在於運營商的統計報表中。
對於電子商務公司來說,即便是業務黏性再強,擁有忠誠度極高的使用者,只要使用者不發生購買行為,就沒有收入了。
電信運營商則不同。他與客戶簽署的是租約模式的商業合同,不是客戶一個月買一次業務,而是一次簽約,長期付費。只要契約沒有終結,就意味著客戶一直在給運營商貢獻價值。
這是讓很多企業羨慕的生意模式啊!
但從長期視角看,這種方式也有弊端:如果客戶與運營商之間的契約不結束,運營商就必須持續地提供服務。所以對於沉默的2G卡,運營商不能輕易關閉和銷戶。
運營商對於沉默使用者並非毫無作為,也曾經希望利用推行實名制以及各種機會,對這些客戶進行清理。但這種清理行為也必須徵得客戶的同意,才能對既有協議進行變更,如果使用者不同意或者不做反饋,運營商還是沒轍。
當然,前面也說了,還有的卡就是套餐或者捆綁營銷的時候送的,對運營商來說,清理這種使用者沒有什麼益處,反而減少了客戶數,甚至對經營報表會產生其他負面影響,何苦呢!
總體來說,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把存量的2G客戶翻出來遷到4G上,對運營商來說,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要對上億的2G存量客戶進行識別、梳理,針對性地實施搬遷,要是沒有強力的組織和硬性指標,誰會主動去蹚這片渾水?
所以說,運營商主動梳理2G的存量客戶,把他們遷移到4G上,雖然從長期來看有利於降低成本,但是要把這2個多億的海量使用者,都穩妥地或遷移或清理,短期內依然還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更何況,即便完成了2G存量客戶的遷移,接下來的第三步,2G網路也不是說關就關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下篇文章再來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