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通國
喜歡太極拳,練過太極拳的人沒有不知道太極拳的“十三勢”。它太有名了,只為它是太極拳的核心,各門各派太極拳共通的技術。
陳家溝太極拳祖祠中的“十三勢”雕塑
“釋名”曰: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 、捋、擠、按、採 、挒 、肘、靠,進、退、顧、盼、定也。
掤 、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 、挒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乃八卦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這樣的說法,既點出太極拳的核心技術,又與人們耳熟能詳的傳統緊密相聯,彷彿一切天衣無縫,它們最早透過楊氏、武氏兩家的拳論為世人所知。
陳家溝太極拳祖祠中的“十三勢”——掤
但是陳鑫所言“十三勢”沒有在著作中沒有采用流行的說法,提出一套獨特的理論。
陳鑫將拳術套路中的63個動作分為十三個小節。
包括:第一節“首勢”金剛搗錐稱為;第二節懶扎衣、單鞭、金剛搗錐等三勢;第三節白鵝亮翅、摟膝拗步;第四節初收、斜行拗步為;第五節再收、前趟坳步;
第六節庇身錘、演手錘肘底看拳、倒卷紅、白鵝亮翅、摟膝拗步為;
第七節閃通背演手錘懶擦衣單鞭等為;第八節雲手、高探馬、右插腳、左插腳、中單鞭蹬跟下演手捶;
第九節前招、後招、野馬分鬃等七勢為;第十節中雲手、擺腳等;第十一節雲手、高探馬、十字腳、指襠捶、青龍出水、單鞭;第十二節鋪地雞等三勢;第十三節擺腳、當頭炮等,合計63勢,名曰“十三節”。
但是實際情況卻只是以 “十二勢”動作,即十三節的前“五節”動作的分別概述和說明,凸顯陳鑫對拳法“十三勢”分類的原則和思路。陳鑫所指的“十三勢”,實際只有“十二勢”。
陳家溝太極拳祖祠中的“十三勢”——捋
陳鑫解釋第十三勢是參考農曆“閏月”的說法,即以“12+1”來界定“十三勢”。具體只是以金剛搗錐、懶扎衣、單鞭、金剛搗錐、白鵝亮翅、摟膝拗步、初收、斜行拗步、再收、前趟坳步、演手錘和金剛搗錐等12個具體動作意義上的“十三勢”。【1】
從時間上分析,陳鑫的“十三勢”的認識與說明明顯晚於楊、武兩派拳家提出的“十三勢”,有受到楊武兩家“十三勢”說的影響,不然何必非要弄出個“十三勢”。
但他對“十三勢”的每勢動作進行的具體名、勢界定是其他拳家沒有的,如“金剛倒錐始以文象起端,當頭炮終以武象殿後。此文武起結為照應。”又如“何為懶擦衣,左肱屈住,手叉住腰,摩擦其衣故名象形也”。
陳鑫的這種依拳勢動作形態進行界定的方法與楊、武兩派拳家提出的“八卦五行”和“十三勢”的太極拳概念明顯不同。
看得出,陳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拳法實踐與楊武拳家還是存在明顯的差別。
陳家溝太極拳祖祠中的“十三勢”——擠
太極拳理論家徐震就此曾在《太極拳考信錄》評價,陳氏舊抄本中“故以十三折代替十三勢,實為‘臆度之解’”。【2】
陳氏後人雖然高度讚揚陳鑫的太極拳理論,但是顯然放棄了陳鑫關於“十三勢”的說辭,而採用了常規的說法。
陳家溝太極拳祖祠中的“十三勢”——按
註釋:
【1】張志勇.陳鑫太極拳學思想研究.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6(5)P:12-19
【2】徐震.太極拳考信錄.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