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多看看太極拳老前輩們打拳的樣子,或許你有所感悟

太極拳之所以“拳”字前面加了“太極”兩個字,這就說明太極拳的靈魂是太極,太極拳與其他拳術的最大區別也在於“太極”兩個字。

太極拳首先是武術,既是養身之本,也是技擊之源。

現在不少人練太極拳看不出太極的味道,也就談不上“拳”了。

其實,太極拳先輩們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有些條件好的前輩可能有錄影資料,如董英傑、鄭曼青、牛春明這些前輩都有影像資料;雖然更多的太極拳前輩因為條件原因當時沒有留下影像但還是有拳照留存的,這就給我們後學者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參考學習機會。

多看老前輩的拳架樣子這對我們提高太極拳的認識是有很大幫助的,多想老師打拳的樣子也是利於提高,從前輩的拳架中你只要用心揣摩往往會受到一些啟迪,並在練拳中獲得一些體悟。

所以,太極拳是文化拳哲學拳,是技擊高明的拳術,僅靠傻練是不行的。一代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更提出“要多想想老師打拳的樣子”是有道理的。

下面是筆者覺得比較有價值的幾張拳照供大家平時揣摩體悟,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沒事多看看太極拳老前輩們打拳的樣子,或許你有所感悟


這是楊澄甫宗師的“摟膝拗步”,不少人認為澄甫宗師體型太胖,難以看出太極味道。其實非也,澄甫宗師的拳架氣勢磅礴,虛實分明,堪稱楷模。這張照片充分詮釋了虛靈頂勁與立身中正,大家其實可仔細想想一下他的“左手”為什麼要那麼放。

沒事多看看太極拳老前輩們打拳的樣子,或許你有所感悟


吳氏太極拳秉承楊家傳承

沒事多看看太極拳老前輩們打拳的樣子,或許你有所感悟


牛春明前輩是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名家,楊澄甫宗師的得意高足,這張照片應該是“攬雀尾”勢中的過渡動作,是按式之前的坐胯蓄勢,大家可以體會他的立身中正,還有他的雙手姿勢為啥那麼做,這裡面都有學問。

李雅軒前輩是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名家,楊澄甫宗師的得意高足,他的拳架氣勢磅礴,舒展大方,他流傳後世的傳統楊氏太極拳照獨具風格,這張照片是他打“摟膝拗步”時的過渡動作,是轉腰邁步未成定式之前的樣子,大家多體會下他的虛實轉換,感受他的命意源頭在腰脊,還有就是他左手的位置為什麼那麼放。

董英傑前輩是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名家,也是楊澄甫宗師的得意高足,他的拳架氣勢靈動,連綿不斷,這張照片是他打的“肘底錘”勢,大家細心體會他的含胸拔背和開胯圓襠,可謂頗有獨到之處。

董虎嶺先生是董英傑前輩之子,是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名家中的佼佼者,其拳架舒展大方,靈動圓潤,氣勢磅礴,這張照片是他打的“抽身下勢”,大家仔細看下他的兩手位置,特別是他的腰胯部分,不知你悟出了什麼沒有。

總之,傳統太極拳絕不是表面外在的柔態形式,而是由內達外,靜極而動,周身一家,完整一氣,學者除了按師傳多練外還應多從老一輩的拳架中去開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35 字。

轉載請註明: 沒事多看看太極拳老前輩們打拳的樣子,或許你有所感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